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期末没考好,自己“画奖状”带回家交差,背后问题值得反思

2022-07-13   孕育岛

原标题:男孩期末没考好,自己“画奖状”带回家交差,背后问题值得反思

下午站在窗前,看到一群群孩子从学校回来,有的手里拿着奖状,笑逐颜开;有的则是满脸的凝重,还时不时对拿着奖状的同学投去羡慕的眼神......

得到奖状的孩子自然是满心欢喜,而那些没有得到奖状的孩子自然也想得到家长的夸奖,不得已就要发动自己的脑筋来一招“瞒天过海”。

男孩期末没考好,亲自画了一张奖状带回家交差

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班级里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人选也随之出来,毕竟这些奖项的评选标准都是按照成绩的排名来决定的。

广西的一位男孩在期末考试前,信誓旦旦地和父母承诺要“考第一”,不过还是因为临场发挥失误而错失了“第一”的宝座。不过男孩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便想到自己画一张“奖状”来让父母骄傲。

奖状是孩子自己手写的,用一张白色的纸作为背景,上面用黑色的字迹,十分工整地按照正常奖状的格式写上了“某某同学考试第一名,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不得不说,这样的奖状男孩可谓是做得十分认真了,还在右下角临摹了学校的公章。

不过就算男孩再细心,这样的奖状大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好在父亲明白儿子的良苦用心,即使孩子没有考到第一名,但父亲仍然给了儿子最好的奖励。

孩子考试不理想画奖状,反映出父母另类的“骄傲秀”

当下正是学校的期末年终阶段,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校也会根据成绩来对一些优秀学生来进行表彰,而最吸引孩子的自然要数“奖状”了,毕竟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贴上奖状,等着大人的赞不绝口,应该是最得意的事情了。

而大人也会把孩子得的奖状分享出去炫耀一番,以此来满足下自己的虚荣心。

奖状虽然只是一张纸,不过代表的意义却不小。在家长和孩子看来,能拿到奖状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毕竟全班同学中,只有几个人能选上,恰好就说明了自己的荣誉。

不过,现在的孩子对于奖状的期待值却越来越低了。因为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奖状,奖状的评比标准不再是学习成绩,像运动擅长、口才出彩、会做手工等都会得到相应的奖状。

如果一个孩子比较全能的话,真的可以实现奖状了。而孩子得到了这么多的奖状,似乎早就没有了当初对奖状的深刻期望。

“事事皆可得奖状”,为鼓励孩子狂喂奖状

还记得小岛得到第一张奖状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时是参加学校举办的小学生演讲比赛,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奖品除了有奖状,还有一些其他的生活用品。

不过最令我感到激动的还是那张黄色背景、上面有烫金字体的奖状,当时的心情真的无比激动,拿回家小心翼翼地贴在墙上,自己更是时不时地就站在下面抬头看。

不过有了第一张奖状之后,之后得到的无论什么奖状,都不再有当时的那种心情,而且随着奖状数量的越来越多,自己对奖状也不再充满期待。

而现在孩子更是无法体会那种期待的感觉,因为他们“事事皆可得奖状”,坐姿端正得、收拾玩具得、听故事认真得,针眼大小的事情,都会被用奖状来大肆鼓励。

这样的奖状,虽然也是对孩子的优秀品质进行鼓励,但这种过分夸大孩子能力的做法,却对孩子未来是有害的。

奖状“泛滥”的背后,小心孩子会得“心理毒”

奖状对孩子的意义,代表的荣誉和肯定,所以才会因为有高要求而显得稀缺;而如果把标准降低了,自然自身的价值就不存在了。

奖状泛滥,便失去了激励作用

所有人都对自己的第一份荣誉倍感珍惜,而之后的每一次珍惜都会减少一分,直到最后内心毫无波澜;而给的奖励奖状数量过多,自然孩子就会慢慢地习以为常,不会为了得到荣誉而继续努力。

这样的奖状,非但没有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散漫。

奖状泛滥,长大后容易没自信

奖状在大人看来,虽然是一份荣誉,但却没有实际意义,毕竟用不了、吃不了。而对于孩子来说,幼年阶段的他们却认为这是最珍贵的,而是等到孩子成年后,思想观念逐渐成熟,就会产生和大人一样的感觉:奖状很多的时候都是无聊的。

同时,这样的孩子在小时候轻而易举地就能拿到奖励,不过长大后,自己还用同样的努力程度去拼奖励,却发现根本无法实现,巨大的反差,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落差。

小岛想说:

其实对于孩子的奖状,能拿到就拿到,拿不到也没什么在意的,尤其是那些无关痛痒的奖状,实在是没必要在意。家长最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奖状背后的荣誉感,并鼓励孩子为之而努力。

今日话题:你家孩子目前有多少张奖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