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网友在网上讲了这样一个事情。
网友去故宫博物院游玩,却发现一个老人在入口处徘徊。
老人想购票进入故宫,却被告知,已经取消了线下购票,只能凭借预约进入。
老人觉得很遗憾,却也没有办法,只得失望而归。
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
“网络时代主动抛弃那些老年人。”
“老年人这辈子可能都没来过北京进过故宫,来一次就有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网上常有,也不是每个人会走南闯北。”
的确如此。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
电子支付、数字证件,让我们手机在手,天下可走。
网上预约、网络售票,更是让我们省去了排队的苦恼。
然而,数字化的时代,也对一群人,筑起了鸿沟。
那就是老人。
面对着满世界的智能化,老人们显得无助,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却还是处处碰壁。
原央视主持人张泉灵曾说:“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而这句话,恰恰是大多数老年人的真实处境。
在“数字鸿沟”面前,他们艰难万分。
1
智能时代,
老年人步履维艰
抖音曾经联合《半月谈》发布了一部公益微电影《局外人》,聚焦“银发族”面临的数字鸿沟,让人看了一阵心酸。
儿子的公司倒闭了,身处小镇的患有高血压的老王因为担心,下定决心走出村子,去城市看看孩子。
没想到,这趟行程却陷入了时间循环,每一次,老王都因不同的困境被打回原点。
第一次,老王在火车站门口,因为不会扫健康码而被拦住不让进站,与保安发生口角,急到昏倒;
第二次,老王学会了扫码,却因填错问卷,健康码成了红色……
第三次,老王心想,干脆坐汽车,结果他不明白,为什么明明买票的人那么少,汽车票却售罄了。
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一个又一个难题等着他,不会手机打车,不会电子支付,不会网上缴话费。
老王最终迷失在了钢筋水泥里,失去了踪迹。
数字化服务,给大多数人带来了便捷,却让银发族步履维艰。
2020年的那个春运,在上海火车站内,一位58岁的大爷,崩溃地跪在地上,边磕头边哭得像个孩子。
原来,大爷的老家在安徽,现在在上海做绿化工作。
春节来了,他想买一张火车票回家,与家人团聚。
然而,每次到人工售票窗口排长队,最后都被告知没票。
就这样,一连跑了六次,每次都是带着期望而来,剩下失望而回。
终于,在面对工作人员建议他“要去网上买”时,他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崩溃。
看到大爷下跪磕头,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平时我们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完成的购票,却让他手足无措。
他记忆中,背着包,到火车站买票就走的时代,突然就溜走了。
取而代之的,是他从未听过,从未见过的网上购票。
他的无措,他的失落,怎不让人心疼?
而他,只是无数个老人的缩影。
智能时代,就像一堵围墙,围住了很多老人,难以逾越。
2
时代跑得太快,忘了等等老人
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为2.64亿。
而同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截至2020年底,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全国总网民的11.2%,约1.1亿。
也就是说,仍然有1.5亿多的老年人,还处于断网时代。
这个数字,相当恐怖。
意味着网络上所有的智能服务,都与他们无关。
在现在离了手机都不知道如何过活的时代,他们寸步难行。
曾看过一则报道:
疫情期间,一家口腔医院根据防疫规定,取消了现场挂号服务,改为网络预约挂号。
一位63岁的李大爷和老伴,倒了几次车来到医院就诊,却被告知不能在现场挂号。
咨询多人后也没看上病的他们,在门诊窗口大喊:“你们不能把老人拒之门外啊!”
这包含无助的一句话,道尽了如今老人世界的困难。
广州80岁的严阿姨,在电信营业厅缴费时被拒收现金。
虽然有手机,却不会电子支付的她,无奈地问道:“这是要把老人踢出局吗?”
黑龙江的谢大爷,在超市买了一袋葡萄,排了很长的队付款,却被告知只能用微信,不收现金。
大爷顿时怒了:“我拿的是人民币,不是假币……羞辱我老头子不会用微信啊?”
移动支付、网上预约、健康码、团购……
数字化的便利,却让老人胆战心惊。
他们不明白,社会为什么突然就变得陌生了。
为什么在路边拦不到车;
为什么突然现金就很难用出去了;
为什么什么事情,都需要网络预约。
《生命时报》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老人每月都会遇到二维码的困扰,至少有10%的老人,完全无法使用二维码。
沦为数字难民的他们,每一步都是那么战战兢兢,又茫然无措。
而我们,甚至整个社会,在飞快奔跑的同时,似乎忘了停下来等等他们。
3
老人努力前行,不过步履蹒跚
曾经有一个记者做过一个接头随机调查。
20个老人里,只有12个用的是智能手机。
这12个人中,多数却只会打电话,连微信也不会用。
智能手机,成了很多老人难以迈过的坎。
妻子的母亲今年快70岁,没读过书,一个字也不认识。
以前用的都是老人机,前两年,给她买了一个智能手机,开通了微信。
在侄子的帮助下,她学着操作,用几天工夫,学会了视频通话。
然而,这就是她的极限。
其他的功能,虽然教了很多次,但隔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最终无奈放弃。
这样的事情,其实发生在很多老人身上。
年级大了,记性难免变差,学习能力也是不如年轻人。
但他们也不想被时代抛弃。
曾看过一个新闻,杭州有一位李大妈,女儿在外地工作。
女儿给家里买了一些智能电器,教他们使用过不少次,但他们却总是忘记。
为了不经常打扰女儿,李大妈把和女儿的聊天截图,贴满了家中。
不记得家里的上网密码,就把回复贴在墙上。
不记得怎么使用扫地机,就将回复,贴在扫地机上。
不记得怎样放广场舞音乐,就把播放方法贴在播放器的旁边。
李大妈说,这样,就不用经常去烦到女儿了。
曾看过一个视频,一群年过半百的老人,端坐着听老师讲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有的人眼神不好,费劲地看着手机;
有的人耳朵不好,努力往前靠,想听清老师的言语。
他们认真学习的,只不过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流程,发微信,视频聊天……
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和子女多一些互动。
《老年人数字适应力报告》曾做了一项调查,有八成的老年人强烈希望学会智能手机。
他们跌跌撞撞拼尽全力,只想在这个陌生的社会,有尊严地活着。
他们满怀羡慕地看着年轻一代,拽动着年迈的身躯,步履蹒跚,希望跟着这个时代。
4
时代发展再快,
也不能将老人抛开
美国老年社会学家戴维·德克尔曾说:“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
时代发展得再快,也不应该,将老人抛开。
如今,社会已经开始重视起如果消除“数字鸿沟”,人工智能老年课堂、各种指导使用手机的APP,社区智能手机培训班。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在社会的帮助下,开始在数字海洋中探索。
但这还不够,消弭数字鸿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在时代中享受便利的我们,也应该慢下脚步,等一等落在身后的老人,给他们多一些耐心。
浙江杭州有一位宝藏女孩@魔女小豆丁,为了教会外婆使用微信,煞费苦心地手绘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
她说,外婆最近想学怎么使用微信,却怎么也教不会,只好把操作步骤全部画出来。
使用说明书包括了常用的微信功能,比如怎么接听视频、发送视频通话,怎么发送语音、怎么读收到的新消息等。
无独有偶,在北京工作的网友@张明,也为父母手绘了一份微信使用教程。
他将微信界面的每一页,都照搬画了下来,包含了语音交流、发送表情、发送语音等内容。
在这份指导书的帮助下,他的父母成功地学会了使用微信。
有句话说:“小时候,父母教导你如何成长,适应社会。等他们老去,就轮到我们,让他们别被社会抛弃。”
如今,正是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
不妨多一些耐心,就像小时候他们一遍遍教我们怎么吃饭穿衣一样。
等一等那些掉队的人,别让他们,被时代抛弃。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看展的全国智慧助老公益行动,2021年在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招募和培训了2.5万名骨干志愿者,通过传、帮、带方式,帮助25万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2022年,在石家庄、青岛、昆明、海口等城市,增加招募和培训4万名骨干志愿者,再帮助40万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同时组建“老朋友”智慧助老志愿服务队、举办智慧助老成果展、立项智慧助老课题研究,推动智慧助老公益行动的“跨越式升级”;未来,还将招募更多的骨干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一带十、一帮十、一教十”的裂变效果和辐射效应,为上百万、乃至千万老年人提供使用手机的技能培训,并鼓励、引导和支持行业窗口、志愿组织、青年学生、基层社区、家庭成员、老年人照护者开展智慧助老服务,持续推动公益行动在全国、全社会的深入开展。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开展的全国智慧助老公益行动在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同时,还将举办智慧助老成果展、立项智慧助老课题研究、建设智慧助老行动基地,推动智慧助老公益行动实现“跨越式升级”,并探索建立智慧助老常态化、长效性工作机制,推动智慧助老行动可持续开展。
写在最后
印度有一句谚语:“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
对待自己的父母,多一些耐心,帮他们适应这个世界。
对待遇到的老人,多一份善心,少一分不耐,他们不过是还不熟悉怎么与这个时代相处。
没有人能一直年轻,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
在时代的车轮里,我们或许都会慢慢被抛弃。
但我相信,总会有一双手,拉住我们,一起前进。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以后的自己。
综合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