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9时40分,冬日朝阳洒下第一缕光辉,上下行的钢铁巨龙徐徐开动。
一列货车驶出兰新铁路精阿段增建二线精河站,前往阿拉山口方向(无人机摄)。
兰新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段增建二线(以下简称精阿二线),已经成功运行一周。
这是一条并不普通的铁路线: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铁路大通道,首次形成全线双线运营。
一列货车驶进精阿二线精河站。
33年的等待,70公里的匠心设计,9个月的紧张建设……精阿二线成功开通的背后,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期盼
精阿二线,是铁路人30多年的期盼。
1958年12月,兰新铁路进入新疆,此后在新疆境内一路向西延伸。1990年,乌西至阿拉山口段全线贯通并投入运营,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进而连通欧洲的黄金通道正式形成,即人们所熟知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
经过多年运营,兰新线陆续实施增建二线工程,乌苏至精河段增建第二线于2009年12月开通运营。而1990年至今一直单线运营的精阿段铁路出现运力紧张局面。
一列货车驶出精阿二线精河站,前往阿拉山口方向(无人机摄)。
博州“老交通”孙友亮说:“精阿二线建设,我们足足期盼了30多年。”
而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精阿二线S2标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邵晓平也有同感:“时隔30多年,精阿二线才被提上日程。”
(二)保护
一条长70公里的铁路建设,凝聚了各方对生态的考量。
艾比湖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近年来,湖面面积维持在500平方公里左右。艾比湖湿地于2007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总面积3082.18平方公里,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是数百种动植物生息繁衍的场所,成为新疆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生机勃勃的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机摄)。
精阿二线部分路段距离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较近,为保护艾比湖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建设者对临近保护区的跨河桥梁桥面设置径流收集系统,不让一滴废水流入河水中。
据中铁一院集团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精阿项目设计总工程师马得祥介绍,在桥面设置径流收集系统,可通过桥梁两侧的排水管道,将雨水统一收集至事故池,“事故池中的废水经蒸发消耗后,剩余的污泥再由铁路养护部门定期处理,可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三)奋战
9个月的完工,是2500余名建设者日夜奋战的成果。
精阿二线主体工程建设于2023年3月正式开建,在原有铁路线旁新建一条铁路。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精阿二线S2标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邵晓平解释,该段铁路线原来是单线行驶,列车来来往往,需要相互等待。而新增一条铁路,即新增二线,就使来来往往的列车不受影响,“各行其道”。
改建精阿二线站前工程,门式起重机正在运行。
一边是呼啸而过的列车,一边是正在修建铁路的工人,列车来了工人需要迅速跳下路基,等列车一过,又迅速爬上路基抓紧施工。铁路线上每天有40多趟客货列车通过,工人每天也要有40多次避让,危险时刻存在。
邵晓平说:“由于新线施工与旧线的相邻间隔不足3米,原线路不断通过高频次客货列车,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保障行车安全和施工安全,投入了大量安全防护人员。在施工时,有专门的防护小组与驻站联络员对列车经过信息实时共享,争分夺秒组织人员上道作业,及时在车来前下道避让。同时,还利用600多次‘封闭点’天窗作业,采用先进的施工和测量设备,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工程质量。”
施工人员在精阿二线工程现场作业。
9个月的时间里,建设者承担了全线约70公里的路基、桥涵等线下施工和线上铺轨作业,以及3座车站改造施工。
精阿二线通车了,邵晓平正在做项目收尾工作,过不了多久他就要赶赴新的项目工程。对于精阿二线,他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天10时许,他会步行走到精河东站,看看呼啸而过二线上的列车,忍不住拿起手机拍几张照片……
文:张新燕、胡义华、王涛
图: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
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出品
监审:姜远海 编审:欧登 编辑:彭瑞 责编:彭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