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装甲车因为其本身承重能力等因素限制,让它们不可能获得和主战坦克一样的装甲防护,这就必然造成装甲车的在战场上采用更加灵活的作战方式,不能“一根筋”地猛打猛冲,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装甲车一度流行前后双驾驶模式,即车辆两头都能正常开,这种思路在二战后也得到了延续,除了法国继续使用之外,西德在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的山猫侦察装甲车也具备此种能力,并且操作更加出色。
1968年,戴姆勒.奔驰公司开始研发一种新式的装甲车,在1974年完成,次年服役,这就是山猫侦察装甲车,它被西德军队用来替代M41等过时装备。
山猫装甲车是一种复杂昂贵的轮式车辆,为了获得更好的机动性,安装了一台390马力的戴姆勒.奔驰OM 403A 10缸4冲程涡轮增压发动机,有使用汽油和柴油两种版本,柴油版能够达到20马力每吨的单位功率。
有趣的是设计师还很注重山猫的隐身能力,除了给排气管安装更好的消音器,就连进气口也安装了消音器,据说在一般嘈杂的环境下,2米外就几乎听不到发动机的声音了,噪音水平比现在的私家车还要好。它的排气口设置了一台风扇,风扇吸入大量空气与废气混合后再排放,降低了红外特征。
发动机舱位于炮塔后方靠右的位置,之所以没有如常规结构布置在最后部,那是因为那里设置了后驾驶员的操作位,由无线电员兼任后驾驶员。
行走装置采用4轴8轮,全驱行驶,每个车轮都拥有独立的悬挂,两对车轮为一组,均有转向能力,最小转弯半径不到6米,不过当行驶速度超过50千米每小时,后两对轮锁死不转向。
山猫装甲车也具有两栖能力,入水前打开防浪板和舱底的3台水泵,每分钟可泵送460升水,驱动则采用尾部两具螺旋桨。
山猫装甲车的机动性值得称赞,两头都能达到90千米的最大时速,水上只能正向行驶,最大速度约10千米每小时。为了让驾驶更加轻松,车辆配置了液压转向机,驾驶系统还有手动和自动两种。
车体装甲采用全焊接钢结构,车体正面拥有大倾斜角,侧面也有一定倾斜,车体和炮塔正面能抵挡20毫米口径机炮的打击,侧面可防12.7毫米弹药,炮塔还采用了间隙装甲的设计,可以对破甲弹起到一定的效果。总体上在侦察装甲车里算是中规中矩的水平。
火力方面偏弱,主武器为一门莱茵金属公司MK20 Rh202型20毫米机炮,俯仰角度在-15°~69°,射速在800~1000发每分钟,备弹375发,有效射程2000米。火炮虽然很好,但是它缺少先进的炮控,使用PERIZ-11A-1瞄准镜,在大仰角对空射击时没有专门的瞄准设备支持。
山猫还没有同轴轻武器,一挺MG3机枪安装在车长舱口外,备弹1000发,需要车长探出身子操作,多少有点不方便,考虑到主炮的高射速和不多的备弹量,实战中可能会频繁使用这挺机枪,所有山猫车长可能都不会满意这个设计。
总的来看,山猫装甲车是一款灵活但“眼神”不太好的山猫,只有早期红外/白光夜视仪这类设备,限制了其观察能力和火力输出能力。西德在80年代曾引入热观察系统,升级无线电设备。
但是山猫本身的结构设计复杂,改装冗余度较低,已经难以融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后期改为巡逻车辆,在2008年时全部退役。
山猫装甲侦察车重19.5吨,车长7.74米,宽2.94米,高2.84米,采用4人车组,驾驶员在前,无线电员在后(兼任后驾驶员),车长和炮手位于炮塔内,装甲车最大行驶速度90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73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