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讲再多道理,都抵不上一个拥抱,教育应多些感性少些理性

2020-07-21     沛泽妈读心理

原标题:和孩子讲再多道理,都抵不上一个拥抱,教育应多些感性少些理性

在最近的热播剧《二十不惑》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罗艳在公交车上被变态性骚扰了,恰巧被同宿舍的室友梁爽拍到了整个过程,最终变态被绳之以法。后来,梁爽将这段视频剪切后发到了网上,导致了网友的误解。因为视频中有罗艳制止梁爽拍视频的动作,被网友们热议,说罗艳恩将仇报,不应该推搡梁爽,她这种人就应该被性骚扰。

一时间罗艳成了大家攻击的对象,各种污言秽语迎面向她扑来,她还被人肉,去自习室上自习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罗艳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罗艳的母亲魏律师在得知情况后,将罗艳交到了办公室,然而她并没有安慰女儿,而是给女儿网购了裤子,讲了一大堆道理,让女儿以后出门穿裤子,不要穿裙子,理由是在心理健康的人看来穿裙子没有问题,却给心理变态的人提供了机会,他们常常会选择穿裙子的女孩子下手。

罗艳听完妈妈的这番话,非常生气,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不应该被指责,该指责的是那些变态。可魏律师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有错,并认为宣泄情绪是没有用的。在母女的对话中,罗艳说了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说:“你从来不问我的感受、委屈,只知道指责我。”话不投机半句多,最终罗艳母女不欢而散。

在这个桥段中,父母们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呢?你是不是非常理解和支持魏律师的做法呢?妈妈出于对女儿的保护,给女儿买裙子,并告诉她避免性骚扰的方法有什么不对呢?孩子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呢?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吧?可如果是孩子,他们一定会非常讨厌魏律师的做法,因为比起告诉他们如何保护自己,他们更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希望父母能耐心地听他们讲讲自己的感受。

一句话来概括父母与孩子在这件事上的差异就是:父母的教育是理性的,而孩子要的是感性的关怀,这是导致亲子沟通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孩子为什么听不进去道理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喜欢讲道理,分析地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可孩子却听不进去,所以,我们无论说得多对,讲得多好,都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那么,孩子为什么听不进去父母讲的道理呢?

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比成人低得多,社会经验也没有成人丰富,他们在处理事情上时,往往凭感觉,凭喜好,他们感觉某个人对他很好,就愿意听他的话,而不是考虑这个人是否别有用心,另有企图,他们是不会进行理智思考的。

曾经看过这段公益宣传小片,讲的是一个中学生因为妈妈做了她不爱吃的饺子便离家出走了,她饥肠辘辘,一整天都没有吃饭了,走进一家小餐馆,问老板能否给她点吃的。老板认出了这个女孩就是朋友圈中转发的离家出走的女孩,邀请她进来,给她煮了一碗面,送了她一杯饮料。

女孩很感动地说:“叔叔,你真好,我们不认识你都给我面吃,比我妈妈好多了。”小餐馆老板有些生气地对女孩说:“孩子,我给了你一碗面,你就把我说成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你妈妈照顾你一日三餐十年了,你都不知道感恩。”

很显然,女孩的妈妈要比餐馆的老板付出得多、好得多,可是孩子却不会进行这样理性的思考,他们凭借的是自我感觉来判断一个人对自己好不好,父母的批评教育让她感到不舒服,她就觉得父母对她不好。

家庭教育应该多一些感性,少一些理性

要想孩子好好地听我们说话,我们就要少和孩子讲大道理,少一些理性的教育,多一些感性的教育,什么是感性教育呢?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听听孩子怎么说,他们的感受是什么,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

比如,当我们发现孩子做作业拖拉时,我们可能会发脾气,教训孩子一顿,然后和他讲拖拉的害处,“你这么拖拉,会把作业拖到很晚才能完成,无法保证睡眠时间,第二天上课就没有精神,没有精神上课,怎么学习好?学不好,以后怎么考上好的中学……”

巴拉巴拉说了一通,道理都对,可孩子不爱听,你讲这些话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拖拉有多耽误事,本意或许并不是责备孩子,但孩子听到的全是指责,他当然不愿意接受了。所以,我们不如不讲大道理,直接问孩子,“你做下去吗?是不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助?”

孩子写作业拖拉有很多种原因,听一听孩子的想法,或许我们会发现自己错了,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按照自己的思维认为孩子是怎么样的,事实上这不一定是对的,可我们却要孩子明白“我都是为你好”,是不是太武断、太霸道了呢?

父母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告诉孩子这件事应该怎样,孩子应该怎样做上,而是多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虽然孩子的想法可能不成熟,但我们给了他表达的机会,我们才能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才知道如何去引导他们。否则,我们根本不清楚自己说的这些有没有用,孩子不反驳,并不代表他同意,他只是厌倦了你的教育方式,不想反驳和质疑你,任你说好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3crcXMBiuFnsJQV9y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