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肉丸”的武汉表达

2023-03-16   打游戏的老梁

原标题:关于“肉丸”的武汉表达

炸肉丸,武汉人俗称“炸圆子”。对于走过这不平凡三年的武汉人来说,今年春节年夜饭桌上象征团圆、富足的“肉圆子”更是必不可少,武汉街头各式炸圆子店也因此人气火爆。

“都是小时候的味道”

厨师捏起一团提前配好料的肉馅,用虎口娴熟地挤出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肉丸,再轻松抛进热腾腾的油锅中,等待散发着香气的肉圆在热油中翻滚成型后,爽利地用漏勺一捞一抖,油光锃亮、弹性十足的圆子迅速出锅。这是小年过后武汉各大餐厅酒楼门前随处可见的一幕。

汉阳一家多年经营传统炸圆子、炸鱼块、炸藕夹的酒楼老板袁灯勇告诉记者,春节期间,他们每天上午8点准时开炸,最多一天做过6000斤圆子。从腊月十八开始,每天都是排长队,一天就得炸几千斤。

相比北方过年时不可或缺的饺子,圆子是湖北人春节饭桌的“压轴戏”。在全国其他地方被称作丸子的食品之所以被湖北人叫作“圆子”,便是取团圆之意。袁灯勇回忆,圆子对他来说就是儿时过年的味道:“就像回到了童年的时候。我现在主刀做圆子,感觉就是小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炸圆子,我们小孩子围在锅边吃圆子的场景。”

春节前夕的武汉街头,随处可见拎着几大袋各式圆子回家的市民,对于走过这三年的武汉人来说,每一口圆子,都是他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前来买圆子的市民表示:“我就过来买点圆子,买点肉,买点鱼。每年春节都是这样。”“过年了伢们都要回,买圆子回去就是团圆。”

阳台上风干的腊肉,路灯下火红的灯笼,里份中叫卖的年货,武汉这座城市的年味,都挂在显而易见的地方。

看着院子里一排排整齐挂放的腊味,和顾客手中大包小包的圆子,袁灯勇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觉得今年比往年要好。出来购物啊,相互的走动啊,人群啊都增加了。反正我觉得未来就是充满了很好的前景。”

“今年的圆子吃着最香!”

在汉阳区江堤中路,有一家“来喜元子”,老板来喜叔炸圆子的手艺一直被附近居民称赞。今年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炸了40多年圆子的来喜叔说,今年他的圆子炸的最好、吃着最香。

“来喜,跟我来三斤!”

“好好好,稍安勿躁,我跟您弄啊……”

来喜叔本名陈来喜,今年64岁,17岁开始跟着师傅学了一手炸圆子的好手艺,尝过他家圆子的顾客都说不错。在来喜叔这里买圆子的,很多都是老顾客。“我总共买了十来斤,他们家的圆子,肉质很新鲜、很嫩、很Q。”

刚出师时,来喜叔并没有固定的门店经营,只是跟着生产大队的师傅;后来他开始掌厨,做农村的流水席。慢慢的,指名要来喜叔来做的人越来越多。

来喜叔女儿陈娜印象最深的是,每到过年,谁家要办酒席了、谁家过年要打年货了,父亲必被左邻右舍喊去,点一道炸圆子。

我父亲刚开始就是每年自己在家做肉圆子,慢慢地就有很多人请他,也有很多亲戚喊他。爸爸帮他们做,我们就在那里看着他做。

随着慕名购买的人越来越多,6年前,来喜叔在女儿女婿的支持下,开了一家名为“来喜元子”的菜馆。来喜叔女婿也是厨师,平日就由他主持做私房菜,但每年以进入腊月中旬后,菜馆就会停掉炒菜业务,全力开始炸圆子,直到除夕。

虽然与圆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每次掌勺开炸,来喜叔都会琢磨,怎么调制出更符合当下大众口味的肉馅比,怎么更好调控火候。“炸圆子的油温要控制,油温低一点的时候,先把它定型,定了型之后就打大火,开始把它炸酥,那就可以一个个的鼓蛮大。”

春节期间,来喜叔家的圆子一天要炸2000斤才能满足需求。来喜叔比较自豪的是,他家的圆子其实比别家略贵,但每年过万斤的销量,让他感受到了大家对“来喜”品牌的认可。“为了让大家吃的好,吃的放心,我们都是选体型很大的猪,体型大的猪它的肉质好、膘好,所以它的鲜味从各个方面也好。”

如今,“来喜元子”的招牌肉圆依旧是来喜叔亲自操刀,而经营管理则大多交给了女儿陈娜。年轻的陈娜在接手之初就开通了线上销售,在朋友圈宣传,顾客通过手机转账下单,店员们再根据顾客留的地址邮寄。陈娜说:“我自己也喜欢做一些小吃,就慢慢在微信上推,效果还可以。从武汉市到全国各个地方,我们进行邮递,这个东西我们每年做不少。”

接过父亲的衣钵,年轻的陈娜比来喜叔多了一些新想法和新操作,陈娜很有心得,也很自豪。

遵从传统的来喜叔也渐渐跟上年轻人的思路,他特别采用中国传统纹样和吉祥元素设计了包装盒,让收到圆子的顾客能感受到春节的祝福。

今年春节,陈娜朋友圈里的“网友”顾客,还有来喜叔“消失”许久未见到的老顾客,都来到了来喜叔的实体店里打年货,来喜叔高兴地说:“今年的圆子最香!”

融媒体记者:王佳 郭倩倩

通讯员:黄璜

编辑:张吟 吕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