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在幼儿园被活活刺死,监控曝光,父母崩溃大哭

2019-11-19   爱幼科学说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尚若能从父母中找到救赎,谁又那么笨,自己独自煎熬呢。不向父母求助,只因为,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不理解,父母不接纳。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十分揪心的新闻。

一个孩子长期受校园霸凌,但却从未将此事告诉父母。

直到有一天,孩子像交代身后事打电话给父母,才知道孩子原来受了这么多的苦。

可惜一切都晚了,当电话挂后,孩子纵身一跃跳楼自杀。

看完这则新闻,我如鲠在喉,心里冒出无数个问号:为什么宁愿去死也不让妈妈帮助自己???

然而,类似的事情却频频发生。

16岁女孩跳楼自杀后,父母才发现女儿欠债17万元。

一间寄宿幼儿园的凌晨,5岁男孩被活活刺死后,父母翻看以前的监控录像才知道孩子常年饱受同学欺负,悲痛不已。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宁愿藏着掖着,也不求助父母?

1

曾在网上看到一段戳心的话:

其实我这代人,很多是没有后路的,感到失败和望不到头时,没有外界默认的避风港。

不会觉得就这样“回家”好了,回到那个有爸爸妈妈的屋子里,重新振作再出发。

低谷时,家人甚至会给予更大的压力。

我看到很多的人站在路中间,就那样站着哭。

身后没有灯火,身前白雾茫茫。

我的朋友小雨至今仍对童年时的一次经历耿耿于怀。

她说,其实那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可是自己真的放不下,从小时候一直“揣”到现在。

那时候她大概六七岁,小城孩子第一次随着父母去北京旅游探亲,看一切都新鲜,对什么都好奇。以至有一次,全家一起站在街边等车,她看到一位女士穿了件亮闪闪的衣服,面料自己从未见过,情不自禁就伸出手,摸了摸人家衣摆。

那位女士回过头狠狠挖了她一眼,斥道:“干什么”?!

她吓得立即缩回手,却嗫喏着,说不出话。

小雨父母本来走在她前面,很快转过身来,狠狠地批评她一通,让她给人道歉。

“在爸爸转身过来那一刻,一定肯定觉得我很丢人吧。我觉得他再也不会爱我了。”

但是事情还没完,后来在亲戚家,爸爸又恨铁不成钢地跟亲戚们说起这件事,边说边叹气,这孩子怎么长成了这样,不识大体、没教养。

小雨说,“那时候,我就觉得所有人都在嘲笑我,包括我的父母。那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啊。”

为人父母的怎么可以“背叛”自己的孩子?

2

背叛,并不算过头的形容。

因为很多时候,父母真的会有意无意“化身”成孩子的敌人。

有时候是孩子求助时,父母没有“撑”孩子。

朋友Sasa也曾分享过自己的心事:

“小时候我和人打架,回家以后大人别说帮我去说理了,肯定还要挨一顿打,因为老爸认定不管怎样都是我的错,即使是我被人欺负。

有一次,班里丢了东西,老师怀疑是我偷的,让叫家长。我妈听了二话不说,上来就给我一耳光,理由是‘怎么老师不怀疑别人就怀疑你’?

我的父母从来不护着我,我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捡来的。”

甚至不少父母还以在外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为乐。

真人秀节目《向往的生活》里有这样一段:大华(刘宪华)早起给众人做早餐,大家发现后纷纷夸赞。然后画风突转,开始了宋丹丹实力上演父母怼儿子的场景。

一会吐槽,“我生了一个废物”,“怎么这么笨呢”,嚷嚷着,我要去民政局“换儿子”。

接着嫌弃儿子,“你怎么吃这么多?”

甚至还翻旧账,跟大家吐槽孩子小时候上幼儿园时候的糗事。

“巴图小时候,没有一次能让我特别笑着开心地开一次家长会。”

宋丹丹边讲边陪着身体动作,“所有孩子都围成一圈学小鱼游泳,只有巴图站在中间哇哇大哭,”“太没面子了”。

在场的巴图尴尬的只能起身走开。

真人秀节目嘛,肯定有表演夸张成分,但这样的场景在平时生活中真是太常见了。

“这孩子就是太内向,连叫人(打招呼)都不敢。”

“你看人家怎么就安安静静的,你又搞一身泥!”

“别的小朋友都在跳舞,你怎么不去?”

“我家孩子就是太笨了,啥都学不会。”

在外人面前,父母故意贬低自家孩子,可能是为了面子,也可能是为人谦虚……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将箭羽狠狠插进孩子的心。

最可怕的还是来自父母的二次伤害。

知乎有人形容这种痛:“有时我甚至不讨厌那些直接伤害我的人,而是更讨厌作为帮凶站在那些人一边教育我的父母。”

在电影《嘉年华》里面,小文妈妈在得知女儿被性侵后,反而是上去给了孩子一巴掌.

“我不打她我打谁”?

“你再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一天天披头散发的干什么!”

“你长得越来越像你爸了,你瞪眼,再瞪眼看看!”

于是,受害者小文从妈妈这里没得到安抚、支持,得到的是撕烂衣服、剪短头发,耳光以及谩骂。

这种伤害,是伤口上的厚盐,痛苦后的绝望。

3

前两天还看到媒体公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越是触及内心的事情,越不愿向父母敞开心扉。

我想起前不久刷屏的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事件。

王猛一直控诉父母对自己没有情感支持,亲戚嘲笑自己“不会剥鸡蛋”,父母没有站出来帮自己说话;遭遇挫败时,回家被母亲嘲笑,“现在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了吧”;上中学时,在学校遭遇不公平,父母没有支持自己,反而斥责他;再大一些,被导游开玩笑时,也只是让他习惯,“这样事情会有很多”。

在王猛看来,自己就是个情感孤儿。

父母子女血脉相连,理应是天底下最亲密的情感连接。但如果孩子表达自己的痛苦或者需要帮助时,父母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情感的支持,没有跟孩子站在一起,亲子关系会渐渐走向疏离。

那些孩子长大之后,会怎么样呢?

他们会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所得;

他们会十分努力,却又活得小心翼翼。

如同前面提到的Sasa,她后来找我做咨询我才知道,她虽然是一个工作上很拼的人,在社群关系中相处得也非常妥当,但是情感上却很难建立亲密关系。

在感情上她遭受过孤立和背叛的境遇,但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那段艰难的时光,她从不对家人坦诚。Sasa说,不是怕父母担心,所以报喜不报忧;而是知道,说了,也得不到父母同情,或许还要被骂“眼瞎”。

“遇到事情连父母都不敢信,我其实不知道还可以信谁。”Sasa曾这样说。“一直拼命上进,也不过因为生活没有托底。”

说者淡漠,听者心酸。

每个孩子都该有这样一种安全感:孩子,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会和你站在一起。

你应有自己的坚强,但父母仍愿做你的铠甲,拥抱你,呵护你,且无条件爱你。

4

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用狗做了一个实验:

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增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因为逃避不了,于是就在笼子里狂奔,惊恐的哀叫。

多次实验以后,蜂鸣器再响起的时候,狗便不在狂奔,寻找逃避的机会了,只是趴在地上无奈的嚎叫。

即使在实验最后,实验者在电机前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选择逃跑,而是没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呻吟或者颤抖。

通过这个试验,马丁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学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即,在先前的经历中,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却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就有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受。因此人会变得消极被动,即使以后再有主动权,也不愿意尝试。

我们的孩子向我们求助的时候,其实是希望我们能给出解决方法。但是很多父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看到孩子的求助,没有给孩子真正好的解决方式。

经历了多次求助无果以后,我们的孩子发现,他们怎么努力发问也是没用的,他们便再也不向我们求助了。即使再痛苦,他们躲在角落里,默默的自己承受。

当这种伤害越积压越多,孩子求助无门,自己又解决不了,终有一天会爆发的。

5

习得性无助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孩子觉得无助,就会悲观避世。因此如何避免发生习得性无助,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关注孩子

我们的孩子不活在手机的朋友圈里,他需要我们的保护。当孩子在你的身边的时候,所有的父母的关注点都该在孩子身上。伤害不一定在哪一刻到来,不要等着恶果已成,才来追悔莫及。

当孩子出现一些非常明显的异常变化时,比如孩子忽然问一些稀奇古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你爱他,希望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当孩子问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好好回答,不要因为一时忙就糊弄过去。孩子都是很聪明的,能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家长本身一定要正念,不要有偏见,不然就会出现林奕含那样的悲剧。

当伤害已成,家长积极面对

武志红总结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你可能都是逃不掉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面对它,化解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

多数父母关注点都在身体伤害,毕竟是“伤在孩身,疼在娘心”,却忽略了孩子心理上的伤害。心理问题常常隐而不现,所以父母更容易忽略,孩子有这样问题时,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

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看心理医生的都是神经病。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神经病和心理障碍并不是一回事。相反,如果心理问题不注意、不治疗,才真有大问题。

总之,只要父母能够多一些精力看看孩子,多给孩子一些积极地正能量。这样,孩子才会在受伤时,首先想到向父母求助。

6

曾经在某热播美剧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面对刚刚懂事的孩子,母亲说,“孩子,你自己的生活需要你自己去经历,但当你受到伤害时,我很愿意陪你一起度过。”

父母给孩子最终极的力量是独立。但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孩子会受到外界大大小小的伤害,很多伤害超出孩子的愈合力。这时候父母应该做的就是陪伴孩子,直到孩子的伤痕愈合。

作为父母来说,我们不能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但对于一个受伤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是最好的治愈良药。等以后看愈合的伤疤时,孩子不仅知道如何避免再次受伤,也依然能够明白父母的爱一直与他同在。

也正如英国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所说,“除了爱,孩子什么也不要”。

父母的爱与陪伴,是孩子抵御外界伤害的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