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家刚6岁的小宝忽然进入到一个很让我这个老母亲开心的境界。
“妈妈,妈妈,我再背首古诗吧!”
“妈妈,妈妈,这个字是不是‘读’书的‘读’?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妈妈,妈妈,我今天想要挑战5分钟做完这一页的题目,怎么样?”
啊?
做老母亲的,是不是屡屡听到这样“励志”的话,都会笑得合不拢嘴、看不见眼?
事实上,我对小宝是完全放养的。
我没有想过要让小宝在这个年龄段刻意的去学什么,貌似那句“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的典型写照。
若说当年对大宝还是很有规划和各种预期目标的话,那么对小宝,就是他只要开心、健康成长就好。
若说是为人父母对子女一定会有天性中不可规避的期望的话,那么我就小宝的期望,就是他一定要有好的习惯,现阶段就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将来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般情况下,有好的习惯就会有好的人生。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很重要。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上面说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某次采访中,提到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幼儿园老师曾教育他“东西从哪里拿,要放回哪里去”的习惯。
只有养成了好习惯,孩子才会有好的精神面貌,好的未来。
游戏才是学龄前孩子的主导活动,孩子通过游戏来发展身心的健康,而学习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
孩子的年龄不到,抽象思维能力就无法得到发展,强迫孩子在不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无异于“拔苗助长”。
事实上,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是急功近利,不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只会泯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发展。
有教育专家指出:教育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适应各种情况的能力,一种是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比如孩子尚在幼儿园里,非要拿着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去提前学,结果孩子上了一年级后成绩不错,孩子沾沾自喜,家长自鸣得意。实际上,孩子失去了上课认真听讲或者认真思索的习惯,得不偿失。
而且,孩子的能力与实力,更应该是综合的发展,是好的生活习惯带来好的学习习惯的衍生。
有一位资深的家庭教育咨询师曾说过,父母往往因为“爱之深”,而做一些看似有责任心的错事,比如往往会因为孩子的一些表现没有达成自己的预期而情绪失控,对孩子吵闹叱责,这样的前提下,想要孩子有很好的自控能力简直太难了。
一个人人格健全的标准,就是自我人格认知和情绪的协调统一。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是冷静、理智的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同样,影响到孩子思维的也是他的情绪。
而在孩子的成长规律中,率性而为是他们的一大特色。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左右自己的情绪,忽然转变也是常有的事情,就如六月的天。那么家长就更应该先要培养孩子如何控制、左右自己的心情,而不是以暴制暴的来企图改变孩子的情绪。
通常,孩子在吃好、喝好、玩好的安全状态下,心情自然会很好。而学龄前孩子的安全状态,其实更多的源自于父母。
当孩子得到了自己的身心满足,那么学习不过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静待花开也并非是痴人说梦,心理状态调整好了,学习状态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生活的好习惯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也就自然而然跟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