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对苏联发动了袭击,苏德战争就此爆发。
这场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战争,也可以称之为二战之中最重要的一场战争。
因为,二战的转折点就发生在苏德战争期间。
人们在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不免疑惑,德国为什么好端端的,突然要对苏联下手,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之中?
自掘坟墓
人们感到困惑,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在苏德战争之前西线战场上,英法等国家已经结成同盟。
虽然这些国家在德军的威压之下,处在劣势。
可是,西线战场毕竟规模庞大,德军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没有选择对英法赶尽杀绝,反而把一部分力量分出来去对抗苏联,这简直是自寻死路的做法。
另外,苏联本身还处在一种隔岸观火的状态,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苏联并没有动静。
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动作,虽然恐怖,可没有触及到苏联自身的利益,苏联当时也有足够的信心,能够防范住德国。
当然,这也是整个欧洲的普遍心态,以为只要坐山观虎斗,就不会波及到自己。
苏联的想法固然是错误的,可是,德国如果稳住阵脚,真的让苏联持续性的隔岸观火,那么,等到西线战场收拾出来,再腾出足够的实力去对付苏联,不是更十拿九稳吗?
但德国似乎在所有的选项之中,选出了最冒险的一条路,那就是双线并进,让自己的压力陡然增大。
最让当时的德国后悔莫及的,大概就是惹了苏联这个庞然大物。
德军绝对没想到,自己没能打下苏联,反而是苏联成为了德国的坟场。
只是,这一切是不合逻辑的,德国当时的军事准备是非常充足的。
而且,德国在前期势如破竹,说明他们在战略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也很是高明。
就算是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也是吃尽了苦头。
这就很矛盾了,一个战略上眼光超前的德国,怎么会做出进攻苏联这样的蠢事呢?
一个原因是,此前战事的成功给了德军超凡的自信心。
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这次战役,德军用了很短的时间攻占波兰全境,并且,此战中波兰军队死亡6万,受伤21万,投降60多万。
这个数字,哪怕放在今天的现代战争之中,都是相当惊人的。
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样的战绩足以震慑整个欧洲。
更让德国人感到得意的是,别说波兰这样的弱国,就连英法这样的强国,也拜倒在德军的攻势之下,特别是法国,在二战之中的表现堪称灾难。
最初,法国认为自己有马奇诺防线,所以不惧德军。
但没想到,德军直接从阿登森林找到了突破口,越过了马奇诺防线。
这也意味着,法国人精心构筑的防线,竟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与法国的一战,直接让德国人冲入了英吉利海峡,法国的首都巴黎直接沦陷,法国政府不得不流亡英国。
法军被俘虏了足足185万人,同时,英法联军在德军的攻势之下,不得不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
而在整个战斗过程之中,法国政府竟然没有组织起一场像样的抵抗,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亡了国。所以直到现在,法军的表现依然被人诟病。
各怀心思
在法国战败之后,欧洲大陆几乎全面沦陷,只剩下英国还在苦苦支撑。
所以,当时德国面临的西线战场,几乎没有什么巨大的威胁,众人都认为,英国迟早是德国的囊中之物。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做出进攻苏联的决定就并不意外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西线战场已经完全的稳定,可以开辟新的战场了。
开辟新战场的另一个原因,是德国对于英国的作战其实并不顺利。
由于不列颠海峡的限制,德国没有办法迅速的攻入英国本土,于是,不列颠空战就此爆发,双方在天空上展开了血腥的战斗。
而此时的英国一反常态,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法国等国家的军队也被临时编入了英军的队伍,伦敦的天空每分每秒都响起轰炸声。
德国的策略是,利用密集的轰炸,使得英国人屈服。
但英国人以命相搏的态度,让德国不得不转变战术。
显然,在英国这里,没有办法迅速取得作战成果,但德军是等不起的。
此时的德国,由于军国主义的膨胀,所有人都处在一种极端狂热的状态之中,打仗就想要快速的取得胜利,所以,德国开始把自己的矛头转向东线。
在东线,德国其实只剩下了唯一的敌人,那就是苏联。
而苏联是不同于英国和法国的,它的军事实力肉眼可见的强大。德国一开始也不打算直接与苏联为敌,但是,国际形势的变化,让德国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德国发动二战,最根本的目的是要瓦解世界原有的体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英国、法国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德国必然要打击的对象,而苏联则被德国看作为隐藏的盟友。
因为,在国际舞台上,由于政治形态的不同,苏联和英法等国家是始终存在矛盾的。
而且,在英法所构建的殖民体系之下,苏联同样是吃亏的一方,这和德国所追求的利益却不谋而合。
所以,在一战战败之后,德国的战术是向苏联示好,同时,伺机在英法之间制造矛盾。
另外,德国还面临着几个必须要通过苏联才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英国、法国与苏联之间正在谈合作,如果这三个国家联合起来,那德国将腹背受敌。所以,德国要不惜一切代价,拆散这三方之间的合作。
其次,中国的兵法之中,就曾谈到过远交近攻。
对德国而言,英法和它的距离太近,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
而苏联远在东方,他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矛盾。
所以,稳住苏联,才是德国最初的策略。
而且,在二战前期,德国这个策略是取得了良好效果的。
因为,苏联、英国和法国之间各怀心思,虽然嘴上在谈合作。不过,英法担心与苏联合作会引狼入室,苏联也担心英国和法国会联手,将自己出卖。
所以,他们的谈判迟迟没有结果。而且在谈判期间,双方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遏制德国膨胀的法西斯主义,而是如何让自己插手更多的国际事务。
更要命的是,在这三方谈判的同时,其实,他们都分别和德国进行过谈判。
而他们的利益出发点也是一致的,不管德国将来要对谁下手,他们只要保证德国不对自己下手,就算胜利。
他们的这种心态,导致了德国法西斯肆无忌惮的崛起,并且最终也把自己推进了火坑。
互相利用
在这三个国家之间,苏联一开始和德国之间的关系,表面看上去最友好的,双方还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双方的利益分配。
如果按这个态势发展,德国似乎更没有必要去进攻苏联了。
但是,签了互不侵犯条约,不意味着双方之间不会互相算计。
德国最后下定决心进攻苏联,正是因为德国发现自己的利益已经遭受了损失。
苏联之所以面对德国步步退让,是为了争取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权利,以此完成自己扩张的目标。
但巴尔干半岛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在德国的战略上,巴尔干半岛也是不可失去的。
只有通过巴尔干半岛,德国才能够进军中东,继而和亚洲的日本会师。
但苏联可不会同意德国这样做,这等于直接把大军摆在了苏联家门口,即便苏联再不想打仗,也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德国在西线战场发挥的时候,苏联也早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扩张行动。
1940年,在与芬兰的战争结束之后,苏联直接占领了芬兰12%的领土。
1940年6月,苏联占领了通往巴尔干半岛的北方通道。
1940年8月,苏联又直接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了自己的领土范围之内。
这下,巴尔干半岛快要彻底置于苏联的掌控之下。
等德国从西线战场缓过神来,才发现苏联一直在背后捅刀子。
此时此刻,欧洲大陆上发生的战争,对苏联来说反而是极为有利的。
由于德国、英国、法国打成一团,所以,苏联毫不费力的完成了向西扩张的任务。
这对于德国来说却是致命的,一旦让苏联彻底拿下巴尔干半岛,那德国在亚洲的战略就完全破碎。
而且,苏联凭借自己的领土以及兵力优势,随时可以对德国发起反攻。
到时候,就等于德国辛辛苦苦拿到的胜利,要完全被苏联人摘了果子。
那时候的德国终于意识到,苏联不再是盟友,而是巨大的威胁。
在欧洲各国苦战的时候,苏联国内的经济已经悄然实现了飞跃,工业生产水平远超当时的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强国。
这样一个占尽优势的国家,将来要打德国,岂不是易如反掌吗?
当德国人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再也坐不住了,决心对东线的苏联发起一场新的战争。
而且,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在英德战争结束之前就击垮苏联。
因为,苏联人也并不愚蠢,在双方利益冲突的大前提之下,战争迟早会爆发。
而苏联很有可能利用德国深陷英国战场的机会,直接反击德国。
到时候,英国和苏联有可能结成同盟,德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一战的失败,已经给德国人带来了浓重的阴影,德国人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所以,德国方面一致认为,对于苏联的战争必须要快,要尽早的解决苏联这个麻烦。
于是,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
玩火自焚
而在暗地里,德国方面其实也存在着悲观的想法。
即便西线战场的战事再顺利,即便东线的苏联也掉了链子,可德国终究是两线作战,他们有可能取得两场战争的失败。到那个时候,德国该如何自处呢?
对于这一切,希特勒在1943年曾经这样说:“德国目前的地位与英帝国进行消耗战是无希望的;希望击败苏联来使英国丧失信心,再次恢复德英谅解。”
希特勒对于国际局势,显然还认识的不够深刻。他认为,自己同时进攻英国和苏联,总能逼迫一方先屈服,到时候,即便德国不是最终胜利者,也不至于沦落到灭亡的境地。
但是他忘记了,他发动的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必然激起全世界人民的激烈反抗。
不管是英国还是苏联,哪怕他们在前期表现的软弱无能。
可是,当国家真到了命悬一线的时候,他们的人民也都有勇气和德国来一场殊死搏斗。
苏联很快就告诉德军,苏联人不是轻易可以战胜的。
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德国人一次又一次的见证到了苏联红军的真实实力。
当然,德军自己的傲慢也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打这场战争之前,他们根本没有一个人预料到,这场战争会持续很久。
当闪电战的计划破碎之后,德国的军心立刻开始涣散,接连不断的失败,更是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了迷茫。
可以说,德国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纳粹所行使的永远是玩火自焚那一套。
他们也许能够一时的蛊惑人心,但最终,正义还是会战胜邪恶。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苏德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德国膨胀的野心以及苏联当时的扩张战略,使得他们的矛盾一触即发。
这场战争对全人类而言是一场浩劫,因此而死伤的人不计其数。
今天的和平背后,是当年付出的巨大代价。战争距离人类从来都并不遥远,所以,铭记历史,才能够更好的珍惜今天。
参考资料:
让·洛佩《巴巴罗萨行动》
邓肯·安德森《东线战场:从巴巴罗萨行动到攻克柏林》
乔恩·莱克《不列颠大空战》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