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七大行动” 建设郊区新城
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明确了要围绕“锚定一个目标、做强三大功能、建设五大片区”,重点实施“七大行动”的工作思路。为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营造凝聚人心、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崇州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实施七大行动 建设郊区新城》专栏,系列报道我市部门、镇(街道)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工作,开拓新局面、谋求新发展的有力举措,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进取的姿态,为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智慧韧性的郊区新城贡献力量。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崇州无根山脚下,
竹林幽幽、青瓦白墙
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宁静
传承发展
篾条里打造消费场景标准化
87岁的赵思进是道明镇竹艺村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15岁开始学习竹编,不断模仿、创新、改进、提升技术,到如今已坚持72年,前后教授徒弟100余人。
根据他口述整理的
《道明竹编》出版发行,
成为道明竹编技艺传承的重要书籍。
正因为拥有赵思进这样的竹编传承人和众多的竹编从业人员,近年来,道明竹编产业很快发展壮大。
道明镇竹艺村依拖竹编产业,发展起了旅游业,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体验竹编文化。
许多以前只知
“面朝土地背朝天”的竹艺村农户
将自家院子打造成特色农家小院,
乐冬雪便是其中一位。
乐冬雪将自家院子提供出来,
成功打造一处消费场景——筠盛小院。
该小院依托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和传承项目,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探索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筠盛小院不仅是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道明竹编的展示地,又是新消费场景、非遗体验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在道明竹编市场化的过程中,可以在小院进行竹编文创产品的研发、销售、研学体验等活动,充分实现“产、学、研”的三位一体。
对乐冬雪来说增加了三笔收入:
第一笔是房子的租金,
第二笔就是自己当员工收入,
第三笔是入股分红。
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吸引了在成都居住的吴瑕
到这里建立自己梦想的家园。
2018年底,吴瑕和家人在竹艺村打造出了归野民宿。民宿别致典雅的风格,吸引了许多游客。
在吴瑕影响下,
不少当地村民对原来的民宿进行提升。
对此吴瑕很开心,“和大家的互动让我觉得很亲切,自己的生活美学能够给村民们带来一些新的认知,我更高兴。”
现在,竹艺村成为道明镇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特色农业、竹编产业、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及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编织着“竹编原乡·公园道明”的美好图景。
道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樊发根
“下一步,道明镇将依托‘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文化,通过竹艺村提档升级、竹艺工坊建设、中心场镇特色街区建设等,在道明场镇打造赏竹食竹居竹学竹为一体的竹编生态产业园。”
明确定位 多领域统筹发展
近年来,道明镇以大田为本底、林盘为标识,建成水木北部1.2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功创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竹艺村,打造了“竹里”“历空山”“小绿球”等一批网红打卡新地标。2021年全镇综合旅游收入达1.9亿元,竹编产业收入约4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5元。
如今,道明作为建设“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建设高产高效天府良田、培育优质绿色天府好粮、发展农商文旅天府乡游、建设宜居宜业天府乡居的政治责任和历史重担,将锚定“竹编原乡·公园道明”的定位,持续多方发力。
樊发根表示,道明镇将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天府好田”培育“天府好粮”。狠抓外联道路、河渠整治、数字农业、国学乡村等项目,快速在“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中起势见效。
大力推进农业公园建设,发展农商旅融合的“天府乡游”。 依托辖区内高标准农田,分南北两个片区打造集数字、智慧、绿色、生态、互联网+、稻田湿地等功能元素和应用场景的现代农业公园。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建设宜居宜业的“天府乡居”。推动让人口“向1个中心场镇集聚、向2个中心社区集中、向N个精品林盘集居”的“1+2+N”生活空间成形。
大力推进产业升级,打造绿色川酒产业。沿道廖路规划以川酒文化为主导的 “田园+酒”川酒高质量绿色发展产业带,在带上形成酿酒、赏竹、品酒的道明特色川酒产业。
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主要以白塔湖乡村旅游专线和重庆路为依托引进置入产业场景,发展“文化+乡村旅游”景观产业,将景观路变为产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