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报记者许洁琳 通讯员刘磊 策划统筹:今报记者巴方
在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潘洪滔,当年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时,怎么也想不到这辈子会与垃圾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他从一名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主管柳州市环卫工作的市容科科长,参与、见证并亲历了柳州环卫事业20年来的发展和变迁。打造绿色、生态、安全、美丽、文明的市容环境,始终是植根在他内心的目标愿景。
变废为宝
实现垃圾焚烧发电
立冲沟,是潘洪滔的事业起步的地方。2002年7月,他刚走出大学校园,就来到了这座生活垃圾处理场。作为工地甲方代表,他亲历了立冲沟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的“从无到有”,角角落落都洒下了他的汗水。
潘洪滔介绍,整个垃圾填埋场铺设了约20万平方米的防渗膜,当时甲方只有两三名技术人员,他们仔细地逐块检查,确保每一块防渗膜不存在破损、铺设到位。在太阳的暴晒下,防渗膜表面的温度高达60-70℃。“上面晒,下面烤,全身湿透又晒干,堪比蒸桑拿。”潘洪滔笑着说。
2004年11月,该填埋场投入使用,柳州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工作从垂直防渗提升到了水平防渗新阶段,环保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20年来,随着柳州市区生活垃圾日产生量成倍增加,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势在必行。
2018年起,他又走进了立冲沟,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柳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从建设开始,潘洪滔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科室负责人,提出该项目必须要采用国际领先的炉排炉技术,确保垃圾燃烧效果好、投运率高、工艺先进,烟气排放指标要优于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2021年12月30日,焚烧项目举行了点火仪式,自此,柳州市区生活垃圾从无害化单一处理,变为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变废为宝的里程碑式转变。
守护“舌尖”
强化餐厨垃圾治理
今年4月1日,由潘洪滔牵头起草的《柳州市餐厨垃圾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这是广西首部设区市层级的餐厨垃圾管理规定,最终经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从法制化入手推动柳州餐厨垃圾健全收运体系和无害化、资源化。
其实,早在2019年,在潘洪滔大力倡导下,欧阳岭餐厨垃圾临时处置项目就已建成、投入使用,对安全有效地解决全市餐厨垃圾处置,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紧接着,他继续统筹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PPP项目,并于2021年底投入使用,确保了全市餐厨垃圾能够有专门的终端进行分类处置。
当前,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牵头成立了餐厨垃圾管理工作推进专班,向全市的餐饮企业餐饮垃圾规范化收运工作宣传和落实工作,潘洪滔每天紧盯工作进展,随时为前方人员提供指导意见和协调工作,该项工作从4月底开展以来,对规范化清运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引领风尚
扎实推进垃圾分类
柳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2020年开始启动,潘洪滔带领全市各分类办工作人员从引领社会风尚着手,积极破解困境瓶颈,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服务文明柳州建设。
在此期间,他牵头推动建立健全了“市、城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组织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五进”活动,引导民众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来到一个城市,首先就看是不是干净,这是最重要的第一印象。”谈起和垃圾的“不解之缘”,潘洪滔充满自豪。
展望未来,他表示,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求“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也特别提到了加强城市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他将保持初心,奋力作为,不断提升柳州“山青水秀地干净”宜居品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