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军人别往脸上“整活”了,观众气到想笑,演员导演的底线呢?

2023-04-05   置身事内

原标题:演军人别往脸上“整活”了,观众气到想笑,演员导演的底线呢?

军旅片和抗战片,曾广受观众喜爱。

历史抗战剧《亮剑》,现代军旅剧《士兵突击》,都是现象级的好作品。

更别说在大荧幕上映的“三大战役”系列,很多镜头是可以当成纪录片来看的。

但后来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逐渐开始变得越来越奇怪。

在笔者印象中,出现分界点的时间,应该在2005年。

当时一部名为《举起手来》的抗战电影上映,这部由潘长江、郭达、刘小微领衔主演的电影,给自己弄了一个“战争喜剧片”噱头,上演了各种“脱离现实”的剧情。

当时这片子的票房还不错。

随后就有不少导演开始跟风,然后该类影片“井喷”,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风格。

电视剧则跟风《土兵突击》和《亮剑》,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出现了很多雷剧。

要知道,《土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在写剧本之前在部位了待了10个月,有了真实深入的体验后,他才开始动笔。

而如今的军旅剧,往往是根据网络爽文改编,或者是为了降低成本,花很少的钱去找新手编剧来写剧本,这就导致了剧情严重脱离现实的情况。

再加上制作方为了卖座,无底线迎合粉丝喜好,于是在很多军旅剧中出现了男主角油头粉面,女演员花枝招展的画面。

军旅剧变成了偶像剧,磨皮滤镜拉满之后,战士形象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流量时代下结出的一个个“怪胎”。

《特战荣耀》是一部打着现代军旅剧的旗号,实则搞偶像剧老套路的典型。

这部剧本来就是根据网络爽文改编,剧情离谱是正常现象,书粉们还能够凑合着看。

但无法接受的,是剧中个别女演员的人选。

其中有两个戏份比较多的女演员,一个叫周牧茵,一个叫何曼睿。

引起争议的点,是这两个女演员都爱往自己脸上整活,然后一脸僵硬地出现在屏幕之中。

周牧茵在该剧中一亮相,就引起了观众的吐槽。

不夸张的说,这张脸出现在屏幕的一刹那,整个剧的质感就骤然下降,观众瞬间出戏。

标准的“网红脸三件套”:锥子脸、“大欧双”加上“高山鼻”。

原著中这个角色确实因为受伤做了脸部修复,但脸部修复弄个“欧式双眼皮”还顺带做了“锥子脸”,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这样的荧幕形象,先不说是否对军人不敬。

只作为演员来讲,这种僵硬的脸,能做出什么生动的表情吗?

周牧茵曾在《美人心计》中出演过“子冉皇后”。那时候她就动了脸,只不过当时观众的鉴别能力还不强,再加上动脸幅度不算太大,她的影视形象还受到不少称赞。

但“动脸”是有保质期的,如果不想塌脸,能走的路只有一条:不断地“动”下去。

然后周牧茵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以后还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真不好说。

另一位在剧中备受争议的女演员叫何曼睿。

没有演技加上脸部僵硬,观众有点刻薄地称“她的脸像是硬拼起来的”。

何瑞曼是“北影”的科班生,毕业10年只出演过两部作品,有市场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原因。

过度“动脸”,很可能就是她出现如今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

太过饱满僵硬的脸,让她无法做出表情,诠释人物只能靠“瞪眼呲牙”来表现,几乎丧失了演员的职业素养。

在出演《特战荣耀》后,还玩起了营销的“套路”。

那段时间,网上会看到“尬吹”她的演技和颜值的文案。

何瑞曼在接受采访时称:“感谢杨洋老师给我认真讲戏”。

这挺奇怪的,一个表演系毕业十年的科班生,在感谢另一个从舞蹈系转型演员的人教她如何演戏。

尽管客套礼貌是应该的,但也要拍对位置,不是吗?

《特战荣耀》这部剧,让观众多少了解到影视圈的一些奇怪现象。

为什么放着那么多年轻演员不用,偏要选择“动脸”选手来饰演军人形象?

为什么明明剧情离谱,演员演技拉胯,网上还有那么多吹捧的文案?

有一个阶段,出现了很多港台导演扎堆拍抗战剧来捞金的情况。

这些人往往对这段历史没有概念,也缺少起码的敬畏心,结果就搞出了一些胡编乱造的玩意儿。

其中演员转型做导演的彭丹,就是一个典型。

年轻时的彭丹很出生在红色家庭,14岁留美学习,长大后还获得了多项世界选美比赛的冠军。

靠着出众的颜值和过人的身材,彭丹顺利进入演艺圈,并出演了多部影视作品。

随着岁月的流逝,彭丹的容貌也一天天衰老,她为了留住青春,选择了大幅度动脸。

之后,彭丹在自导自演的影片《南泥湾》中,靠着那张怪异的脸“大杀四方”。

脸,是没有死角的僵硬。

在穿上军装后,更是彰显出一个“突兀”,完全没有那个时代的特征。

南泥湾作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地,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的代名词,结果观众看到这张脸,还有心情忆苦思甜吗?

剧中彭丹“女扮男装”的场景,愣是把我整懵了。

干净的面容贴上修整得很有型的胡子,也就算了。

既然是“女扮男装”,咱能不能把那两条装嫩的麻花辫收一收。

真是气到想笑。

如果没有起码的常识和尊敬,演员们还是不要饰演军人形象。

《家国恩仇录》中,导演演员将自己的无知和卖弄,通过精致的妆容,表现得一览无遗。

拉满的滤镜和磨皮,已经将军装原本的颜色扭曲,演员的鼻子轮廓消失,只剩两个黑洞,像是动画片走出来的平面人。

更让观众个受不了的,是女演员们精致的妆容。

剧中的背景是抗战时期,但这些女演员饰演的军人,一个个涂脂抹粉,涂着自己喜欢的唇膏色号,在镜头前卖弄着拙劣的演技。

无论是上前线,还是被俘后,这三位女演员,永远是带妆出镜,像是生怕毁了自己的形象一般。

李依晓、李彩桦、蒋林静,是这三个女演员的名字。

这里提醒一下观众,下次追剧看到她们时,有个心理准备。

尽管备受吐槽,但一些演员却丝毫不在意,甚至还觉得理直气壮。

香港女演员翁虹,在出演抗战剧《兄弟营》时,为了展现自己的美,在剧中带着化妆师随时补妆。

不但搞了毛绒绒的假睫毛,还戴上了美瞳,甚至是手都专门做了美甲。

当有观众提出这些质疑时,翁虹这样回复道:你没听过“死都要美”这句话吗?

让这种演员出演抗战剧,纯粹是给观众添堵。

因为剧情太离谱被下架的《雷霆战将》中,女战士的形象是这样的。

贴身剪裁彰显身材的连衣裙,配合上白色小跟皮鞋,如果只看腿,还以为是青春校园剧。

猜不透导演当时给这个画面特色的意义所在,真是演员敢演,导演敢拍。

敢这样拍的不只《雷霆战将》,在叶璇主演的《青春烈火》中,女主角更是完全放飞了自我。

打枪就打枪,偏要涂唇膏,还是很难拿捏的“芭比粉”。

戏剧讲究冲突,但不是这么整活儿的。

雷人的抗战剧和军旅剧出现得多了,又引发一个大问题:很多年轻的观众,开始吹捧起日韩影视剧里的军人形象。

比如,“某乎”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提出这个问题的网友,心智应该还不太成熟。

他将韩国偶像剧当成了军旅剧,把“火”的定义局限化,觉得自己看过并且喜欢的才叫火,而忽视了《亮剑》《士兵突击》这种现象级的军旅剧。

如今很多导演,也犯着同样的错误,将军旅剧拍成了偶像剧,还洋洋自得地模仿着日韩偶像剧的那一套东西。

《太阳的后裔》中,士兵就是突出了一个帅。

这个帅是狭义的,说白点就是凹造型摆酷。

实际上,他们以往能拿得出手的战绩,是当年遭遇我军痛击后,在匆忙撤退时不小心撞死了自己的上司——美国陆军将领沃尔顿·沃克。

所以《太阳的后裔》可以看成是偶像剧甚至是科幻片,但不是军旅剧。

咱们国家的观众,对军人的帅气,有着更广泛和深层的理解。

军人的帅气形象,体现在保家卫国的决心上面,体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之中。

长得帅,从来不是军人的必要条件。

受爱戴,才是军人的底气。

但如今影视圈不少偶像和导演,都在借鉴日韩偶像的“阴柔风”,连荧幕中的军人形象,都要搞成油头粉面、涂脂抹粉的样子。

这是谁的审美出现了问题?

在笔者看来,日韩娱乐圈把偶像“女性化”,是有根本原因的。

众所周知,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个很霸道的“爸爸”。

长此以往,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自动屈服”的适应能力,将自己“姨化”可以表现出遵从的意愿,能让“爸爸”放心。

这种心态体现在日韩娱乐圈,就是偶像大搞“阴柔之风”,而他们的“爸爸”也乐见其成,开始不断在东亚地区推行这种“文化”。

咱们国内的观众,心里对这套东西是很反感的,日韩娱乐圈搞这些,我们就当是看“别人家的孩子”一般,瞧个热闹而已。

但如果自己家的孩子也开始涂脂抹粉玩那一套,那就得好好教育一番了。

所以在咱们这里搞“阴柔风”的所谓偶像,很快被观众唾弃,相关部门也颁布了规定以正视听。

导演和年轻演员们,该醒醒了,军人的影视形象搞“偶像化”那套是走不通。

只有守住了底线,才能守住你们的财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