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直视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他的评价,让我们无法抬起头来
1917年(民国六年)初,钱玄同在给《新青年》撰稿的时候,时常劝说周氏兄弟也加入其中。周作人很快有了稿子交来,周树人却迟迟没有动手,同年8月张勋复辟失败后。钱玄同找到了周树人,再一次建议他可以做点文章,周树人却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现在你大叫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立即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正是这段对话,使他走出隐默,才有了后来中国文学史上的鲁迅。在那之后不久,他便写出了震耳发聩的抨击旧礼教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以他手中的笔,讽刺中国封建礼教和中国人的陋俗,以书中人物形象来影射人性的劣根性。始终在批判,顺次翻开鲁迅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他以尖锐的语调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灵魂,以深沉的目光审视他们麻木的心灵,对依然沉睡着的人愤怒哀悼。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鲁迅的著作都是一个警示的故事,他的批判一直都很准确。以至于我们最后在他的评论中,越来越抬不起头,可其实这是有必要的鞭策。鲁迅的批判,来自于他对当时社会的总结,是他所亲眼看到的绝望。鲁迅所说的铁屋子,其实就是当时的中国,那一代人所经受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曾在世界东方雄踞了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一朝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潮,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巨大压力,国人始终处在“救亡图存”的风云中。民族自信心也低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的贫弱、腐败,外加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国人开始不断反思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经过数十年的中西文化对比,以及国内不断爆发的事件后。
一些国人得出一种结论:中国之所以落后、腐败,是因为旧的传统文化在作祟。因此要想拯救中国,就必须扫除旧文化,由此有了鲁迅的批判有了新文化运动。虽然说因为太着急一度做出全盘否定的结论,具有片面性,也没将文化运动与工农运动结合。但鲁迅以及他们让我们抬不起头的评价,只是希望国人能觉醒,它带来的进步意义也非常多。
比如说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代替了酒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一个层次。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民主、只有精神。政治上,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这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无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这就是鲁迅以及他的批判想要的结果,他所开创的杂文问题富有现代性、自由行、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或许话没那么好听,甚至显得刺耳,可这是饱经痛苦锤炼出来的精粹。其带来的效果、鞭策作用难以取代,也是后世之作家难以写出的,因为它本就是亲身经历而成。
孟子曾有句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有成语说居安思危。这便是鲁迅作品的意义所在,从前的鲁迅作品起到的是促进觉醒的作用,到了如今是鞭策的作用。假若说有一天失去了鲁迅,那是很悲哀的,他不应该被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