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分享之后,把选择的权利交回给孩子。
前段时间带湾湾出游,在旅途中发生了这么一件和“分享”有关的小事:
去水族馆的时候表演区送了2个长条气球,回到车上的时候,其中一个还是好的,另外一个已经破了,但是孩子还是宝贝似的留着。
在她旁边的好朋友小朵看见了那个破气球,就说,“可以给我一个吗?”,结果湾湾却不愿意。
小朵说:“我们不是好朋友吗?好朋友就应该分享啊?”然后还转过来跟我告状:“湾湾妈妈,我想要那个气球”。
我于是顺势引导湾湾说:“对呀,你们不是好朋友吗?好朋友一起分享才会更开心呀?”
但湾湾还是坚持不给,我也没有再强求。但小朵开始生气了,说:“那我不跟你当好朋友了”。
我于是跟小朵说:“要不我们来玩这个手机美拍吧”,然后小朵也很快地转移了注意力,开心地玩起了自拍。
结果看到我们一起玩得很开心,湾湾却开始不开心了,她说:“妈妈,你为什么只跟小朵玩?”我说,“你看,你不愿意分享气球给你的好朋友,所以你只能孤单地一个人玩,所以不开心;而我愿意把我的东西分享给小朵玩,所以我们一起玩很开心”。
“在气球和友谊之间,你愿意选择哪一个呢?”
但湾湾还是坚持不肯给,我也就作罢了。
没想到回到酒店,时隔一个多小时之后,她似乎又突然想通了,跟我说:“我好想小朵啊,我现在想去把这个气球拿给她。”
我说可以呀,于是带她去找小朵,当她把气球分享给小朵之后,两个小女孩又很开心地玩了起来。
不久之后,车上的另外一个妈妈小A却和我探讨起“分享”这个概念。
她说,“虽然那天你一直在跟湾湾说分享的概念,但我始终觉得,你跟她说的道理,其实是一种交换,而不是分享。真正的分享是不计回报地给予。你跟她说用气球交换友谊,但友情是用物质交换得来的吗?”
“这是我们成人的逻辑,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总觉得,只有你给予了别人,别人才可能给你。
但我们真正要给孩子倡导的分享,应该是不计回报的那种分享。本身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就是最好的回报。”
“更重要的是这种回报,并不是你给与物,就得到物,更不是你现在给予,就现在得到,这种回报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
越来越多像小A这样的妈妈,开始重视孩子内心关于自我物权归属的感受:对于自己的东西,孩子有权决定是否分享给别人。
过去很多妈妈为了显示“慷慨大方”,擅自把孩子的东西随意赠与她人,如今,越来越多父母认识到,这其实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我有权决定不把我心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如今大多数妈妈的认同:只要是孩子自己的决定和选择,都应该接纳和尊重。
Facebook上有一位妈妈写了一篇《My child is not required to share with others》,一下子获得了几十万的点赞,被无数妈妈疯狂转发:
“当Carson拿着她的玩具在公园里玩的时候,至少有六个男孩要求她分享玩具。面对这样的要求,Carson显得不知所措,当这些陌生的孩子伸手去拿那些玩具的时候,她把它们紧紧地抱在胸前,一脸委屈的看着我。
这时,我告诉儿子,你有权利对其她孩子说‘不’!不用过多的解释,就简简单单的拒绝就可以。”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物权”,是必要的。
在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里,没有人会因为别人提出的要求,而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当我们要求孩子无条件分享一切的时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和混乱,一方面让她在该说“不”的时候,陷入道德陷阱;另一方面,也会让她错以为自己也可以这样要求别人无条件分享。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为孩子树立“尊重他人的物权”的意识。
例如,在家里可以让孩子确认自己的物权和家人的物权,建立“我的”,“你的”、“借用”、“归还”等概念。
只有给孩子建立起来了这种界限感,孩子才不会感到混乱与迷惑。
孩子们的混乱与迷惑,正是来自于界限感的缺失。
不过菲爷也认为,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孩子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继而让她们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生活。
我们常常会教导孩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分享,自私自利,是很难在社会上真正立足的,而懂得分享的人,却往往能够有一番作为和更多的合作机会。”
这说明,在成年人的世界,分享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交换。
“交换”这个概念没什么羞于启齿的,也没有必要在孩子面前回避。
人类社会从私有制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出现了交换的概念。是“交换”使得不同所有权之间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调配,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资源配置。
发展到现代社会,交换越来越频繁,并且不止于“物质”之间的交换,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交换需求也越来越普遍,例如,线上知识付费产品的风靡,体现的就是“知识交换”的价值:付费购买课程的人,因此扩展了自己的认知;讲课的人,不但获得了经济收益,更促使自己的认知进一步得到学习和吸纳。
“交换”这个功能,对社会的意义是如此之重大,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为谈论它而感到羞耻。
即使是所谓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分享,也并没有比上面所说的“交换”高尚到哪里去,因为当无私分享的人,获得了内心的幸福和快乐、获得了与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的话,又何尝不是一种“交换”呢?
我们经常说,父母抚养孩子是“无私”的。
而实际上,无论是过去几千年流传的“养儿防老”,还是如今“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把ta带到世界上来只是为了让ta 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一定程度上,也仍然是“交换”:
往小了说,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得到了情感上的收获,甚至弥补了自己童年的一些缺憾;往大了说,父母是在孩子身上实现了基因的延续,又何尝不是一种“交换”呢?
还有人说,“朋友之间不能谈交换,否则就不是纯粹的友谊”,我也是不认同这个说法的。
朋友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首先可能是因为互相认同,互相理解,这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换。如果连这些基础都不存在的话,所谓的纯粹友谊又指何物呢。
我和身边的许多朋友,如果有机会都会开展业务上的合作,当然没有合作也不妨碍继续作为朋友,但是一旦有合作,我们之间的感情通常会变得更紧密亲近。
能够互相提携,互相滋养,互相成长的朋友,一定是更健康、更坚固常青的。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朋友之间的利益“交换”,是良性的。
回到开头的故事,我告诉湾湾:“你可以留着你的气球,但你可能会失去友谊;如果你很珍视你的友谊,那么你可能要考虑把你的东西分享出去”。
我告诉了她真实世界的规则,但是也把选择权留给了她自己。
作为父母,我并不想给孩子打造一个天真纯良的“柏拉图”王国,而是更愿意为她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将来她才能像一个成年人一样,成熟地生活。
而且我希望她,在看清世相的势利和险恶之后,在看清人的自私与凉薄之后,仍然能热爱生活。
欢迎来到辣妈菲也,让我和你一起唠嗑婴儿屎尿屁和婚姻百味
辣妈菲也(spicymom2014),从神经大条、没心没肺的文艺青年,变身三头六臂、金光闪闪的妈妈;从通信业世界500强海外骨干,变身回国女性创业者;从科学育儿、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窥婚姻、女性觉醒;愿我像一个人格鲜明的闺蜜,一路陪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