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东方卫视春晚,我开始准备上海旅行攻略了

2022-02-06   围剿白日梦

原标题:看完东方卫视春晚,我开始准备上海旅行攻略了

过年好呀宝宝们!不知道大家今年有没有看春晚,对哪个节目印象最深?

斯文这两天没怎么出门,从除夕到现在,我把央视和各个地方台的春晚都看了个遍,然后就被杨迪和叶逢春合作的默剧一把子惊艳住了。

之前看到东方卫视官宣杨迪要参加今年春晚的时候,斯文还以为他要表演语言类节目,毕竟我们迪哥的喜剧人形象深入人心,在各大综艺上的搞笑艺能也是一绝。

结果杨迪竟然选择了表演默剧,全程一句话都没说,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创意,但却依然很好笑。咱就是说,今年东方卫视的春晚确实有点东西,没想到还能这么玩?!

而且我看完晚会还被“种草”了,不知道看过的观众有没有同感,反正斯文已经在心里立好了flag,如果年后有机会出去玩,那我的首选必然是上海。

不得不说这届导演组真的很用心,我看东方卫视今年的春晚,愣是看出了一种沉浸式体验上海文化的既视感,就连舞美这块都有在狠狠拿捏上海特色。

嘉宾在台前表演的时候,背后很多屏幕都能看到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一眼望去像极了站在城市里的天台,是那种哪怕捂住台标光看画面,也能感受到上海那味的程度。

1.海派味道,科技之美

说实话,春晚咱们年年都会看,绝赞舞美也见过不少,但把AR、VR、XR等高科技手段都应用到春晚舞台上,能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上海文化的,东方卫视还是头一家。

晚会从开场大片《新时代春游记》起就是一道“硬菜”,它结合了VR、AR技术,通过沉浸式拍摄和二维影像,带观众一秒来到乌中市集,感受民生烟火气息

在上海天文馆,领略上海的科技实力

来到滑板公园,体验当代上海的运动活力

还有上海五个新城的地标建筑,在现在倡导就地过年的号召下,上海可玩可去的地方还有那么多,隔着镜头都觉得那么有趣。

画面感给人的感官冲击永远更为直接,无需太多的语言铺垫,上海新春的喜庆氛围,已然在这几个场景的切换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晚会还请来了《雪孩子》的原唱朱逢博老师,“无论你飞到海角天涯,我们的友谊永远不融化”,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舞台上也出现了雪孩子的钢琴投影,现场还原了上海美影厂的一大经典动画 IP。

那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在42年后的今天,东方卫视选择用这首《雪孩子》来做一场投影冰雪秀,同时也向正在举办的冬奥会和运动员们致敬。

“人间百灵鸟”龚俊的《恭喜发财》上了热搜,引起了人民日报的注意,还被赵立坚转发,因为跟龚俊一起表演情景短剧的“合作嘉宾”,是两个可可爱爱的机器人,一个叫“恭喜”,一个叫“发财”。

他唱歌的时候还有12个机器人充当伴舞团,而这些机器人背后的公司团队,包括整个公司产业链、制作基地、总公司都在上海。

杨迪和叶逢春的创意肢体剧《我的星辰梦》之所以能一眼惊艳到斯文,除了他俩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都很到位以外,关键是今年春晚的黑科技也足够给力。

舞台结合了类似“滚筒洗衣机”的大型装置,运用抠像、AR 技术,展现出两位航天爱好者对太空的浪漫想象,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艺高人胆大”。

就连宇航员在机舱内的失重现象、跟同伴无声的沟通、在漫天星河中自由漫步…从视觉上都做得很还原,要不是亲眼看到,斯文真的很难想象,这种舞台效果无需吊威亚就可以达成。

这正是东方卫视春晚今年的一大创新之处,导演组敢于突破舞台常态,打破传统的镜框式拍摄手法,运用各种舞美手段和黑科技,让观众在实景和虚拟的结合中,沉浸式体验一场上海文化。

2.江南传承,文化之美

不管有没有去过上海,提到这座城市,大家心里应该或多或少都会浮现一些关键词,要斯文来讲,那多半是:精致、时尚、环保、顾家…总之,既有江南古城的温柔灵秀,也有国际化大都市的流行前沿。

这一点也能从东方卫视的春晚上看到,好多节目里都出现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关晓彤和上戏舞蹈学院学生、上海民乐团一起合作完成的绝美国风舞蹈秀《织》中,就有丝竹文化和丝织文化(顾绣)。

丝竹文化这块,《织》的背景乐就用到了箜篌、箫、阮三种汉代乐器。丝织文化这块,节目直接请来了顾绣传承人沈丽莉,现场为观众讲解顾绣文化,唐嫣还亲自上手体验了一把。

李宇春和上海小荧星艺术团的孩子们合唱,用一首《银河中的星星》来致敬我们的功勋人物。导演组还请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撕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华兴富,带李宇春和艺术团的孩子们一起体验“撕纸”的快乐。

她和孩子们现场撕出了小老虎和一个“春”字,那既是李宇春名字的“春”,也是祝大家五虎贺新春的“春”。

2021年“最美家庭”代表也给观众们送上了来自各个领域的新春祝福,导演组还送给他们一份特殊的礼物,是已经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制作的“永不凋谢的玫瑰花”。

今年冬奥会的颁奖花束也是由这种技术编织而成,从“最美家庭”代表手中象征爱情的玫瑰花,到运动员手中代表国家荣誉的颁奖花束,东方春晚这“小家大国”的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杨迪在《星辰梦》里穿的那身道具航天服,直到节目结束都没舍得脱,没想到导演组真请来了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的负责人,李俊教授和他的团队。

也是经过李教授介绍斯文才知道,原来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并不是只有一套服装,他们执行地面任务时会穿常服、在空间站里会穿运动服、还有一套休闲服。(有趣的知识又增加了!)

《石库门里的时装秀》讲了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故事,一群女工人自发地组织起来,不顾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非议,认定了这份“展示美,传播美”的事业,从她们的第一场秀开始,摩登审美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节目最后还请来了当年时装队的叔叔阿姨们,虽然他们已经年过六十,但挺拔的身形、标准的台步、自信的面貌却一如当年,就很符合斯文心里“上海阿姨大多精致”的印象。

周深首次在舞台上演唱的《和光同春》,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主题曲。歌里充满大自然的声音,有“月光波动天地琴弦”,也有“万物生长如歌行板”。

老话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上海作为国内首个推行垃圾分类的城市,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也明白了“山水林田湖草,永续着爱的诗篇”。

就很感慨,也只有东方卫视能做出这样的春晚,因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本身就是独一份的难以复制。非遗文化的传承让上海不曾丢掉江南文化的古典雅致,新时代快速的经济发展又让上海拥有了足够的开放与包容。

3.城市温度,人情之美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尊重多元化、个性化,尽可能照顾到每个群体的感受,已经成为了刻进上海DNA的城市温度,这一点也在东方卫视的春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金靖、周铁男等人和孩子们合作的《减减更健康》,节目背后是教育中的“双减”话题。家长望子成龙,孩子不堪重负,一听“孩子们在准备跳绳比赛”就不耐烦,知道“比赛可以保送”后眼睛又亮了起来。

凡是在上学期间被其他科目“抢占”过体育课的朋友,应该都对这种场面不陌生。好在孩子们承受的压力已经引起了社会重视,节目最后出现的几十个花式跳绳的小朋友,就是上海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小缩影。

陈印泉、侯振鹏的相声《超能一家人》,讲的是家中有四位“最强老人”,妈妈喜欢喂养流浪猫,爸爸热衷于学外语,爷爷年过九十不仅身体硬朗,还学会了扫二维码、注册账号、实名认证、人脸识别一条龙,奶奶更能玩转各种网购、直播。

妈妈老有所为、爸爸老有所学、爷爷奶奶老有所乐,这谁听了不得给咱们新时代的上海老人竖个大拇指?斯文就希望等自己上了年纪,也能成为这种心态“永远年轻”的老人。

两对结婚五十年的金婚家庭,著名配音艺术家乔榛八次与死神狭路相逢,夫人唐国妹为了照顾丈夫,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全身心守护在他身边,两人风雨同舟五十年,乔榛那一声声“老伴”的背后,是藏不住的深情和体贴。

刘西拉、陈陈夫妇曾经双双被公派到美国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又默契地一起回国,从此携手为高校科研和教育奉献一生。

如果说他们当初在一起是因为志趣相投,那么能够彼此扶持走过五十五年,就是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我们的事业在中国”。

韩雪、贾冰等人合作的小品《职场真情》,内涵的是那些把职场竞争搞得宛如宫斗的打工人,夫妻俩竞争同一个项目,一个使坏介绍对方是“司机”,一个试图点一桌子对方不能吃的辣菜,可勾心斗角两败俱伤有什么意思呢?

明明两个人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任何项目都不可能靠自己独立完成,既然需要一起合作,那谁来做这个“经理”又有什么关系,良性竞争、锻炼自己、共同进步才是真的香啊!

乔杉、黄龄、檀健次等人合作的音乐小品《触摸到爱》,故事原型就是上海永康路的熊爪咖啡。工作人员会戴上熊爪手套,将制作好的饮品从洞口递出,而在可爱的熊爪背后,是一群默默温暖着城市的聋哑员工。

熊爪咖啡馆为这些听障人士提供了工作岗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问题,聋哑员工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清晨的一杯咖啡、雨天的一把伞、纪念日的明信片和惊喜礼物…这是爱的传递,也是城市与居民之间温暖的双向奔赴。

一个个被精心打磨过的节目,浓缩着过去这一年里的热门话题,这才是我们每年都坚持且喜欢看春晚的意义所在。而东方卫视的春晚不悬浮也不夸张,体现的正是这一方土地的文化,以及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故事。

先是被神奇的舞美黑科技吸引,又为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节处温暖的人文关怀所折服,这就是我对今年东方卫视春晚最深刻的印象。

斯文也相信,凡是看过这台晚会的朋友,不论是跟家人团圆的上海居民,还是漂泊在外没能回家的游子,或者只是像我这样对上海感到好奇的游客,都能从这台春晚中,品出一份独特的“上海味道”。

也欢迎看过春晚的宝宝们,在评论区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