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值得崇拜吗?

2019-11-15   第十电影

《小丑》总算是有资源了,但这篇文章并非一篇影片推荐。

豆瓣9.1,全球狂买10亿美元的最赚钱漫改电影,还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样的现象级电影,不需要再去推荐。

去看,去看就对了,相信我。

关于《小丑》,我今天想聊点不一样的,抛开自影片上映伊始就已被全世界人民,用各种语言夸烂的那些东西,来谈谈我找到的小丑这一角色的本源所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男主的侏儒前同事,在目睹男主残杀了另一名前同事后,被男主放走,却因为身高劣势,无法够到门锁,不得不惶恐的拜托刚杀完人的男主帮他开门。

《小丑》大篇幅在讲喜剧,但众所周知其本身并非一部喜剧片,可看到这个段落时,我还是忍不住被情形的荒谬给整笑了。

笑过之后,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在影院里和很多陌生人一起观看《小丑》,我也许会把这些笑意憋回去,因为这段笑点绝对算得上是残忍且邪恶,目睹这种状况还放声大笑,难免会被人当成变态。

但在家里观影的我,就可以肆无忌惮,笑也就笑了,没人知道更不犯法,没有什么精神压力。

我不觉得导演把电影里为数不多的笑点设置的如此残忍是个意外,毕竟托德·菲利普斯在《小丑》之前,最有名气的作品是百无禁忌的喜剧系列《宿醉》,他也许是全世界最懂什么叫喜剧的人之一。

导演设置这一桥段,在我看来就是想要向观众呈现“喜剧的邪恶”一面,而这种邪恶正是小丑作为反派的重要魅力根基所在。

喜剧是什么?

在我看来,喜剧就是毁灭,并用有趣的形式来呈现那个毁灭的瞬间。

用文绉一点的话说,就是解构

让重要的事显得不重要,让一切意义都显得虚伪,让人类漫长岁月中沉淀、构建起的美德标准崩塌。

低级的喜剧,利用审丑或是反常识的服化来解构形象,或是利用滑稽的口音,故意读错的词汇,一块钱四个的谐音梗,来解构人们熟知的语言体系。

抖音上这样的存在比比皆是,廉价、易模仿、消失和崛起一样迅速。

稍微好一点的喜剧,利用被放大和夸张的肢体动作,或是浓烈到浮夸的情绪展现,来解构人的行为。

再强一点的,能将前面两种喜剧融合,模仿某个众所周知的名人,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人,这是对于具体职业、身份,甚至是某个人的解构。

更好的喜剧,是用文字和语言,解构小到生活中的所见所得,大到某种思想、道理、道德准则,甚至哲学思考。

但喜剧这样的“破坏”行为,必然导致其向虚无主义倾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喜剧人,都有着玩世不恭的性格,甚至会做出一些正常人难以理解的事,且不以为然。

面对喜剧,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同样,这也就是为何喜剧总是伴随着嘲讽与冒犯,经常会有哪怕是成熟的喜剧人,因为一个段子被观众指责冒犯了某个群体。

人类就是这样的物种,面对一个笑话,自己没被冒犯到时,就笑的前仰后合,一旦触及到自己,就难免要上纲上线了。

这是一种必然,无可避免。

一个幽默的老师,未必能讲好课,因为他往往会解构知识,反过来说,这也是为什么课本大多时候无趣的原因。

即便是喜剧的理论知识,也无法用喜剧的方式写作而成。

在不久前的一期《奇葩说》里,正反双方讨论“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救哪个?”

李诞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名画,最好的归宿就是烧了。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

这显然是对艺术存在价值的一种解构,但我个人还是第一时间联想起了燃烧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使得我觉得荧幕里那一张张开怀大笑的脸,瞬间显得有些刺眼。

当然,这并不妨碍很多网友认为李诞是全场表现最好的一位,因为他足够好笑。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姜思达的节目《仅三天可见》中,采访对象池子带着姜思达,去和自己的一众脱口秀演员好友野餐,其中有《脱口秀大会》新任冠军卡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舞台有多炸。

卡姆见到姜思达后,握着他的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位就是肖骁吧!”

众所周知,姜思达正是因为和肖骁的撕逼离开了《奇葩说》以及老东家,而且两人还很是撞型,卡姆的幽默显然足够具有毁灭性了。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好的喜剧演员总会有很多人讨厌他,因为他必须要“搞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没有售后的,他们打倒旧的却不树立新的。

这难道不就是小丑吗?

相信很多人都认同,小丑之所以是最有魅力的反派,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毁灭没有任何目的,他不想统治世界,不想拥有财富,也不想拯救什么,甚至连最俗套的“永恒”对其也毫无吸引力,他就是热衷于毁灭本身。

而这部《小丑》让我明白了,小丑的毁灭也许也是有目的的,他命中注定是个“喜剧演员”,于是他用真实的毁灭和无法重建的解构,完成着自己最盛大的“喜剧表演”。

甚至小丑“Joker”这个名字,都诞生于解构,这是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主持人,在调侃男主的一段酒吧表演时,对男主的称呼。

从某种意义上说,罗伯特·德尼罗的角色,正是小丑精神上的父亲!

于是,男主在完成杀母弑父之后,小丑正式诞生。

立足于喜剧核心力量而生的小丑,对观众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这就和我们喜欢看喜剧一样容易理解。

他们都把我们生活中需要严肃对待的一些东西,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抹杀掉了。

但我并不很能理解那些将小丑视为精神偶像的人,小丑除去毁灭并无其他价值取向,那么毁灭之后怎么办?没有答案。

没有重生的毁灭,就仅仅是疯狂而邪恶的,其他啥也不是,不伟大、不深刻、不牛逼。

所以,小丑注定是反派,是大恶人,是精神病,如果小丑去构建了什么,那他就不是小丑了。

小丑永远不会是英雄,就像喜剧永远不会用于教书育人。拿小丑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愚蠢程度不亚于拿相声当思想品德课听。

当然,这不妨碍人们爱小丑。

谁又不想在总有这里那里不顺心的现实生活中,逃走那么一刻,跟随小丑喊上一句:“操你妈的世界,毁灭吧!”

然后在恢复理智后,乖乖去写作业/做社畜/接孩子/赶一篇《小丑》观后感并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