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魏蜂
编辑 | Amy Wang
在与各大春晚相声小品的喜剧短兵相接之后,一波大军——第六季《欢乐喜剧人》上线了,于1月26日21点档在东方卫视播出了第一期。在大slogan“喜剧,我们是认真的!”到季度主题“喜剧无边界,欢乐不定义”中,最新一季的《欢乐喜剧人》从赛制、选手以及舞台上都期望追求一个新的成长,是否能拉回持续走低的口碑?这是一个超级大的问题!
集合各界喜剧人才、创作各色喜剧作品,获得全民观众笑声,是《欢乐喜剧人》的喜剧生产线。只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得到的回应在逐年减少,在最核心的创作环节也显露了不同程度的“有失水准”。
近几年喜剧题材的作品虽然是高速发展的生长状态,但市场刚需并没有得到满足,因为市场还没有出现振聋发聩的声响,观众给予的笑声、掌声是一面,能否获得喜剧价值是另一面,这是喜剧作品的缺口。就节目整体品质上看,最初两季的《欢乐喜剧人》曾经修缮过这个缺口,可时至今日的第六年第六季,在缺口不小反大的格局下,在做喜剧这件事情上《欢乐喜剧人》任重而道远。
从“一”走到“六”,国民喜剧品牌的成长
第一季的《欢乐喜剧人》作为六年下来的源头,是巍峨的。刚播出就得到了口碑和名利的双丰收,豆瓣评分8.2,152万人在看。第六季截至目前还未形成评分,仅有313人想看。同类型喜剧综艺和其他热门综艺的分流,一定程度上让第六季《欢乐喜剧人》的观众大幅减少,开心麻花团队、辽宁民间艺术团、贾玲团队等喜剧“老将们”也纷纷“独行其道”在不同的节目上绽放光彩,留给《欢乐喜剧人》的生存空间是狭小的。
第六季《欢乐喜剧人》的开场以总导演施嘉宁和主持人郭德纲的对话展开,从“喜剧人才的缺失”到本次选手设置上首发最多的特性,强调了当季节目对新喜剧、新青年的重视和突出。除此之外,沉浸式的舞台结构也显得别具一格。演员的表演区域在扩大,与观众的参与度在提升,作为一种舞台展现形式在“喜剧无边界,欢乐不定义”的主题之下,传达的关键精神是“不设限”和“新力量”。
立意是好,只是结论还有待考证。新人是值得注意的群体,但如何挑起大梁是需要时间的事情,新喜剧人的开局并不好。在前三期与观众的见面成果上看,收视率给了最直白的回馈,首播排名仅得到了第62名的成绩。收视率不好和节目内容有直接关联,以内容为核心的市场刚需不会逆转,大多数热爱喜剧的人都冲着好看的好笑的有价值的喜剧作品,不好的作品花头再多也留不住观众的心。
第六季《欢乐喜剧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舞台上出现的作品味道淡了,演员的特色也淡了,套词套活依旧存在。《欢乐喜剧人》第六季总导演施嘉宁也说,“到了第六季,最难的还是喜剧人才的发掘。喜剧人才没有专业的学院培养,需要时间在和观众互动中成长,还要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我们希望让这个舞台成为孵化喜剧人才的基地,让笑声不停。”喜剧人才的缺失,既是表演教育上的缺口也是人才培育的缺口。
从第一季走到第六季,老牌喜剧团队的缺席与新生力量的加入在效果上大不如从前,但在责任上却越来越大。对于喜剧人才的挖掘,对于喜剧形式的尝试,《欢乐喜剧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当“旧题型”运用“新形式”,喜剧何从
第六季《欢乐喜剧人》以探索新形式新喜剧为落脚点,形成新旧两派的戏剧艺术碰撞交融的局面。新力量带来的喜剧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相声和小品,还加入了脱口秀、肢体剧、曲艺、杂耍等,从“一”至“六”观众难免产生了审美疲劳,在中国喜剧模式尚未成熟的形式下,新形式的加入会相应的改变困境局面。
十八位首发阵容通过大逃杀、战队PK、怪咖助阵团队升级、巅峰争霸赛等,让各派喜剧人层层对抗展开喜剧之王的激烈争夺,除了参加过前几季的老面孔外,还有喜剧星二代和网剧创作者,以及来自波兰公平竞争组合、美国脱口秀演员。在以往喜剧大咖的优秀作品上,观众对新喜剧人的期待是有的,但观众对新喜剧人的新形式是否能够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
美国脱口秀演员艾杰西的作品《美国东北人在中国》谈论中西文化差异的美式幽默,用了喜剧题材上的“老梗”,“老梗”是旧,但也有新点,因此在与高晓攀的比拼中获得了胜出。相对于脱口秀强烈的代入感,波兰公平竞争组合的舞蹈肢体喜剧《俄罗斯桑拿》需要更大层面的对舞蹈、肢体乃至喜剧上有所认知,才能更好的观赏作品,同时对于大多数未了解欧式幽默的人来说,得到的触发点也会被极大的削弱,在《欢乐喜剧人》的平台上显得太独特了。
面对中西幽默风格的差异,“水土不服”是常有的事情,但仍需要有认识不同文化表达的意识,第六季《欢乐喜剧人》做出了实践,让观众认识到不同喜剧文化的戏剧效果,是发展喜剧生态的必然趋势。
目前已播出的三期口碑中,虽然收获了掌声,但也产生对一些喜剧人的质疑。网剧创作者卢正雨在第三期的表演作品《大侠卢小鱼之东瀛篇》使用了“放电影”的影像放映的形式,使演员脱离了舞台,大屏幕引发了同台竞技者质疑比赛的公平性。众多的喜剧形式下的作品表现出单一的“煽情”、“上价值”、“老梗”的弊端,喜剧内容主导形式的改变,竞赛者表演的内容是否受到形式的反作用对内容的强制性同化是新形式的危机。
从第一季至今很多默默无闻的喜剧人在这个舞台被熟知,在没有观众基础的境况下,他们仍表现出彩,除了德云社的相声实力巨将孟鹤堂和周九良带来优秀的作品《蹭热度》之外;节目的老朋友孙建宏《百家笑谈-音乐》教学形式的节目不乏笑点,尽管沿袭了他一贯的传统风格;星二代潘阳和巩天阔在父辈荣耀下以年轻人的角度上演爱情故事《蒙娜丽莎你别闹》,角度新颖,但笑点平平。不同年龄层次的喜剧人带来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变迁,有以东北风格为代表的白鸽、郭金杰《粉墨人生》,网剧演员张浩上演了旧形式新内容的《我不是大侠》。
除了喜剧人的精湛演绎,剪辑对一个综艺节目来说决定了整个节目的叙事节奏。《欢乐喜剧人》在网剧演员张浩表演《我不是大侠》时存在着后期配音与台词不一致的现象,观众能从作品中感受到有迹可循的线、人物特点以及有趣的笑点,但影响了喜剧的效果呈现。喜剧作为竞技,相比平常状态下,就显得不那么轻松幽默了。
《欢乐喜剧人》捧出来众多喜剧力量,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争议大于其喜剧作品的完成度,好的一点是贵在坚持和不停探求新方向,不好的一点是对于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并没有做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中国喜剧的困境之下,喜剧仍需要时间的淬炼。第六季《欢乐喜剧人》开头着实让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