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

2022-02-24     军武四分三十三

原标题:毛主席: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

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毛主席溘然长逝,结束了他辉煌而伟大的一生,毛主席一生战斗在革命事业上,从未停歇。在1976年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他继续工作,但毛主席仍然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为新中国再解决一些困难、扫清一些障碍。

这个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而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究竟会走向何方,这是毛主席生前最为担心的问题,但毛主席却再也无法带领着中国人民向新的革命征程前进了。

毛主席去世的当晚,中央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究竟是遵从毛主席的遗嘱将遗体实行火化,还是将遗体永久保存下来,成为了首要确定的问题。

毛主席生前并不主张保存遗体,而是主张火化,将其葬在韶山落叶归根,那么又是谁最终决定让毛主席的遗体永久保存的呢?今天博览历史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1976年毛主席去世,遗体为何从火葬变为永久保存。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生死坦然,落叶归根

毛主席生前是号召火葬的,同时也是毛主席第一个在文告上签字逝世后遗体火化。

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就坦然面对生死了。毛主席自青年时期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这一信仰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对于生死,毛主席一向慨然看待。

在1963年罗荣桓逝世后,毛主席到北京医院向罗荣桓的遗体告别,从那之后毛主席一连几天睡不好也吃不香,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

一天深夜,他睡不着觉与自己的护士长吴旭君谈话,这期间毛主席突然聊到了生死的问题。毛主席说“我死的时候你不要在我跟前。”对这一个想法毛主席很坚定,他解释给吴旭君听“我母亲死前我对她说,我不忍心看她痛苦的样子,我想让她给我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我要离开一下。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同意了,所以直到现在,我脑子里的母亲形象都是健康、美好的,像她活着时一样。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不让你在我跟前了吧。我要给你一个完美的印象,不让你看见我的痛苦。”

对于生死的事情,一般人很是忌惮,仿佛是不能提及的禁忌,而毛主席却不以为然,毛主席打趣地说“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个概念。根据概念,然后你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人,看来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判断你再去推理。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

毛主席的话语令吴旭君听了心情很沉重,她不愿意毛主席说这样不吉利的话,从感情上来说,吴旭君根本不愿意想这些事情,中国太需要毛主席了。

而毛主席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最好穿颜色鲜艳的红衣服或者花衣服,要兴高采烈、满面春风地参加庆祝会,然后你就大大方方地上台去讲话。”吴旭君有些茫然,她问“讲什么?”

毛主席边笑边说“你就讲:同志们,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

毛主席的性格中有如孩童般天真顽皮的一面,他的想法总会让人称奇。停了一会,毛主席认真对吴旭君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这些回忆文字,充分展现了毛主席的生死观,他的从容、豁达和明智。

而在1956年4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进行火化,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在倡议书上,毛主席首先签了名字,随后朱老总、周总理等党内外同志共136人陆续签字。

在这份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中写道“人们由生到死,这是自然规律。人死以后,应当给以妥善安置,并且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悼念,寄托哀思,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我们倡议,在少数人中,首先是在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了以后实行火葬……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其火葬的志愿。”

毛主席晚年时曾多次提及希望最后能够回到韶山来,希望能落叶归根。既然毛主席的意愿是火葬、落叶归根,为什么毛主席去世后遗体没有实行火葬,反而是永久保存了下来呢?这个行为明显是违背毛主席自己意愿的。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他奉若神明的行为正是毛主席所反对的。毛主席不是神,而是人,他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最后诀别,遗体争论

在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所写的一封信中,毛主席曾这样说“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

毛主席这种对现在以及未来时局敏锐的判断,在当时并不为多少人所认同,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所做出的多个决定总是被大多数人所不理解,远得有大革命失败后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正确主张,以及1950年拍板决定出兵援朝。

毛主席的这些同志、战友无不是身经百战、久经考验的革命者,但他们大多做不到毛主席这般对时局准确的洞察。只有经历了失败和挫折,才会真正读懂毛主席,才会真正明白毛主席为什么要在晚年毅然决然做一件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事来。毛主席做错了吗?一切都需要经过时间来检验。在当时看不明白,在毛主席去世的若干年之后就看明白了。

1976年9月,在毛主席弥留之际,其他领导人排着队来到毛主席的病榻前,同他作最后的诀别,在其他人经过时,毛主席双目紧闭,没有丝毫动静,当叶剑英走过来时,毛主席忽然双目微睁,看到了站在他面前的叶剑英,并且用手臂轻轻相招。叶剑英只顾着伤心,泪眼模糊下并没有察觉毛主席的这一微弱举动,等到叶剑英走出病房时,毛主席忽然间意识清醒,并用手示意招呼叶剑英回来,一位细心的护士见此情景立即告诉了叶剑英。

叶剑英立刻回到毛主席病榻前,弯腰侧耳倾听毛主席最后的嘱咐,但毛主席想说什么却没有力气说出来,叶剑英伫立许久,最后毛主席的手指在叶剑英的手背上轻轻动了几下。这个举动让叶剑英陷入了沉思。

1976年9月9日凌晨零时十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毛主席溘然长逝。

在收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华国锋在中南海迅速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从这一刻中国的命运会走向何方,谁也不曾得知,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也在毛主席去世后举国悲痛的情况下暗流涌动。

参加会议的众人满怀着悲痛的心情,讨论起了如何为毛主席料理后事。会议首先确定要保护毛主席的遗体,举行一个遗体告别活动,让各界人士吊唁、瞻仰。而之后是要火化还是永久保存,分别持这两种意见的人争论不休。

毛主席的意愿是火化,但坚持永久保存意见的人则认为毛主席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无可取代、无法比拟的特殊地位,应该像列宁、胡志明等人一样,永久保存毛主席的遗体,供人民群众瞻仰。

最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决定对毛主席的遗体永久保存,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供人民瞻仰。

这一违背毛主席本人意愿的决定,是各种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毛主席尽管已经去世了,但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让毛主席早已经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标志。

在遗体告别活动上,许多来吊唁、瞻仰的工、农、学、兵各界代表绝大部分人一进入人民大会堂大门就掉下了悲痛的眼泪,每个人都泪流满面。

永久保存,缅怀纪念

刚开始举行遗体告别活动时,临时使用的棺罩还没有做好,毛主席的遗体是敞放的,尽管按照专家的要求启动了大厅内所有的风冷设备,将室温降到了15度以下,大厅的人们穿着大衣还觉得冷,但15度对于保护遗体来说还远远不够。

问题更严重的是瞻仰的人群每一个人都是发热体,大厅军乐队铜管乐器中喷出的也是热气,再加上大厅内的灯光热量,就连15度也维持不了多久。

由于情况紧急,中央毛主席遗体保护领导小组的人员在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后,立即决定撤去乐队,改为播放哀乐录音;除了保留遗体顶上的大灯之外,其他的灯尽量少开。

就在追悼会进行期间,那些坚持火化的人继续提议以照片代替遗体告别,停止瞻仰、吊唁活动,将毛主席的遗体进行火化。这些意见仍然没有被采纳。

吊唁活动结束后,因为建造纪念堂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建成,因此中央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转移到代号为“769”的地方,那里处在地下,有着利于遗体保存的低温环境,毛主席的遗体得到了妥善安置,接下来就是组织力量研制出一个安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

而与此同时,9月18日下午,数百万首都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毛主席追悼大会,追悼大会场内外始终保持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无数人为毛主席的去世而感到悲痛。在庄严的《东方红》乐曲声中,追悼大会顺利结束,但人们还沉浸在哀悼当中。

水晶棺的制作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程,在材质上要坚固耐用,防震防破坏,而棺内要符合遗体保护要求,低温隔氧、净化无尘。而且工期很短,必须要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前完工。

在水晶棺制作前,1976年11月25日,第一个模拟水晶棺在北京问世,这个水晶棺抗住了模拟的八级地震,密封、充气、降温等装置也没有问题,但在测试时却发现遗体在棺壁上有反射像,不利于群众瞻仰。

于是北京玻璃总厂等各单位又加班加点在1977年2月研制出了第二个光学玻璃棺,解决了第一个模拟水晶棺出现的问题。

1977年7月,第三个光学玻璃棺制作完成,而在三个样棺制作完成后,真正的水晶棺制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启了。

与此同时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着。

在毛主席逝世不到一周的时间里,40余名建筑和美术工作者被召集到北京,为安放毛主席遗体的建筑选址并设计建筑方案。首先在设计思想上中央要求必须要和历代剥削阶级的陵墓建筑划清界限,不应该有阴森压抑的陵墓形象,而是既要庄严肃穆又开朗亲切。

毛主席永远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为之奋斗一生并教育全党全军的准则,有的人只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毛主席却贯彻了一辈子。

纪念堂的地址最终定在了天安门广场,因为早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毛主席、周总理就提出:将来要“把天安门广场建设成人民最喜爱的地方”。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并在这里亲自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因此将毛主席纪念堂选在天安门广场最为合适。1977年8月,毛主席纪念堂落成,中央决定将安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瞻仰厅。

毛主席走完了他波澜壮阔、辉煌伟大的一生,虽然保存遗体的行为违背了毛主席的意愿,但对于后人来说,去纪念堂瞻仰毛主席,也是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缅怀。让我们阅读毛主席的著作,高举毛主席的革命旗帜,完成他那未竟的事业。

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支持一下吧,咱们下期再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6489dfe5e127ed824c79bb441f5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