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女生走出考场痛哭:比让孩子赢,更重要的是...

2022-06-18     凯叔讲故事

原标题:高考第一天,女生走出考场痛哭:比让孩子赢,更重要的是...

作者 | 芊和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

在各种有关高考的消息中,

我偶然看到了这样一个新闻。

6月7日,在山西某考点外,

一个女生考完数学感觉发挥得不好,

走出考场就抱着妈妈崩溃痛哭。

面对考试,

一旦发挥不好,

难过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不禁思考,

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心态,

以此来面对人生中那些诸多重要的时刻呢?

同事王姐的儿子也是今年高考:

我问起他考完数学的感受时,

他说:

“我没想太多就准备下一科了,

反正大不了明年再战一年。”

没想到正是因为这样平静淡定的心态,

后面几科考试的发挥还不错。

我想说,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

有一项品质比教他们成功更加重要,

那就是——拥有不怕失败、不怕输的勇气。

就如白岩松说:

“每个人都想赢,但不怕输才是关键。

只有你不怕输的时候,你才能赢。”

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浙江宁波一个妈妈去参加高一儿子的家长会,

在桌上发现了一瓶温水和一张纸条。

纸条写着“水是给你留的”,

折页位置是孩子本次考试成绩,

总分839.5分,

不仅是班级第一,而且是年级第一。

但更暖心的,是纸张的背面,

孩子还写下了自己的考试心得:

“我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我没有尽力,也没有放弃,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

越是坚强,越是要学会在泥泞的路上爬行;一切只是开始。”

这位妈妈说:

儿子中考失利没有考上理想高中,

但他没有沉浸在中考的失败中,

而是努力赢得了翻盘的机会。

在这个孩子的留言中,

我看到了一个“不怕输”的孩子拥有的强大内心。

不因为一次失败而沮丧,

也不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

而是坚强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永不气馁。

怪不得网友们评价说,

这个孩子考第一,并不意外。

不害怕失败、不在意输赢,

往往是一个人越来越强大的开始。

而当我们太想赢,

反而会患得患失,

也往往会离失败越来越近。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

美国著名高空钢索杂技表演者瓦伦达,

在自己退役前的最后一次表演中,

因为太想成功而心态失衡,

不幸失足身亡。

放到教育里,

事实也是如此:

只有让孩子拥有“不怕输”的心态,

具备不断尝试的勇气、不放弃的毅力,

享受努力的过程,

才更有利于他专注于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2020年12月,

北京市青少年短道速滑联赛四分之一决赛中,

一个名叫马子惠的8岁女孩刚一出发就摔倒在了冰面上。

对于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的马子惠来说,

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就当大家都为此揪心时,

马子惠却没有丝毫犹豫,

而是迅速爬起来向前冲去。

尽管已被其它选手甩出了几十米的距离,

但她依然拼劲全力向前追赶,

终于在弯道处连超3名选手,

奇迹般地第一个冲过终点。

马子惠比赛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后,

赢得了400多万网友的点赞。

当记者问她摔倒后的感受时,

马子惠的回答却很简单,她说:

“我脑子里什么都没想,

就想着追上去还是有可能晋级的,

教练说过,

没有完成比赛就要一直去拼,

等拼完最后一圈才算完成。”

于是,

她获得了最终的超越,

还夺得了最后的冠军。

有人说,不怕输的孩子迟早会赢。

深以为然。

因为在人生的长跑中,

一时的落后影响不了最终的结果,

而每一个不怕失败、勇敢挑战的人,

都有机会弯道超车,赢得自己的胜利。

就像前段时间在网上爆火,

被称为“最励志逆袭者”的河南山村男孩儿张焕腾。

2014年,原本成绩优秀的张焕腾在中招考试中发挥失常,只上了一所中专。

但张焕腾却没有就此堕落,

而是一直坚持努力学习。

他从一个起点极低的中专生一步步考入大专、升入本科,

最终考取了北京协和医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研究生。

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张焕腾身上有最珍贵的人生哲理: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

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喜欢赢是人类的天性。

但是作为父母,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

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对待输赢的态度。

从小培养孩子“不怕输”的心态,

我们应该从这三方面做起:

1、少拿孩子做比较。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喜欢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

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早就说过: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盲目对比带来的焦虑,

会让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分散,

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而少比较,甚至是不比较,

才能让孩子从内心淡化输赢的概念,

在儿童时期有足够的时间积蓄自身能量,

长大后拥有“不怕输”的强大内心。

2、用鼓励代替表扬。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讲过一个心理学研究成果:

她通过实验发现:

不同的夸奖方式会激发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

基于对过程和努力的鼓励式夸奖,

会让孩子觉得任何技能都可以通过努力提高,

成功与否完全事在人为。

而基于对结果和天赋的表扬式夸奖,

则会让孩子觉得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他们会避免挑战,

害怕失败,遇到问题就轻易放弃。

所以,

家长可以用“你很努力”代替“你真聪明”,

用“你练习了这么久所以才成功”代替简单的一句“你真棒”。

3、给孩子始终如一的爱。

很多时候,

孩子对“输”的恐惧来源于害怕自己输了后,

父母就不爱自己,

别人就不喜欢自己。

育儿专家兰海老师说:

“孩子在低龄阶段很难真正客观地看待自己,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周遭的评价。”

父母对孩子输赢的反应,

往往决定着孩子对输赢的态度。

如果父母在孩子赢的时候表现过度激动,

那无形中,

也会传递给孩子“输很可怕”的观念。

所以,

想让让孩子拥有不怕输的心态,

需要的是父母始终如一、前后一致的爱,

以及足够坦然的心态。

有人说,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

而输不起,则是失败者的通病。

作为父母,

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就是让他们拥有“我想赢,但也不怕输”的心态。

让孩子在成长中体会除了胜负之外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不计结果的付出,

全心全意的投入和永不放弃的热爱。

愿每一个父母都能让孩子远离失败的恐惧,

拥有勇往直前的力量。

—— End ——

作者:芊和,热情的生活家,冷静的思考者。体验人生,记录生活,分享感悟。和你一起,读懂自己,读懂人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16b695dab2e4b8f27e44a12cef10c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