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印象中,富豪、阔太都喜欢到名人饭堂或是贵价参加用膳,那是看不上街边的大排档或是路边摊,事实上也有不少接地气富豪、阔太并非如此,这源自他们的出身本就是平民,即便成为了富豪,也还是维持过往的作风。比如何鸿燊四太梁安琪,身家千亿的她,不能说行事作风很平民化,但对于吃喝的环境也没有过于讲究,只要好吃,可口的都会帮衬,久而久之还吃出了感情,与老板关系极好。
在香港经营了与半世纪的深水铺大排档“长发面家”早在8月前就宣布要在11月前结业,而梁安琪多年来一直是这家面档的老熟客。在面店经营的最后一天,梁安琪也不顾人来人往,前往帮衬,还与面店进行最后的合影留念,这份情怀实属难得,就连店家档主也表示对方相当给面子。事实上,由于长发面家要结束经营,所以自从宣布即将结业之后,每日都有大批的食客来帮衬,所以食客都在排长龙。而大多的富商、阔太对于这种市井街边摊档,向来避而远之,一方面是不想人挤人,担心自身安危,另一方面是怕有失身份,所以都不可能亲自现身,梁安琪就是个例外。
梁安琪每一次帮衬都表现亲民,从来没有利用身份的特权享受特别的待遇,该等的等,该坐哪就坐哪,要付多少钱就付多少钱,最难得的是她也不嫌弃面店的环境差,到底还是为面对的招牌、口味所吸引。她在长发面家经营的最后一天帮衬,早就能预料到人山人海,不过正所谓过了今天就没有明天,在这份情怀的驱使之下,她还是前往留念。而店主与梁安琪其实已经十分熟络,他在受访的时候表示四太是面店的老顾客,彼此相识多年,成为了好友,只是没想到在面店结束经营前,对方还来帮衬,真是受宠若惊。
长发面家是目前香港为数不多的老牌大排档(仅剩20多家中的一家),这个面店在50年代以手推车经营的模式,以卖面起家,主打牛腩面、鱼蛋面,成为旧香港的味道的代表。当年在街边摆摊卖面,后来发展到向香港政府申请牌照,选址在耀东街经营至今,历时70年代。长发面家很有时代感,直到结业为止,整个店铺依然是铁皮进行装潢,炎炎夏日没有空调,食客都是在屋檐下品尝美食。而店里除了招牌外,包括餐单都是手写的,十分接地气,即便是这样依然能吸引大批食客。长发面家之所以能屹立70多年不倒,完全就是靠食物的品质、味道取胜,这家店所有的食材都是手作,做出了人情味,也难怪四太会频频来帮衬。
屹立了70年的面店,最终还是选择结业,不是因为生意难做,而是不敌时代的巨轮而不得不结束营业,以店家的话来说,就是配合地区重建所以要选择结业,说白了就是不敌地产商的发展而被迫选择结业。因此坊间一度有说法长发面家收了发展商的钱所以结束营业,对此长发面家还曾经发文澄清表示一毛钱都没有收地产商的钱,而是自己主动将经营牌照归还给政府。
事实上,长发面家所在地址也并不是他们自家的产业,原本他们是要经营到11月才结业,结果现在10月底就提前结业,就是因为原业主一直威逼他们尽快清场关门,否则就断水断电,因为只有清场了才可以向发展商拿钱,长发面家才不得不提前结业,纵然很是不舍,但也终要说再见。
属于几代香港人回忆的长发面家还会不会选新址再开业,不得而知,但这个面店的确成为了老香港味道的代表,成为了时代的记忆,毕竟也是如今香港为数不多仍然保留着60、70年代风味的街边大排档,所以也曾经被选为港产片的取景之地,称得上是打卡“景点”之一。而除了梁安琪对面店念念不忘之外,还有很多香港名人对这家店也情有独钟,比如谭咏麟、薛凯琪、麦长青、佘诗曼等等。这些艺人、名人也如同寻常百姓这般,赶在面店结业之前去帮衬,顺便留影纪念。
PS:图片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