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开国大将徐海东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当时徐海东还在因病疗养期间,加之全国正在开展的政治运动,为保护这位“虎将军”,周恩来总理电告徐海东,让他近期不需要赴北京,就去湖北省搞调查研究。
徐海东是湖北大悟县人,到湖北搞调查研究也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1958年9月,徐海东到了武汉,参观了武汉钢铁厂、长江大桥、旭光农业公社、鄂城钢厂。徐海东此行的目的,除了兢兢业业完成调查研究的任务外,也想试试自己的身体,如果可以的话,他就向中央提出坚持半日工作。
徐海东在战争中曾九次负伤,左腿基本致残,但对他的身体来说,最严重的还是肺病的顽疾。早在鄂豫皖时期,徐海东就曾有过吐血的情况。抗战爆发后不久,徐海东又发病吐血,于1938年夏回延安养病。翌年秋,他任新四军江北指挥所副总指挥。1939年年末,徐海东抱病指挥部队在皖西周家岗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战后,他向干部作报告时,突然口吐鲜血倒地。
开始的时候,徐海东还不当回事,以为像以前那样养一段时间就能恢复过来。在徐海东看来,一个共产党员在停止呼吸前,不能给党工作是耻辱的。但他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加重,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吐半盆血,连床都起不来了。行军躺在担架上,担架员稍走快了他就吐血不止。
此后7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病榻和担架上度过。1947年秋,他被送到苏军控制下的大连,在那里治疗休养9年。在大连期间,徐海东的病情也是时好时坏,在情况最好的时候,每天也只能起床两三个小时。曾经病危过一次,后来经抢救脱离危险。
长期的养病生活让徐海东很是沮丧,绰号“徐老虎”的他脾气暴躁,忍受不了长期不工作的折磨。抗战前在陕北时,徐海东曾经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访问时提到,参加革命只为求阶级的解放,日后想做个普通劳动者。他说:“我做窑坯又快又好,革命胜利后,仍是个有用的公民。”可想而知,无法劳动对于徐海东来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徐海东被列为大将人选。消息传到徐海东那里,躺在病榻上的他彻夜难眠,深感不安。他想向中央反映情况,恳请把自己从大将的名单中拿掉。正巧,周总理到大连,特地去看望了徐海东。徐海东一见到周总理就说:“总理,我长期养病,对党贡献太少了,授我大将太高,我受之有愧啊!中央能不能重新考虑……”
周总理看着徐海东真挚、坦诚的表情,郑重地说:“海东同志,授你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恰当。”周总理的话,使徐海东激动得几乎落下泪来。1956年,徐海东从大连迁到北京,病情稍有起色,每天能起床三四个小时,听读一些重要的文件,出席一些重要会议。因此,当周总理提出让他到湖北搞调查研究时,徐海东非常高兴,也急于试一试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
遗憾的是,徐海东试验的结果仍不理想,他的身体还是无法支持,每参观一次,都要躺好几天不能起床,无奈只好打消要求工作的念头。在武汉一段时间后,1958年10月中旬,徐海东决定回老家大悟县徐家桥村看一看。在这个大别山区的小山村里,徐海东大将有着一段悲痛的往事。
徐海东祖上六代都是烧陶瓷的手工业工人,父亲是窑工,母亲是家庭妇女。他们家是个大家庭,兄弟姐妹10人,全家20多口。但他们家却只有半亩棉花地,房屋六间,父辈兄长全靠做窑工为生。徐海东在9岁时进入私塾读书,但因家贫连纸笔都买不起,常常遭到富家孩子的嘲笑。就这样含泪吞声读了三年半书,还是因为打了地主家的孩子被赶出了学堂。后来,徐海东曾对美国人斯诺说:“我从此相信,穷人的孩子是得不到公平的。”
13岁的徐海东跟上父兄的脚步,也进入到了窑厂,做起了学徒小工。学徒一年多,还没出师,正好赶上荒年,生活困苦下家里人闹分家。兄嫂们见徐海东年幼力薄,都不肯要他,让他自寻生路。当时,父亲已经年迈,而母亲在46岁生他那年就双目失明了。倔强的徐海东一赌气就跑了出去,替人家放鸭子度日。
放了一年半鸭子后,稍稍长大一点的徐海东回到窑厂做工。有一年冬天,徐海东挑着一担陶器走村串乡去卖,叫卖了好几个村,一个盆也没卖出去,冻饿交加下晕倒在一户农家门前。幸亏一位农妇给他熬了一碗热粥,他才得以活过来。这样的窑工生活,徐海东度过了九年,这期间认识到了贫苦农民无力翻身的困境,内心的革命思想也开始萌芽。
有一件事情让徐海东很多年后都印象深刻。一个戏班子到窑厂附近唱戏,工人们都去看戏了,豪绅官僚的太太也在那里看戏。工人们很好奇,想要看看这些平日里足不出户的阔太太是什么模样,因此就盯着包厢瞧。那些阔佬们就命令民团把工人赶出戏园子,结果就打了起来。
后来,窑厂的老板不得不设宴请得罪的“贵人”吃饭,放鞭炮为那些被人偷看过的女人“清白受玷污”赔礼道歉。老板想要从工人工资中扣钱来办酒席,工人们表示要罢工反对,他才作罢。这是徐海东第一次体会到,组织起来的力量是穷人自己的武器。
1925年,徐海东还在家乡当窑工,一个名叫吝积堂的同学从武汉回来,常常跟他谈论俄国革命,打倒军阀地主等革命道理。在吝积堂的影响下,徐海东决定跟他一起出去寻找革命。他们一起到了武汉,徐海东参加了湖北军阀的部队,在那里学到了粗浅的军事知识。后来又去广州,准备报考黄埔军校,因为错过了考试日期,他直接投入了北伐军队,在叶挺的独立团担任代理排长。参加了汀泗桥、武昌等著名战役。但很快又因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离开北伐军,回到了家乡。
这时候的鄂东北地区,农民运动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打倒土豪除劣绅”的口号,响遍了四乡。徐海东因为是共产党员,又参加过北伐战争,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很快就被委任为农民自卫军队长。黄麻起义后,徐海东指挥的这支农军加入了工农革命军,但不久后决定回到家乡拉队伍,很快又组织了一支农军。
经过不断的斗争,革命队伍越来越壮大,徐海东的军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红四方面军赫赫有名的战将。与此同时,徐海东也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蒋介石政府为徐海东的脑袋开出了10万大洋的悬赏,足见老蒋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于徐海东的忌惮之心。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敌人“围剿”下仓促突围,鄂豫皖苏区陷入“匪区壮丁全部处决”、“粮食全部搬走”、“房屋烧光”的危境。只率一个团留下来的徐海东挺身而出,重新组织零散的部队和伤员,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副军长、军长。此后,他伤病交加。在“肃反”时,他因大胆批评领导的错误而被人怀疑,但革命意志从不动摇。
蒋介石亲兼武汉“剿总”司令,在鄂豫皖边区实行残酷的 “三光”政策,由此大别山区成为坚持革命武装斗争最长的地区之一,杀掉一茬又生长出一茬。红四方面军撤走后建立了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又建立红二十八军,抗日战争中这里又建立起新四军的江北部队和五师。
蒋介石对徐海东恨之入骨,但无法杀掉他本人便只能对他的亲人下手,先是命人烧了徐家的房子,后又对徐家实行了多次屠杀,男性全被杀光,女性则是多被卖掉,就连刚出生不久的婴孩都没有放过。徐海东的第一任妻子和大女儿也都被卖了,与徐海东失去了联系。
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党员中为革命牺牲最多的便是海东同志。
“被杀的有我的27个近亲,39个远亲。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甚至婴孩都给杀了。姓徐的都给杀光了,除了我的妻子和三个在红军中的哥哥,还有我自己。后来两个哥哥又在作战时牺牲了。”徐海东在接受斯诺访问时,讲起这段悲惨的遭遇,看上去若无其事,他告诉斯诺,这些人都是被汤恩伯和夏斗寅杀掉的。
“你的妻子呢?”
“我不知道她的下落。1931年白军占领黄陂县时她被俘。后来我听说她被卖给汉口附近一个商人做小老婆。这是我逃出来的哥哥告诉我的,还有其他人被杀的事,都是他告诉我的。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徐家有13个人逃出黄陂,到了礼山县。但是在那里都被逮捕了,男的被砍了头,女人小孩被枪决。”
徐海东的妻子是一个农村姑娘,他母亲抱来的童养媳,也是一个苦难的人。
斯诺听到“国民党军一共杀了徐家66 人”,他的“27个近亲,39个远亲”“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甚至婴孩都给杀了”,十分惊讶,也就此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战争。
2020年9月25日,徐海东大将诞辰120周年之际,大悟县政协受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委托,组织召开徐海东大将亲属牺牲人员调查成果评审会,确定徐海东大将亲属牺牲人员为73人。
不仅仅是徐海东的亲属,整个鄂豫皖地区的民众都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屠戮。曾经有一次,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到了黄冈一个叫欧公集的地方。原本兴旺的地方却荒无人烟,他们在山上的一栋茅屋里发现了一个老人,已经疯掉了。再走到山下,大家看到了长长的一堆男女尸体,一共有四百多个。有些地方血有几寸厚,有些妇女身体旁还有紧紧抱着她们的孩子。
这些沉痛的经历,也成为了徐海东及所有红军将士们奋起革命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海东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卓越功勋而去向国家邀功请赏,此时,他家徒四壁,日子过得很不富裕。虽然如此,但徐海东仍坚持要为牺牲的亲人修墓地,建丰碑,让后人铭记历史。由于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徐海东并没能将家族牺牲人员的遗骨全部找到,这也成为他无法弥补的遗憾。
1949年春节前夕,徐海东将原本给儿女们的压岁钱都用作了购买家族烈士墓地的启动资金。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徐海东将家族烈士墓地选在了自己的出生地,湖北省大悟县新城区。
1958年,徐海东回到家乡,头一件事就是携夫人周东屏一起去到徐氏家族烈士墓碑前。站在那里,他陷入久久的沉思,他为有这样的亲人感到骄傲,同时也想为牺牲的家族烈士们做点事情。他在日后的自传中描述了站在墓碑前的那一幕:
因为那一刻除了无限的怀念和缅怀之情,我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唯有肃穆才能代表我的想法。
徐海东在家族烈士墓碑前留影
1970年,徐海东大将因病去世,享年70岁。
1978年,大悟县政府又对“徐海东亲属烈士墓”进行了重修,在墓南侧辟出平台,树立了纪念碑。碑高10米,坐北朝南,为台体形,上有“轿”式斜坡顶,下有正方形台脚,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矾石贴面。当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在正面题词“光荣流血”。左侧刻有亲属烈士名单及生平,右侧刻有徐海东逝世后中共中央所致的悼词。碑前砌有半圆形平台,约100平方米,四周用青砖、水泥制成石凳,外围植有马尾松。墓四周则苍松翠柏,象征烈士英灵常在。
徐海东为革命捐躯的亲属包括:其伯父徐有义、四哥徐元海、五哥徐元波,堂兄徐元大、元洪、元典、元兴、元庆,侄儿徐文初、文治、文阶、文庭、文朗、文雄、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