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缘深长 丝绸之路上的景德镇外销瓷
2023-12-08 23:17·江南都市报
文/图 皮婉婷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10月中下旬,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发布阶段性成果。其中,水下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号沉船遗址的船货以景德镇瓷器为主,并提取出水陶器、青花、青釉等器物540余件(套)。这次深海考古调查重大发现,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景德镇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是中西重要的文化载体。这条丝绸之路上到底见证着“世界瓷都”景德镇外销瓷何等的辉煌,又讲述着怎样的文化交流故事?
兴起 A 母亲河昌江为景瓷外销提供舟楫之便
驼铃声声,海风阵阵。据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对外输出的路线,一条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波斯等地,另一条则是走海路,自广州绕马来半岛,经印度洋出波斯湾,到达地中海沿岸各国,即“海上丝绸之路”,有的学者也称之为“陶瓷之路”。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景德镇,似乎就是一块为瓷而生的土地,自古便“水土宜陶”,丰富的制瓷资源和繁忙的昌江舟帆铸造了其作为瓷都的千年辉煌。
“一面水”里的“水”指的便是昌江。“昌江是景德镇的母亲河,它的下游是鄱阳湖。船只可以从昌江进入鄱阳湖,再由鄱阳湖进入长江,然后出东海、通向大洋,直达世界各地。”景德镇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王安维介绍,“景德镇四周群山林立,陶瓷产品通过陆上通道销外各地的道路十分狭窄,水运因此成为其产品外销的主要方式。”昌江穿城而过,与南河、小南河、西河等形成四通八达的水运体系,为景德镇历代陶瓷的输出和生产、生活物资的输入提供了舟楫之便。
辉煌
B景德镇外销瓷在明清外销数量最多
瓷器好似自产生起就注入了“外向”的基因。王安维介绍,我国古代瓷器对外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节,通过宗教纽带传播到各国,以及外销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等等。
“《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但那时陶瓷‘自身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不曾远销。”他表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元、明。唐代以前,运输的货物以丝绸为主,那时陶瓷还没有兴起;宋元时期,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有了创新性突破,产量增加,精美的瓷器便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沿线各国,瓷器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货物。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南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大量能工巧匠从北方云集至南方;明清两代御窑厂的设置也加速了优秀工匠与陶瓷客商往景德镇集聚……”王安维表示,商贾和匠人的云聚和制瓷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等,推动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和外销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据了解,在欧洲,景德镇瓷器成为了皇宫的珍品和成为上流社会珍爱的奇物,成为不少贵族身份的象征。17-18世纪,也就是我国明清时期,在英国社会,从上到下都卷入中国瓷器热:贵族在家里建造瓷屋,皇室在宫廷建造瓷宫。在明代,为迎合欧洲市场,景德镇匠人还专门根据欧洲人的趣味烧制了一种外贸瓷,即“克拉克瓷”。
“当时,景德镇生产了不少来样订单的定制瓷。”王安维介绍,清代,会有欧洲家族或组织来景德镇定制印有其徽号图案的瓷器;在广州,甚至有西方商人培养了一批画西洋风格的瓷画艺人,从景德镇购买瓷器,到广州绘画,制作广彩瓷。
C 景瓷是第一件全球化的商品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从形成开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一直到今天,景德镇瓷器都在通过这些线路销往世界各地,其外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王安维表示,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让各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景德镇精美的瓷器一度成为世界各地区的贵重商品和奢侈品,海上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经济强国。
据了解,在16世纪之前,以我国为主导的海上陶瓷之路,打通了太平洋——印度洋航线,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南亚和东北亚贸易区。16世纪以后,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海上陶瓷之路,则打通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全球航线,建立了完整的世界贸易圈,景德镇瓷器因此成为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商品,销往世界各地。
明清时期,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日臻进步成熟、全球航路的开辟以及早期全球化贸易体系的逐渐形成,景德镇产青花瓷、五彩瓷等大量行销欧美市场。“瓷器进入欧洲之后,受到欧洲各国追崇,这种对瓷器的热情在西方经典油画中时常可见。例如,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在1514年创作的油画《诸神之宴》,画中诸神手上或拿着或端着的便是青花瓷盘,体现了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主流社会中的尊贵地位。”王安维介绍。
资料显示,好望角是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大量销往欧洲的海上交通中转站。那片海域出水了如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间)的花卉纹渣斗、四季花卉纹四方瓶及欧洲贵族在景德镇定烧的青花奶壶等大量瓷器。此外,在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约有3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岸,输出的瓷器以景德镇民窑的青花瓷、彩瓷为主。
传播
D 景德镇瓷器具有文化交流属性
“贸易虽然是一个经济行为,但更多的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王安维称,在历史长河中,景德镇外销瓷通过丝绸之路成为全球化商品,却不仅仅只有商品属性,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交流意义。
“元代青花瓷的创烧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结出的硕果。”王安维介绍,青花瓷所用的材料“苏麻离青”并不是源自景德镇本土,而是在经济贸易中,人们在古波斯地区的矿床中发现的。“当时人们将其搅碎后用在陶瓷上作为绘画颜料,烧出来发现是宝石蓝色。这种材料进入中国后,与景德镇瓷器结合就‘碰撞’出了令人惊艳的青花瓷。”
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簇集108条千年老城里弄,坐拥400余年明清窑,它既是景德镇瓷业的中心,也是景瓷外销海上陶瓷之路零公里起点。在该街区的窑业堆积遗址中就出土有不少带有西方元素,“中西合璧”的瓷器。以1994年出土的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海浪刻白龙纹扁壶为例,永乐青花以进口苏麻离青为料,扁壶为西亚金属器造型,海水龙纹则是典型中国纹饰,三者在瓷器上的结合生成了璀璨的艺术结晶。
“很多文明的文化元素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譬如现今景德镇还保留的瓷器图案——缠枝纹,便源自伊斯兰文化。”王安维说。
他还表示,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陶瓷(彩陶)文明是中国在悠久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区别其他任何文明的独特标志,具有唯一性和先进性。而正是这些特质以及景德镇自身的开放包容性,促使景德镇瓷器在海外市场保持优势,受到热捧,并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E 景德镇是世界瓷器生产技术的输出地
精美的景德镇外销瓷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不仅在欧洲掀起了将瓷器用作食器的“饮食革命”,改变了世界许多地方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文化礼仪,也吸引了海外一些商人和手工艺人等漂洋过海来景德镇学习制瓷技艺。
17~19世纪,景德镇成为了全世界用瓷的最主要供应地和瓷器生产技术的输出地,“天下瓷都”世人赞誉。资料记载,1650年,法国人沙尔定正是在游历波斯时看到那里盛行中国式地上釉描花瓷器和仿效景德镇绘有龙凤、麒麟图样的青花瓷后,受到启发,回国便在法国里昂办厂,开始烧瓷。里昂至今仍是法国著名的产瓷区之一。
王安维介绍,除商人、手工艺人外,传教士是景德镇打开海外市场、制瓷技术传向海外的重要角色。其中,以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汉名殷弘绪)最为“知名”——清代康熙年间,他一边在景德镇传教,一边则深入作坊、窑场了解当地制瓷工艺和陶瓷原料的配方情况。
“之后,他两次写信,将自己在景德镇的陶瓷见闻,包括制瓷工艺甚至是高岭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都寄往了法国教会。”王安维称,正是昂特雷柯莱写的两封上万字的信件,让景德镇制瓷技艺传到了欧洲。据了解,这次技术的传播对欧美硬质瓷的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技艺的传播并不只是单箭头的。以明清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的釉上彩装饰为例,据了解,其中的“金粉”技艺,在清代,匠人会用笔把金粉描绘在瓷釉上,在特定高温下烘烤后,还需用玛瑙棒或稻谷来摩擦,使之发亮。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随着液态金从国外传入,景德镇开始用金水描绘瓷器,制作出来的瓷器使用更方便、耗金量低,外观也富丽堂皇。
聚集
F 景德镇是全球陶瓷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景德镇瓷器不仅行销全国,还曾随着尼罗河桅樯如林的船舶销往西亚、中非等广大地区,郑和庞大的舰队、东印度公司巨大的商船也满载着这些瓷器,叩开欧亚大陆市场大门,“瓷都”之名享誉世界,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片。
陶瓷青年学者章晨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景德镇的国际知名度,是在2018年一次国外的古董会所上。“当时是在布鲁塞尔。有服务员问我来自哪里,我很不自信,以为他们应该不知道中国景德镇。可当我说出是景德镇时,那人便说‘啊,那是陶瓷的故乡,我们这里所有人都知道!’那一刻给我带来很大震撼。”章晨说,正是通过这件事,令他深深地明白了景德镇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中国以及陶瓷文化的代表。也正因如此,景德镇也得以成为贯通中西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5年,章晨成立了景德镇市新青年湖田瓷社。经过多年发展,湖田瓷社已成为我省知名的陶瓷文化国际传播交流平台,吸引了大量“景漂”和“洋景漂”集聚。在章晨看来,瓷器就是连接众多陶瓷爱好者之间的桥梁纽带,大家因瓷结缘。
2016年2月,他与来自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克劳斯·海瑟教授因青花艺术结识。之后,克劳斯·海瑟教授便多次邀请他前往德国,向德国和欧洲的青年学生们讲述中国陶瓷的故事。此前没有陶瓷工坊的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特意拿出了一大笔经费建立了陶瓷工坊。来自澳大利亚的油画艺术家雷大卫每年花8个月时间在景德镇,研究油画、中国国画与景德镇瓷器如何跨界创作。
他表示,他接触到的大部分景漂都是基于对陶瓷的好奇、向往和热爱来到景德镇,之后被景德镇不快不慢的生活节奏和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打动,有的来景德镇时间较久的洋景漂早就租了自己的工作室,将景德镇当成自己的创业实现地甚至已经扎根,告别景漂的状态。据官方数据,景德镇2022年常住人口有大约162万人,现在,“景漂”有6万余人,“洋景漂”5千余人。
“对不远万里来到景德镇工作、生活的景漂和洋景漂而言,景德镇陶瓷是根植在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精神寄托。瓷器不仅是生存之道,也是很多人的梦想所在。”章晨表示。他还认为,陶瓷作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承载着中西方的文明互鉴与文化共融,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连接每一个人心灵的桥梁,把陶瓷的故事说好就是在讲好中国故事。
值班编辑:严佳成
值班审核:郭宁
值班编委:黄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