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云晚锦 春色比肩
《滹源杏花赋》赏析
作者简介:
王建勇,男,山西省忻府区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忻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
这是一篇寓情于景、文且有质的短小辞赋,作者用自然清丽的诗意语言,深情歌咏了家乡赵里的杏花美景,抒发了对家国运昌兴的期望和赞美。文章从游赏的角度出发,依次描摹了杏花园的概况、远近景色、周边田园风物等,给读者展现出一幅清姿如雪粉黛略施的杏花园全景图。绘景中感触深远,赋杏花以君子高格,最后升华出对国运时势的颂扬。
首段以简明笔墨,概述了春回大地、杏花绽放、游人鼎盛的情景,充满了对天地自然的感恩之情。青阳、东曦指代自然界春天,梵音、佛子表明了祥和安宁的心境。接着用虚实相生的笔法,对观赏杏园美景寄予深切期盼。沿新修的国道,听旁人的赞誉,忍不住想立刻去游玩,将景色和自己心意用文笔深情描绘。这心意应是对家乡的挚爱,对风雅生活的追逐。“析木分辉”出自唐寅《金粉福地赋》中“析木分辉,流光于千里”,表明时值孟春,暗示杏花景色早遐迩闻名;“拓跋心笺”则表明观景后作者将会妙笔描绘所见。也许久未动笔了,心事在流年中深藏,欲借杏花明心述志,就像拂去尘埃拓刻心中印迹一般。作者连用四个排比表达了对美好的期盼。“裁云锦”是对杏花园的色彩描绘,“倚疏枝”是对自我情态的写照,“染芬芳”是对味觉的体验,“沐红雨”则是对杏林动景的呈现。把视觉、触觉、味觉、幻觉四者结合,生动真切地体现了对美景的向往。此为虚写,却是作者心声的流露。在读者看来已有一种迫不及待急欲想见之感。“红雨”是对李商隐诗句“春雨有五色,洒来旋成花”的化用,“浅碧、绯红”是对李清照词“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反用。作者用典信手拈来、化用反用、无迹无痕,令人遐想无穷。
第三段铺陈走进杏林后观赏到的景色。作者将杏树比作清姿若仙的美丽女子,由前面的概述联想到杏树的风姿,从抽象到具象。此际,用铺排直陈已不足以表达对景色的赞美,眼前的杏林像极了一个个素雅的女子:不施铅华,自著粉黛,如雪清姿,衣袂飘飘,不就是那由碧落到凡尘的仙女吗?李商隐《杏花》诗中曾问“几时辞碧落”?不管几时,此处即为降落地。张望云天,横斜枝影,伴沱水潺湲,看草色如烟,作者充分应用视觉观感,以片段分镜头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将杏花的洁白、粉黛衬以长空之碧蓝、草色之翠绿,并配以流水声响,莺声鸣唱,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动态画景。让人身临其境,不知不觉间流连忘返。此段骈、文并用,句式错落,铿锵有珠玉之声,绚烂有五彩之色,充满了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本段词彩上沿用清丽明快的风格,或借用、或化用,或借意古人词章,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的典雅之风。“曳风流袂,飘挽人衣”仿佛间有洛河上“流风回雪”之意,“云天舒望眼”会让心思放飞“极目楚天舒”,“枝柯横斜”则嗅到了“疏影横斜水清浅”的味道,“草色如烟”怎会不生出“一川烟草”的悠远古意!
本段不仅仅局限于观赏杏林的视角,而是时而将镜头伸向长空,时而将镜头推向远水,时而又拉回到陌上田垄,形成一个立体交错的空间,在阔大的纵横背景下展现出杏花的风貌,给人以开阔舒朗之感。文中看似不经意间以“不执不痴”“俏立一世”状杏树之神韵,已体现出一种独立、自在、坚强、不媚俗的个性。看杏花沉醉香风漫坡,远处草色如烟,空濛中渐渐情意迷离。恍惚间我即是花,素颜洗铅华,任春风在枝头飘荡,遥远处也许是红雨飞洒的青旗酒家?花即是我,迎着曙光在桃李后尽显芬芳,露浥中晴明自添,斜阳黄昏里看烟波渺渺的远黛。若是皎月流光,或许会横笛到天明,笛声中满是心事,回荡在寂静又清雅的杏林深处。具象的物景与想象中的自我相互融合,人花一体,完成了幻觉中的重叠,人格主旨由此隐隐的折射出来,可谓“义生文外,伏采潜发”。
第四段抒写了春日里山水欢欣、农事繁荣的场景。从倚着垄头的树枝下向远处张望,田间劳作、农事兴旺,顿觉兴致更浓,观花的主旨进一步得以强化。杏花繁盛是和平繁荣的象征,田间忙碌是安居乐业的映射。牛铃摇动春光,鞭喝声里田牛暮归;燕莺迎接春天,晨昏里翩飞鸣唱,此时披襟缓步,自有盛世欢歌闲庭漫步之乐!
赋是“体物言志”的。作者在这种美丽和谐的场景中,心情由观景之乐到盛世之兴,个人的欢乐与家国的兴盛水乳交融般紧密联系在一起,主旨得到升华。此段为心境振奋的描写,作者连续应用词组或短语,进一步增强了节奏感。神态从“捱袖”到“舒眉”,心思从“痴惘”到“快哉”,爱家乡、喜盛世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段表述了对杏花“君子”高格的赞誉。作者用收放自如的生花妙笔,将情绪拉回到眼前的杏花中,并且一反古人以“梅兰竹菊”为花中君子的定论,将杏花置于四花之上,独谓杏花才是“花中君子”,体现了作者在文化继承中的独特见解,表达了对杏花品性的高度赞美:孤标傲世,不向世俗低头;淡香漫山,独自绽放在僻地;华而能实,既有春华之美丽更富秋日之果实;文且有质,儒雅外观与独特的高洁品性共存。这样的品性难道还称不上君子吗!
不同的诗人钟爱之花各不相同。金元文雄、诗人元好问独爱杏花,在他的眼里,“犹要春风慰眼前”,杏花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慰藉;“一片春风出树头”,杏花又是带来春风的自然馈赠;“醉著东君不放归”,杏花更是寄情遣怀的对象;它挚爱春风,因而才会“看尽春风不回首”,如同执手相牵的恋人,一生一世不厌不弃,缱绻无限。作者此处夺“君子”之谓予杏花,与先贤元好问的挚爱如出一辙,但却更大胆更直接。
尾段以简洁语言表明主旨,呼应开篇。政通人和、风清气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坚实保障,由此而百姓安、万民乐、诗情兴,盛世华章谱就。
这篇辞赋结构谨严,文理绵密,行文顿挫有致,收放自如,表达主旨层层递进,含而不露,先是略表欢欣之意,后借想象描摹理想胜景,隐约露出向往赞美之意,接着于杏花园景的描述中尽著喜悦欣赏之情,而后观周边田野心境愉悦,最后在君子美誉下道出主旨。蓄势既毕,如涌浪激流开闸放水,依文气达到高峰,令人有水到渠成一倾而快之感。
全篇以铺陈为主,兼以比兴,尤其是对杏树的具体描摹,将杏树以女子作比并着力渲染,生动鲜活。同时杂以议论,用正反之说直接冠杏花为君子,手法多样,笔致空灵。寓情于景,虚实相衬,化用古典,巧妙无痕,让人在欣赏清丽峻拔文笔的同时想起诸多古代文人佳句描绘的场景,增加了文本内涵,拓展了文本张力。
这篇赋中,作者在文化继承中有创见,不仅赋杏花以君子品格,而且一扫历来诗人墨客杏花的立意。没有春愁,只有春的希望和信心;没有春怨和“能住山城得几时”的惆怅,只有幽远的诗境和清朗的盛世风情。
也许,还可以捡一枝杏花插在帽檐,插在发髻间,那绿娇红小、粉白俏丽的娇憨堪比吴王香径,会留下更动人的芬芳,在杏花林中弥漫。
2020.4.12
附:
滹源杏花赋
王一英
青阳转,梵音涵,惟滹源,有大观。律回岁暖,名邑游人再盛;云蒸霞蔚,赵里杏花初绽。感东曦眷顾,演丽于九春野陌;欣佛子流眄,绎祥乎百里华章。
适佳节,沐好风。国衢新而佳音频,秀野阔而旷瞩清。启轩车,抵曲径。析木分辉,拓跋心笺。裁云锦于垄上,倚疏枝于欹园,染芬芳于成蹊,沐红雨之齐肩。溢彩三村,咏浅碧而兴无尽;香飘十里,歌绯红而意悠然。
嗟夫,观万株丽姝,皆有抱朴之真,数面环坡,尽呈错落之秩。红颜自芳,铅华不加。曳风流袂,飘挽人衣。云天舒望眼,枝柯绽横斜。于长空处映碧蓝,自煦风时著粉黛。沱水话源头,草色如烟;莺声谱流年,清姿若仙。不执不痴,若雪妆颜,千枝开尽素蕊,一世但着琼阡。
而乃垄头枝下,晨光修影,耕耘繁荣;眸底行间,夕晖辑册,再创升平。一声鞭喝,声断暮色。一声莺唱,摊破晨昏。捱袖成痴惘, 舒眉觉岁丰。滹沱三月,春意阑珊。观此盛景,千亩旷、万黛晴、滹水盈,笑语频,披襟款款,屐履缓缓,何不快哉?
古以梅、兰、竹、菊为花中君子,今独谓杏花亦君子焉。袅袅绽于僻地,孤标傲世;淡淡香于山畿,高情谁知?况华而能实,文且有质。非君子而何?
噫欤唏,国运昌而兴农,政令明而风清,观此处杏花可知矣。及至流火,素手撷果,佳朋品香,乘荫之树无尽,巧笑之声盈耳。芳菲掩暮,父老开颜 ,岂不幸哉?
一赋既成,遐思未竞。谨呈数行小字以为结:
一
舍得三千墨,撰来岭上烟。
时人行缓缓,春色已齐肩。
二
若许南风卷碧缨,先吹香气到繁城。
登楼照眼花如海,侧耳流莺唱有声。
梦里常期佳树果,诗中每忆赵庄情。
朝云晚锦轻挥落,立尽斜阳不记名。
三 垄上杏花
花气盈墟里,缤纷袭客衣。
景烟浑不辨,浓淡正相宜。
尘内生幽境,缘中早忘机。
于斯浮太白,落笔月星稀。
四 临江仙.赵里杏花
十里香风归不得,飞花正挽人衣。清波倩影两相宜。缤纷垄上路,袅娜鬓边枝。
朵朵春光无艳态,独怜冰素蛾眉。悠然开落此佳期。千秋君子调,不向俗尘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