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个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绳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绳命追随无限的知识,只会累死自己。
(一)15-25 岁,更要珍惜这一段宝贵时光。
为什么总说单身是最好的升值期呢?因为生活简单、目标简单、区块时间,不用考虑另一个人的感受。15-25 岁的年纪一样,一个人的宇宙观恰好形成,在你受到来自职场、爱人、父母、孩子、事业、人生的各种压力之前,你有大量的区块时间去为即将到来的一切做好任何准备。若这10年还没有做好准备,大部分人将会在未来的 60 年当中,一边感叹生活意味着失去,一边不断找补缺失的能力。
我见过太多人说,“我年轻,我什么都可以学。”,然后一头扎进各种技能培训、软件培训、PPT、设计……而这些,只能影响你人生的两三成 。
如果你一定要功利地看待问题,不如这么说吧:当你通过 PPT 达到月薪上万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你也许曾错失让你达到月薪十万的创新能力;当你通过 UI 设计培训达到年薪十万的时候,你也许本可以成为年薪百万的产品经理。
就像,你在生活中,如果总有人夸奖你说,“欸!你的 PPT 做得很好哎!”,你会不会就觉得自己从此就吃这碗饭了?如果总有人说,“欸!你炒菜比门口饭馆还好吃!,你会不会第二天就去开一家餐厅?
如果你的年龄已经 40+,遇到以上情况,你可以毫不犹豫的试一试;但如果你才 15-25 岁,无知的选择会抹杀你更多的可能性。
(二)生命中的四类人。
第一类“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类“满腹经纶像傻瓜”;第三类总要一群“翰林”每日晨起为他读个几分钟所谓某本好书之精华,才能觉得当天元气满满,以至于在公司楼下的路边摊买个煎蛋都有一种微服私访的错觉;第四类人缺什么补什么,什么流行学什么,偶尔嘲笑嘲笑第二类和第三类人。
第四类人很常见,就在你我身边。15到25岁时的我们风华正茂,年轻气盛。在没有太大社会、家庭和事业压力的情况下,似乎什么都可以学习:学演讲、学写作、学PPT、学摄影、学设计、学营销……可如今学习的速度比不上新事物的更迭的速度,你的同龄人又在一个个地“抛弃”你,脑袋一直在学东西,心里不知道有多少个MMP。
第三类人也越来越常见,有很多“翰林”们知道“圣上”很忙,所以把一本本书吃了个透,嚼出自己的见解,浓缩在几分钟,待每日“圣上”晨起或者出恭时,为“圣上”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三类人可能在15-25岁的还不多,年龄层偏大,不过开始向低龄化靠拢,所以每个人的中年危机似乎都来得越来越早。因为危机,所以学习。但学习这件事,被疯魔的传媒行业简化成”知道“和“了解”,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花点钱买一套所谓的大师课,什么都不用干就会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以至于我们好像都忘了,学习是要付出时间和代价的。
第二类人少见,但你若见到一两个,肯定觉得甚是可爱。他可能有几面墙的书架,上面放满了书,从老庄哲学到西方艺术,从莎士比亚到四大名著……他们像是家长们说的那种人,“读书读傻了”,似乎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了强硬的求生技能——说话磕巴、神情木讷,但说到他们所擅长的,那便是眉飞色舞,口若悬河。
第一类人,我们其实一直都有一个误解,以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就是那些出口成章、下笔有神,抑或是信手拈来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或者传统诗词中的金句的人。事实上,第一类人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人。这类人在过去很容易找到,现在却不然。
(三)为什么第一类人过去容易找到,现在却不然?
为什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在过去很容易找到?因为过去的教育中,经典,尤为重要。
我们总是简单地把“经典”释义为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而忽略其本义:从“糸”从“坙”,原意是织布机上的纵线,这和“纬”相对。也就是说,在其他涉猎前,我们都需要把纵线铺开,在此基础上,才能织出纬线,拓展开来。
有经典作为依托,才能融会贯通,达到事物本质;否则,看再多书、学再多知识和技能,都将变成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看似帮助你解决了一些眼前问题,另一方面又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负担和压力。甚至,学什么都觉得累,觉得容易碰到瓶颈。
举个例子,刚才我们说“经典”的释义时,我们一般只能想到现代汉语的普遍意义。而此处有所帮助的经典就是“小学”,这里的小学指的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等。
另外,我们刚才说到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恰好来自《礼记·大学》。它只是古代大学所修门类之一,古代的大学称为“太学”,修习课程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等。
古人八岁如小学,十五入大学。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大学教育成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与今天我们的小学、大学不可同日而语。这是“经”的重要性。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扔掉现在的,立马回去学传统。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要入一个门类,它本身也有经典课本在其中,而我们恰好习惯性地把它们忽略而已。
举个例子,许多人入广告行业,大概连广告行业的基础课本都没有吃透,就想着创意从天而降砸到自己。
所以,15到25岁,如果你有无限地精力,对于横向的知识和技能,你可以适当涉猎。但纵向的经典与常识,才是你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愿我们不负期时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6da33afb8025772e1e2267ac23f0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