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快男出道的魏晨吗?
最近,在悬疑剧《消失的孩子》里,他演的袁午让我着实惊艳了一把。
并不是他变帅了,而是这个角色悲情得太真实了!
表面上,他是“别人家的孩子”。
智商出众,成绩优异,手握高学历,一直过着被父母安排的生活,生活没有什么烦恼,一切看似那么美好。
可就这么一个人人眼里的“青年才俊”,在母亲离世后却成了“废青”。
剧里,他深度社恐、眼神空洞、 瘦骨嶙峋,没有收入来源,沉迷于赌博...
他的命运,随着父母的相继离世,一点点步入深渊...
袁午,一直是妈妈的骄傲。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袁午妈妈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他以645分的高分进入了全国排名靠前的重点大学。
不仅如此他还很听话,妈妈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大学之前,妈妈觉得所有社交都是没用的,只需要成绩说话,不让他交朋友。
高分考上大学时,也是妈妈给选的学校和专业。
妈妈对袁午的照顾,事无巨细到有点儿“变态”:
袁午开始大学生活后,妈妈在学校对面的招待所住了三个星期。
除了规范袁午的大学生活作息之外,还“垂帘听幕”,通过袁午对其他室友的描述和自己的第一印象,分析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由此来安排袁午应该亲近谁、远离谁,和谁应该聊什么话题,绝不能触及什么底线。
更夸张的是,她还教自己儿子用这套方法分析班上的其他同学,以此达到保护的目的。
就连相亲的时候说什么,结婚对象是谁,婚戒该怎么选,都是她妈妈一手安排。
袁午,就是这么在妈妈的保护下一点点“废掉”的。
就连相亲的时候说什么,结婚对象是谁,婚戒该怎么选,都是她妈妈一手安排。
可想而知,他在这种极度宠溺封闭的环境下长大后,并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人情世故。
在工作中屡屡碰壁后,袁午只能通过赌博获得可怜的成就感,负债累累,妻女离去,母亲也因此在一次意外中丧生。
袁午赖以生存的玻璃罩,开始坍塌了...
母亲离世、妻离子散、负债累累,失去工作。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天才学霸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袁午的寄生对象,也从妈妈换到爸爸身上。
爸爸带着他去了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他每天穿一身干净的西装,拎着煞有介事的公文包,他的眼神还是隐藏不住的灰暗。
每天谎称去上班,实际上去麻将馆打麻将。
爸爸一问起收入,就说试用期没工资。
他就这么心安理得地,靠着爸爸微博的退休金过日子。
可没有妈了,还有爸爸在。
没有爸爸了,他怎么活啊?
终于在某天夜里,酒醉的父亲,再也没有醒过来了。
他又慌乱又悲伤,他接受不了自己唯一的依靠也没了。
更现实的是:没了父亲的退休金,他还怎么活?
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恐怖的想法:
藏尸。
看到这里,我想电视机前所有人都开始毛骨悚然。
这实在太变态了。
有人说,袁午这条线如果作为主线的话,这部剧的精彩程度肯定更胜一筹。
深有同感。
虽然他赌博、藏尸,但他底色绝对是善良的。(不杠,杠就是你对)
他会想尽办法省下来5块钱,给父亲买一双棉拖;
他会给路边车祸身亡的小狗安葬;
甚至看到楼下和自己父亲年纪相仿的大爷,会给钱,帮忙干活;
回到家还幻想爸妈在自己身边...
只不过,最爱自己的爸妈,用最隐蔽的方式毁了他,把他养成一个生理上成人,心理上毫无自理能力的巨婴。
生活的无能,彻底把他拉入深渊,遮盖他身上善的部分。
这也是我看这部剧,最让我百感交集的地方。
真正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虽然剧情已经够变态了。
但更恐怖的地方在于,现实生活中,把孩子养成巨婴,可能比电视更惊悚。
还记得几年前那个震惊全国的杀妻案吗?
上海一个26岁的富二代欠下巨额赌债,靠父母的救济填大窟窿。
在妻子怀孕期间还继续赌博,欠下400万。
忍无可忍的妻子跟他摊牌,结果这个富二代一点就着,拿出一把刀捅向有身孕的妻子!
看到妻子昏迷后,他害怕极了,干脆拿出汽油倒妻子身上,然后在自家别墅放火,试图伪装成火灾逃避责任。
把孩子养成巨婴,实在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败!
这部剧,真的值得每个父母深思。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是履历有多优秀,保养得多好看,而是心智足够成熟,内心足够强大,有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
只有通过抑制住内心的婴儿人格,孩子才能完成真正的成人化。
而每个巨婴背后,恰恰也都有个纵容他们的原生家庭。
在孩子长大之前,怎么把婴儿人格扼杀在摇篮里,让孩子与现实的世界真正的产生连结,才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认清现实吧,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负责。
过分的、没有界限感的付出,相当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只有划清界限,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教孩子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才是推动孩子成长的唯一途径。
最后
愿我们的孩子一生都忠于自我
掌握命运
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
这是作为父母的毕生所求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