魏刚防线与大纵深防御,同样面对闪电战,为何法苏结局截然不同?

2023-03-14   小解说娱乐

原标题:魏刚防线与大纵深防御,同样面对闪电战,为何法苏结局截然不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德国凭借闪电战纵横一时,这套三板斧一样的打法,在战争初期鲜少有国家能够挡住,运气不好的可能直接原地升天,比如说波兰就因为把部队一线部署,试图以堑壕战对抗德军,结果被打的晕头转向,短时间就丧失了全部战斗力,这就是典型的原地升天,死的比什么都惨。

当然了,也有一些胆子大的,敢用防御战抵挡闪电战,并且成功抵御了片刻的,甚至是取胜了的。前者如法国战役的后期,法军在马克西姆·魏刚元帅的指挥下,就成功以所谓的"魏刚防线"一度抵挡住了德军的装甲部队。后者则是莫斯科战役时期,苏军在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的指挥下以大纵深防御抵挡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最终成功反败为胜。

通过战例可以证明,闪电战并非无懈可击,它可以通过积极的防御战将其挫败。但是,为何法国的魏刚防线最终失败,而苏军的大纵深防御却成功了呢?这二者相比,优劣长短到底何在呢?

首先,我们必须确认法军和苏军所面临的战略态势是不一样的,这对于他们的部署有很大的影响。

法军在1940年面对的困局是,法国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而德军的主力已经冲进了法国腹地,法军的反击不仅失败,而且德军还把将法军的一线主力合围在了法国东北部和比利时境内,这造成了法军主力损失殆尽。这种损失不光是法军的一线主力近乎溃灭,更包括了法军的机动部队损失殆尽,法军第1至第4装甲师已经几乎全灭。摆在魏刚面前的是个天大的窟窿,他手上只有64个残破不堪的师,但是却需要防守一道足足有965公里宽的战线。

而苏军在1941年末面临的困境也差不太多,德军三个集团军群全面突破了苏联国境,深入苏联领土腹地不说,苏军的主力部队也几乎损失殆尽。摆在朱可夫面前的烂摊子也很明显,抛开德国南北两个集团军群不说,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也已经逼近了莫斯科。而苏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的损失非常惨痛,约70万苏军被德军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损失极为惨重。朱可夫现在同样缺乏足够的部队,如何捍卫莫斯科也成为了他的问题。

1940年的魏刚和1941年朱可夫都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手上的部队已经不多,机动兵力更是几乎枯竭。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机动预备队,也就是可供调遣的装甲部队,想要迅速应对德军的攻击是很难的。1940年的法军和1941年的苏军,都有很多部队是在纯粹的防御战中被德军装甲部队突破了防线,然后从两翼合围歼灭的。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该如何制止德军的攻势,成了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指挥官所思考的相同问题。

而当时魏刚的方案被称之为魏刚防线,他将现有的部队全部部署在了战场上,这些部队以团营级展开,以村镇为支撑点展开了大大小小的环形阵地,每个环形阵地都配置了轻重火炮。按照魏刚的想法,他希望这道防线能够割裂德军装甲部队和步兵的联系,德军的坦克要穿过阵地之间的缝隙无所谓,但这些阵地会重点打击德军步兵。任何德军试图在其防线内构筑桥头堡的举动,无论大小都会遭到迎头痛击,每个部队也会死守在他们的阵地,直至全军战死为止。魏刚希望用这种方式把德军挡在防线外面,尽可能的为法军重组兵力争取时间。

朱可夫采取的方案也差不多,被称之为大纵深防御。苏军战线的正面宽度为710公里,此时朱可夫手上的部队十分有限,故此朱可夫也将自己的部队拆开使用,修筑了大量的环形阵地。区别于法军的魏刚防线,这些阵地很多是没有村镇作为支撑点的,完全是在旷野上修筑了工事。这些阵地并不坚固,反坦克火力也不充足,炮兵也不足够,因为要集中使用而无法下放。为今之计,朱可夫也只能试图利用这些大大小小的环形阵地,以死战不退的方式迟滞德军。

可以说,法军和德军在基本策略上都差不多,都是采用防御策略抵挡德军的进攻,尽可能为己方争取足够的时间。如果从本质上看,双方的策略没有任何区别,那为什么最后苏军能取得胜利,而法军却失败告终呢?难道是因为魏刚的能力不如朱可夫,在指挥上出了问题吗?

通常看法是,魏刚在能力上远逊于朱可夫,所以造成了法军的溃败,但这一看法其实是不正确的。作为法军机动战术的支持者,魏刚在能力上无可挑剔,他的魏刚防线也确实是起到了阻拦德军的目的。可是魏刚手上实在是没有预备队了,尽管他尽力重组了近乎溃灭的机动部队,并且用这些机动部队去打击冒进的德军。面对如此宽阔的战线,法军机动部队实在是难以顾及全面,总是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法军守卫如此漫长的战线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他们必须集中力量捍卫那些交通枢纽,尤其是巴黎,丢了这里就完蛋了。

与此同时,当德军掌握了魏刚防线的基本原理之后,自然也就可以针对性的做出攻击,目标直指法军的薄弱地带和软肋。德国空军会针对的攻击这些环形阵地,摧毁那些对装甲部队和步兵有巨大威胁的火炮和火力点,并且对任何试图发动反击的法军机动部队实施打击。最为致命的是,守卫巴黎的那一段防线最终被德军的优势兵力所突破,这造成了魏刚防线在整体上的崩盘。而巴黎的失守造成了法国交通枢纽的易手,这加快了德军的行动速度,法国最后的抵抗也就这样被粉碎了。

反观苏联在1941年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他们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这确保了苏军在早期一连串的失败后,德军仍旧不能形成在法国那样的优势。而让人感到幸运的是,苏军的交通枢纽有两个,一个是被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围攻的列宁格勒,另一个就是正面临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攻击的莫斯科,且都没有被德军拿到手。德军没有交通枢纽在手,就等于无法有效利用苏联的铁路线,考虑到苏联的公路都是"烂路救国",德军在经历长期的作战后,补给线的压力已经到了极限,这对于他们的攻击能力有极大的影响。

朱可夫的大纵深防御则是基于这两个优势,他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彻底把德军挡在外面,他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尽可能迟滞德军的进攻。他没有足够的坦克,也没有足够的火炮,那么他对付德军的办法就是利用距离阻止对方。装甲部队的每次进攻和行动都会消耗燃料和弹药,对于坦克自身也会有极大的磨损,无形中就消耗了自己的力量。朱可夫试图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阵地来不断的拖延德军的进攻,消耗德军的进攻力量,直至把德军的力量消耗殆尽,或是拖到冬季的大规模降雪和降温来临,那么他就有一个反击机会。

当然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魏刚手上已经没有了足够的预备队,他只能采取单纯的防御,充其量是一种战术防御。可单纯的战术防御无法改变战场局势,防御战的先决条件是要在防御后投入预备队进行反击,如果没有预备队进行反击阶段,那么久必然会失败。很幸运的是,朱可夫有预备队,虽然这些预备队的质量并不好,而且缺乏坦克和火炮,但在苏军于12月初的反击仍旧是至关重要的。更别说在12月初,天气已经开始断崖式的降温,并且伴有大规模的降雪,这就让德军的战斗力削弱到了极点。

足够的纵深防御和足够的预备队,再加上老天爷都站在朱可夫这一边,朱可夫的大纵深防御自然可以赢得胜利,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发起反击,而这一切都是1940年的法军所不具备的。手上只有一把烂牌的魏刚,就算是有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取胜。当然,他的防御战术是优秀的,可现实条件摆在这里,那他自然也就只能失败了。反观苏军却能够运用所有有利条件,赢得至关重要的莫斯科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