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句古老的孝道言论吗?那句:“父母之恩,大于天”如同一条不可逾越的银河,约束着全中华儿女的孝行。
千百年来,“孝”更是成了所有人不可逾越的社会道德礼法,也成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古时的子女,心中都有了这样一个思想标准:“百善孝为先,任何事,再大都打不过父母,再重都重不过生养之恩。”
同时,子女的妥协和尊重,也慢慢的让父母们有了“我说的话,孩子就该听从,孩子就该孝敬”的想法。更有些父母,养成了独断专行的行为。
虽然演变至今,孝道早已不那么死板了,但仍有一些老一辈的父母,改不了专断的思想。
若是再遇上有些偏心,偏爱的,那么这种专断的思想,就更会产生难以控制的不良后果。轻则兄弟阋墙,重则家破人散。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个父母偏爱专断的故事。因为父母的偏爱,原本和睦的老沈家变得貌合神离。一大家人,再也没有了以前的欢声笑语。
这一切,其实就是老沈两口子偏心和独断专行,造成的结果。
老沈家本是个很让人羡慕的大家庭,难得的三世同堂,家庭和睦。
老沈夫妇一生有两儿一女,女儿早早嫁了好人家,在外地一年到头也回来不到一两次。
女儿嫁人以后,两口子一直带着两个儿子住。后来,两个儿子相继结婚,没两年就各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本来按着这样的趋势,那老两口定是安享天伦之乐的命。可因为分家不公,却让本该开心的一家人变得支离破碎起来。
老沈家住的这一片要拆了,房子拆了以后再想像现在这样,住一个大院里几乎就不可能的。
到时候都是楼房,住一起又挤也不方便,不合适。所以,他们家就面临着分家的局面。
本来二老要是公平,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可关键在于他们不公平,老两口的小儿子,是沈老太婆拼着难产差点丧命生下的,所以打小就格外疼他。
如今,小儿子事业不稳定,刚有了孩子,媳妇也比较强势,老两口都不放心。
所以,私下里商量了,决定把拆房子的钱都留给小儿子,同时,他们又怕自己跟小儿过加重他的负担,也就忍痛决定跟大儿子过了。
所以,老两口直接找到大儿子,说:“我不去你弟弟家,你弟弟太辛苦了,你养我。”还说:“你弟不像你这么有本事,所以家里的存款给他,我们两口就在你这,为你做牛马。”
老大听了后,说“遵命。”
老两口悄悄的松了一口气,没想到老大的下一句话,却让他们傻了眼:“老家房子的拆迁款都给我,我就养。”
争吵顿时而生。
两口子听了老大的话,很生气,说“你是我儿子,我让你养你就得养。钱是我们的,我们爱给谁就给谁。你要是不养,就是不孝!”
大儿子听了也是很生气,他从来没想到,他的父母竟然偏心成这样。
可现在分家了,父母居然一点都不为他考虑,把所有东西都给了小弟。是,他是比小弟有本事,即使没有钱款,但自己有一膀子力气,也照样养的起父母,可那前提是他自愿。
然而,现在父母,却不管不顾的一心只为小弟,就这样生硬的不讲情分的要求,他必须做,他就接受不了了,所以有了那么一句赌气加嘲讽的回答。
老沈两口子目的达成了,家却散了。
最后的最后,大儿子还是没能争过父母。他的父母可以不爱他,他却做不到不敬父母。所以,他还是答应了二老的要求,但却仅限于物质上的养了。
和小弟一家也因为这次事件疏远了。老两口也因此伤了儿子的心,再也享受不到那本来的天伦之乐了。
时光说:
可见,很多家庭悲剧都是源于父母的专断思想所致。为人父母的,应该一碗水端平,都是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要偏心。
要知道,父母的偏心,对孩子来说,是一生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挥之不去。
故愿,天下父母子女,都能多从对方角度考虑,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少一些专断和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