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远见、格局大的父亲,多有以下口头禅,教出的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过去总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放在母亲身上,却忽视了父亲的重要性。有句老话叫“子不教,父之过”,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可言。
之前有专家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交流更多,但实际上孩子通过模仿父亲的话语而掌握的词汇更多。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由此可见,父亲的一句话分量究竟有多重,里面可能就藏着一个孩子的未来。
格局大的父亲,多有以下“口头禅”
1、”人生要勇于尝试,你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有个心理学名词叫“习得性理性”,它是指通过质疑他人的举动而养成的一种习惯性否定的行为方式。
而这种现象,在很多家庭都极为普遍。因为中国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多是“否定教育”,即通过否定、敲打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会谦卑,进而更加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这个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如果矫枉过正,你就能窥见其中的弊端——
教育专家认为,从小在父母否定的声音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习得性理性”的思维定势,他们习惯性自我否定,不敢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即使机会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也没有勇气去抓住。
因为他们从小生长在“被否定”的怪圈中,身体吸收到的都是”我不行“、”我放弃“的能量源,陷入深深自我怀疑中,所以错失了很多机会。
但格局高的父亲,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而且他们善于鼓励和赞美,会经常告诉孩子要勇于尝试新事物,就算可能失败,也要迈出第一步。
从小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富有冒险精神,而且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勇敢地尝试,这种特质能帮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得顺风顺水,未来前途无量。
2、“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逆反心理”异常严重,他们特别自我,基本不把父母的话放在眼里,甚至屡次挑战父母的权威。
特别是越到青春期的时候,这种情况愈发严重。
其实,他们之所以看起来不好相处,难服管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 父母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你没有尊重孩子的人格自由。
事实上,很多中国父亲在教育孩子时相对“强势”,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权威,你是我儿子(女儿),就该全权听我的安排,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殊不知,这往往容易触犯到孩子的边界感,让他们感觉自我价值被打压,所以也就会触底反抗。
而真正有远见的父亲,知道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他们会咨询孩子的意见和看法,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认为我们的交流是两个独立灵魂在碰撞,而不是我在给一个附属品下命令。
这样的父亲,相比那种专制霸权主义的父亲,明显更有威信力,孩子愿意主动交谈,甚至把爸爸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耳濡目染之下,孩子的格局也会得到提升,他们在与人交流时,也会懂得倾听对方的声音,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看到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另外一点,从小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权,能让他们日后变成一个有主见、有责任和担当的人,一般领导会比较欣赏。
3、”撒谎和逃避,是最无耻的事情“
现实中有些小孩撒谎成性、而且爱推卸责任,这往往都是“家风不正”的外化表现。
因为大人总喜欢拿“他还是孩子”为借口,来包庇他们的错误,以至于孩子们也变得爱为自己开脱,不想承担责任。
殊不知,表面上看是为自己解除了危机,但有更大的惩罚正在等着你,一不小心便会滑入罪恶的渊薮中。
如果我们不想孩子以后品行不端,走向歪路,就要从小“树家风”,告诉他们不要撒谎和逃避,勇敢地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且承担起责任,这样才是一个社会好青年应当有的风骨。
特别是家里的父亲,自己平时也要给孩子立好榜样,在教育子女时也应当坚守原则和底线,如果涉及到底线问题,父亲一定得严加教育,不可轻易饶恕。
延伸阅读:再忙再累,也不要缺席孩子的教育
上面说了这么多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但实际一点来看,我们对父亲的最低要求就是,不要缺席孩子的教育,不求100分,最起码人要在。
据研究调查发现,我国八成以上的父亲,没有时间和孩子相处;七成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常年“隐身”。
丧偶式育儿,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家庭常态,但你们有考虑过这种常态继续发展下去,对孩子的影响吗?
对男孩来说, 父亲是自己的榜样,是他生命之初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对女孩来说, 父亲是自己接触的第一个异性,她们对男性的认知和印象就是从父亲开始的。
如果孩子从小父爱缺失,往往容易出现自信心缺失、没有主见、敏感自卑等问题。而且 童年时的遗憾,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愈合。即使父亲以后想要弥补,但错过的时光已经难以挽回,你们彼此的关系往往注定淡漠疏离。
所以希望天底下的父亲不要缺席孩子的教育,再忙再累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