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因俄乌局势急剧升级,德国宣布暂停对“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评审程序。
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得知消息后,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警告称,欧洲人很快将为每1000立方米天然气支付2000欧元。
有意思的是,“北溪2号”曾是以德国为首的欧盟与俄罗斯最重要的合作,如今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一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各方势力角力场的项目,为什么如此重要?被制裁后又意味着什么?
A
“北溪2号”为什么重要?
目前世界上,论天然气储量和开采量,俄罗斯位居第一,其天然气储量超过全球总储量的四分之一,年产量超过6000亿立方米。尤其是对于欧洲来说,俄罗斯是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每年供应给欧洲的天然气超过欧洲一年使用天然气总量的三分之一。
以往,俄罗斯向欧洲供气主要依赖陆地管道系统,其中有三分之二需要经过乌克兰。对于财政并不富裕的乌克兰来说,这样的肥肉自然不会放过。数据显示,乌克兰每年向俄罗斯收取的天然气“过境费”约为15-30亿美元,占乌克兰财政收入的4%-7%。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俄乌关系急转直下,俄方开始萌生绕过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想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溪2号”(Nord Stream 2)诞生了。
“北溪2号”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和5家欧洲公司共同合作开发,总长度约1222千米(759英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管道。
根据规划,“北溪2号”将从圣彼得堡附近的乌斯季-卢加地区出发,经波罗的海到达德国东北部的格赖夫斯瓦尔德,再通过德国干线管道输送到其他欧洲国家。其计划年输气量达550亿立方米,预计输送的天然气可为欧洲国家提供需求量的10%。
B
多方博弈纠缠至今
然而,在各方利益的交织中,“北溪2号”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处于漩涡之中。
率先发难的是美国。
2015年6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德国意昂集团和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签署了建设合同,但在美国、波兰等国阻挠以及欧盟反垄断冗长审查影响下,迟迟未获批准。
在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美国更是千方百计地阻挠“北溪2号”的建设。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认为“北溪2号”是俄罗斯取得对欧输气控制权的政治性项目,会让德国成为俄罗斯的“俘虏”。
2019年12月,特朗普签署通过了《2020年国防授权法案》,对参与“北溪2号”项目的企业实施制裁,随后管道铺设公司Allseas退出,北溪2号项目被迫暂停。
面对美国的威胁,德国和俄罗斯一直持坚定态度,双方在多个场合强调“北溪2号”是一个商业项目,不应被政治左右。
2020年8月,欧盟24个成员国向联合国发出抗议信,明确批评美国政府制裁“北溪2号”项目违反国际法,并禁止美国进一步干涉该项目。同年12月,停滞一年的“北溪2号”项目重新恢复施工。
终于在2021年9月,“北溪2号”顶住多方压力最终顺利完工。但由于种种原因,建成后“北溪2号”始终处于待机状态。
显而易见,美欧与俄罗斯对于“北溪2号”的较量一直纠缠至今。
其实,从一开始,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北溪2号”很难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商业项目。
从经济角度看,目前欧洲占美国天然气出口份额的比重为17%,是美国重要的天然气输出国,但美国自身天然气在欧售价比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要贵出20%-30%,竞争力本就较弱,北溪2号开通后或进一步压缩美国天然气在欧市场。
政治角度看,绕开美国盟友+俄欧联系更紧密或削弱美国在欧话语权。“北溪2号”不经陆路,绕开了乌克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等“亲美”国家。一方面会导致上述国家在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中丧失谈判地位,另一方面“北溪2号”通气后欧洲自俄进口天然气依赖度由36%提升至42%,俄欧双边关系更为密切,不利于美国扩大在欧洲地区安全事务上的话语权及影响力。
除了美国,该项目在欧洲内部也引发了很大的分歧。
一些中欧和东欧国家对于“北溪2号”建成后俄罗斯在管道沿线的军事布置十分担忧。同时,对于乌克兰等国来说,“北溪2号”开通后,俄罗斯向欧洲输出天然气时对乌克兰原有管道的依赖程度将下降,从而在双方外交关系中将削弱乌克兰等国的话语权。
C
制裁意味着什么?
如果俄乌局势持续恶化,“北溪2号”由于制裁而迟迟不能投入运营,对全球而言将意味着什么?
猜想一:通胀加剧
如前文所述,“北溪2号”对以德国为首的欧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将使俄罗斯到德国的现有管线容量翻倍。德国不惜“自断臂膀”式的制裁,将使欧盟在天然气的供应上遭受重大冲击。
相比“北溪2号”,途经乌克兰的现有陆路管道潜在的断供风险更加令人担忧。乌克兰国有天然气公司Naftogaz几周前便称,如果局势恶化,出于安全原因,乌政府可能不得不关闭部分甚至全部输气网络,因为战区的高压天然气管道可能会引起爆炸,摧毁整个城镇。
此外,英国首相约翰逊周末警告称,英美可能会阻止俄罗斯公司以英镑和美元进行交易。这将使未来几个月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融资、支付和运输更困难,从而加剧天然气短缺的风险。
市场的反应印证了对制裁的担忧。在德国宣布制裁后,ICE英国天然气期货收涨逾9.68%,欧洲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货尾盘涨超11%。
有人寄希望于来自于中东、美国和日本的天然气能填补俄罗斯留下的缺口。然而,来自于卡塔尔能源部长的最新表态声称,卡塔尔或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能力用液化天然气取代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而且,如上文提到,来自于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售价要比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贵出20%-30%。
一旦欧洲天然气开始面临短缺,价格出现飙升,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气价的上涨将推升电价,继而推升铝、锌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从而导致欧洲新一轮通胀,甚至波及全球。
纽约梅隆银行的市场策略师Tenengauzer表示,制裁“北溪2号”不是闹着玩的事情,未来几年它将对通胀产生非常重大的中期影响。一些市场观察人士预测,美国的通胀率可能会在某个时候从1月份的7.5%飙升至10%。面对高通胀,美联储也将面临是否加快加息步伐的抉择。
猜想二:清洁能源再提速
去年四季度以来,欧洲遭遇了一场罕见的能源危机,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欧洲向清洁能源的转型是否过于激进,并最终导致了这场能源危机。
202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过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由2017年的25%上升至2020年的37%。
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又以风电发展最快。以德国和英国为例,德国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40.64%,其中风电发电量占比最高达27.4%;英国2020年风电占比更是一度超过50%。
然而,由于2021年遭遇了极端天气,海上风速大幅低于预期值,两国风电发电量均出现了大幅下滑。尤其是英国,其2021年7月的风电发电量同比下降了48.15%。
一面是传统化石能源“减排”的压力,另一面是清洁能源发电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欧洲必须探索一个过渡方案以安然度过转型的阵痛期。
有人提出核电。确实,核电在欧洲的电力结构中占比高达25%。然而,在舆论的压力下,德国已宣布2022年全面放弃核电。
因此,作为一个碳排放相对较少的化石能源,天然气似乎成为了唯一选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直言,欧盟需要发挥天然气作为过渡燃料的作用。
但欧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近90%的天然气都需要依赖进口。此次俄乌危机和对“北溪2号”的制裁,不排除会让欧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急迫性,从而全面加速清洁能源的发展,尤其是作为与风电互补的光伏,以及作为消纳配套的储能。
事实上,刚刚成立的德国新政府已经有所行动。作为曾经光伏发展全球领先的国家,德国2021年新增光伏装机量仅6-7GW,只有人口近似的澳大利亚光伏新增装机量的四分之一。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德国新政府已决定将2030年的光伏装机目标从100GW提高到200GW,这意味着在未来九年的时间里需新增140GW的装机,年均增长达15.5GW,是2021年的两倍。
储能方面,欧洲11个国家政府和行业组织近期签署了一封联合信函,敦促欧盟制定绿色协议一揽子计划,并强调对长时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以确保电力可用性和电网稳定性。信函中指出,实现能源转型需要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从现在到2030年这几年是实现净零目标的关键时期,长时储能系统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投资。
欧盟尚未对这封联合信函做出回应,但可以肯定的是,俄乌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必将对全球的能源结构和发展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