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一辆以色列坦克开炮击中了加沙边境口岸南方的埃及军队哨所,多名边防军人受伤,随后以色列方面表示这是场“意外”。可是在正常情况下,一辆还没有投入战场的坦克,绝对不会上膛,显然这场意外有些蓄谋已久了。
说起来也有些让人唏嘘,埃及在曾经是绝对的“中东扛把子”,也是反以色列同盟的带头人,如今怎么落到被人“误炸”的下场?
1953年,埃及“天降猛男”——纳赛尔,他率领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被英国掌控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他也成为了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纳塞尔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深知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上台后很快就收回了苏伊士运河。
在当时,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纳赛尔深知只有不结盟,保持中立,才能真正的实现国家独立,于是带领埃及与南斯拉夫、印度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虽然表明了态度,但埃及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身处亚非要冲的埃及自然成为了美苏双方争相拉拢的对象。
看到美国这么扶持埃及,以色列坐不住了,你美国给埃及这么多武器,他转头还不是要来打我,美国一想是这么回事。
苏联就没有这个顾虑了,上世纪50年代,苏联以近乎白送的价格,卖给埃及一大批武器,其中不乏当时最先进的米格战机。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场买卖没有附带任何的政治条件。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苏联向美国发出警告,如果美国介入战争,那大家一起下场,三战爆发。当时美国本身就在全力肢解英国殖民地,出于自身利益,也不愿意让英国势力重新延伸到北非地区,自然也就不会下场。
在这场战争中,埃及伤亡很是严重,死伤2万多人,而以色列只有1000人左右,最终在苏联的压力和美国的调停下,以色列撤出埃及,最终停战。这场战争大大提升了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力,苏联也把埃及看作是自己在中东的“旗帜”。
1958年,苏联为埃及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了援助,在赫鲁晓夫时代,几乎是埃及要什么苏联就给什么,对埃及的援助占据了苏联对外援助整体资金的40%。
当时,埃及想在阿斯旺修建水坝,本来想和美国合作,但美国却借口埃及和中国建交撤回了援助,随后苏联接手,给钱、给人、给设备,光建水坝的工程师就派出去2000多人。水坝建成后,中东地区和埃及的友谊到达了顶点。
随着勃列日涅夫上台,情况急转直下,勃列日涅夫越想越不对,给埃及砸了这么多钱,埃及能回报些什么呢?便提出要在埃及建军事基地,但纳赛尔在国家主权方面可是一步都不肯动摇,无论苏联怎么威逼利诱,就是不同意。
勃列日涅夫急了,设计了一条毒计,当时埃及牵头,在一众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法塔赫。法塔赫自建立之初就不断袭击以色列,规模日渐扩大,成了以色列的心腹大患。
1967年,可靠信息表明以色列将对法塔赫发起一场强力打击,并进攻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苏联方面表示如果以色列发起战争,那么将对埃及提供一切支持,甚至将派军参战,对此纳塞尔,深信不疑。
6月5日,以色列发动“闪电战”,埃及方面准备不足,掉以轻心,所有机场都遭到了以色列的突然袭击,不少飞机还没飞起来,就已经被摧毁,仅仅两天时间,2万多名官兵伤亡,苏伊士运河被迫封闭,主要产油区西奈半岛被占领。此时的苏联没有给予任何支持帮助反而和美国狼狈为奸,把苏伊士运河变成了埃及的界河。
此时的埃及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纳塞尔不得不低头求助苏联,苏联表现得非常热情,表示可以帮助埃及,但是要求在当地建立军事基地,并悬挂苏联国旗,纳赛尔非常生气,但又不得不屈服,只能同意苏联驻军。
没过多久,纳赛尔就郁郁而终了,接任的萨达特恨透了苏联。此时美国站了出来,调停了埃及与以色列的关系,同时还让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作为交换,埃及也成了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中第一个建交的国家,这引发了阿拉伯世界的普遍不满,最终他被本国军人刺杀而亡。
自此以后,曾经的“中东一哥”彻底躺平,无论以色列要干什么都置之不管,但显然躺平是换不来和平的。本次事件就是因为以色列,想把巴勒斯坦人赶到埃及,但埃及国内显然承担不了这么多的难民,自然不愿意。
所有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自己支楞不起来别人怎么帮都没用,和平从来都不是别人帮出来的,而是自己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