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都会触发争议,我的意难平是最佳纪录长片提名中的《以火书写》。
很久没看到这种充满力量的作品了!
01
众所周知,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大致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其实,还有排除在传统印度社会之外的第五种姓——达利特。
达利特占据印度总人数的16%,却是研究者眼中“世界上最受压迫的群体”,被上等种姓视为贱民、不可触碰者。
达利特妇女更是深受性别偏见、种姓歧视和经济剥削,毫无社会地位可言。
而《以火书写》记录的群体正是一群抗争的达利特女性。
她们是一群农村记者,供职的报社叫《Khabar Lahariya》,中文意思是《新闻浪潮》。
《新闻浪潮》开始于2002年,创刊人和主编是卡维塔。结束自己不幸的婚姻后,卡维塔把注意力放在了学习扫盲上。
她写下的第一篇文章是向村人解释何为迷信谣传。当时她所在的村庄盛行一种传言,野兽会把睡梦中的村人掳走,搞得人心惶惶。
“为什么不能有一份两页或者四页的报纸,专门用来谈论村子里的问题?”
于是,《新闻浪潮》应运而生。
不同于印度官方语言——英语和印地语,它使用的是四种不同的本地语言,以便文化程度不高的村人阅读。
纸媒时期,《新闻浪潮》影响力覆盖600多个村庄,关注的多是当地的社会民生话题。
2016年,它又搭上了媒体数字化的便车,推出视频报道。至今,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1个亿。
林图·托马斯和苏什米特·戈什夫妇历时四年跟拍记录的《以火书写》,就开始于《新闻浪潮》转型时期。
所以在纪录片开始,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新闻浪潮》社长以及首席记者梅拉在教其他记者们如何使用手机。
有些人没摸过手机,有些人认不全26个英文字母。学会认识手机并用它拍视频、发邮件,是这些半文盲女记者们需要跨越的难关。
不过一旦跨越过去,发现的就是新世界。
纪录片的主要跟采对象是梅拉、苏尼塔和夏姆卡三位女记者,在她们身上《新闻浪潮》在数媒时代下的发展历程一步步展开。
02
报社的主要根据地在北方邦农村地带,在这里,印度社会弊病体现得淋漓尽致。
《新闻浪潮》不关注网络热点、流行潮流,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
比如一些在主流大媒体看来不够有爆点的小事:
缺乏医疗资源的边缘化社区,在曝光后就会获得药物和医生;
不通电的偏远村庄,新闻发布半个月后,当局就安排上了电路;
正在修的道路因为施工耽误,事情报道出来后,就不会成为烂尾工程;
需要灌溉的干旱农田,求助《新闻浪潮》,水源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一般都是本地人主动给记者们提供新闻线索。高度的本地化,使她们可以关注到主流媒体很难关注到的话题。
报社的新闻记者,用的是手机这种最简陋的方式,但却是以最努力的姿态做报道,认真程度超乎想象。
苏尼塔在跟踪报道非法矿场时,徒步走到了不通公交的厂区。
这个黑矿场严重污染当地环境不说,由于缺乏保护设施还造成了重大事故,砸伤了不少村民。
然而,当地警察和矿主勾结在一起,以没有证据为由拒不处理这起事故。
敢于揭露事故的工人早就被矿主杀害,连他的家人全都被发送死亡威胁。
不过采访幸存的矿工时,勇敢的苏尼塔还会面临轻视。
他们不相信苏尼塔是大老远走路过来的,还猜测上新闻头条需要给钱,但苏尼塔肯定地告诉矿工们:“如果你的新闻有价值,我们自然会放到头版。”
苏尼塔的采访视频放到网上,不仅播放量剧增,还引起了主流媒体关注。最终,这个官商勾结的案件得以解决。
除了专注于本地的新闻选题,《新闻浪潮》的另一大特点是来自最底层的记者。
大多数人受教育程度有限,可能起初只具备听读能力。成为一名专业记者,还需要专门的采编培训和经验累积。
和主流媒体不同的地方在于,《新闻浪潮》带着一种扫盲启蒙性质。
片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社长梅拉和“后进生”夏姆卡在讨论新闻报道的合适切入点。
得到有效指导的夏姆卡进步很明显,从一开始做报道会失之偏颇,到后面已经能独当一面。
在片中,她全程跟进了一起强奸案件。
印度强奸案件的重灾区在农村,然而由于媒体霸权以及种族歧视,主流媒体根本不会去关注低种姓的惨案。再加上当地警方不作为,《新闻浪潮》就成了受害者们少有的能提供帮助的对象。
夏姆卡的采访过程困难重重,警察推诿装傻,村人让她少管闲事,一开始连受害人的基本情况都不知道。罪犯甚至恐吓当事人敢上诉就弄死她。
在夏姆卡的软磨硬泡、耐心劝说下,女孩子才带着面纱把自己的遭遇在镜头前讲出来。
最终迫于舆论的压力,懒得作为的警察才逮捕了罪犯。
同时,随着手机普及化,借助于短视频载体,《新闻浪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记者们关注到的话题也越来越广。
自从2014年,莫迪当选总理后,以莫迪为首的人民党政府鼓吹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泛宗教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针对这个问题,《新闻浪潮》做了追踪报道。
北方邦新上任的僧侣议员实行新政策,引发民间宗教狂热化。社长兼首席记者梅拉只身前往村庄里采访青年组织的头目,这个青年人句句不离护印度教,俨然已成狂热教徒。
随着记者们素质提升,我们也能在片子中看到《新闻浪潮》很专业的一面。
它的工作模式和主流媒体类似,开选题会,讨论工作量,总结得失,发薪水,甚至还有团建活动。
没错,记者们每一年都会公费旅游一次。在难得的放松时刻,大家脸上都会洋溢出发自内心的笑意。
事实上,在片子中,女记者们采访时,总是带着微笑。
她们微笑着追问真相,微笑着面对不想搭理她们的受访者,微笑着对着镜头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种微笑带着温和而强大的力量,有时候比愤怒更有用。
手机就是她们的普罗米修斯之火,火焰是炙热的,温暖的,治愈的,同时也有摧枯拉朽的力量。
二十年来,这群女记者为底层群众呐喊和呼吁,靠自己打破了由高种姓精英男性垄断的媒体话语。
03
女人生在印度低种姓,成长经历多半不会太好。但她们敢于走进世俗原本将其排除在外的空间后,身上就会散发着迷人自信的魅力。
梅拉14岁就结婚了,一边上学一边喂养孩子,靠自身努力拿下了政治学、教育学两个学位。
虽说梅拉的成就一直不被家属认可,总是会被“专注于家庭”的话语评判,但她就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
苏尼塔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但男方索要的彩礼太多,嫁过去也会成为那家的奴隶,清醒的她一直想做个单身主义者。
尽管为了父母不被嘲笑,她最终选择了妥协,但依旧坚持记者的工作。
夏姆卡,这个一开始连字都不认识还要经常忍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最终强硬地同丈夫离了婚。
客观来说,《以火书写》整部纪录片不算精致,编排很简单,但好题材可以令人忽略拍摄和剪辑的瑕疵。
我们需要把更多的赞美和注意力给到这些坚持本心的达利特女记者,因为她们体现的力量十分动人:即便身处阴沟,也不要忘了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