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长假后工作的第一天,大家都回到各自工作岗位了吗?是不是对黄金周的离开还有点依依不舍,来,我们聊点有趣的事,温故而知新,缓解节后综合症,让第一天的工作没那么枯燥。
“国庆”这个词,最早应该出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五等诸侯论》,文中指出:
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
但这里的“国庆”,应该是指国家喜庆的事件。南朝宋鲍照的《数诗》里,也有“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的句子,这里的“国庆”,是指正月初一;唐朝司空图的《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里,也有“中外以为国庆”,也是指堰成欢庆这一事件。无论哪一种,和现在的“国庆”相比,意思大相径庭。
那古代有没有类似国庆节一样的存在呢?答案还真的有,那就是皇帝的生日。
唐朝:送镜子
这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渊源,要追溯到唐玄宗。
当时有开元盛世,大臣们就商量着选个日子,当成举国上下欢庆的节日,选哪天?官员多会来事儿,就提议唐玄宗的生日。
唐玄宗的生日,是在农历八月初五,按照《唐会典》等典籍的说法,有官员第一次提议时,唐玄宗还拒绝了,因为“没有先例”,后来,就有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一群官员,联合上奏要将唐玄宗生日这一日,定为千秋节,每逢此日,朝野同欢,于是,唐玄宗终于“勉强”地同意了。
老百姓们当然也很开心,毕竟能“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好歹也是个小长假啊。
千秋节怎么庆祝?
比如作为著名表演家夫妇,唐玄宗创作了《霓裳羽衣曲》,并由杨贵妃亲自担纲主演,但不可能总是贵妃去献舞啊,后来就改成了她的侍女张云容,这也是千秋节的表演曲目之一。还有个更应景的,是唐教坊创作的大曲《千秋乐》。
当然不止歌舞,《唐会要》里,有“金吾及四军兵士陈仗而立;太常设乐;教坊大陈山车、旱船、走索、丸剑、杂技、角抵、百戏,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马隆饰入场为戏”等记载,场面十分恢弘。
还有个新玩意,是千秋镜。
千秋节后,大臣们纷纷向唐玄宗送上精美的铜镜,或许是效仿魏征的意思,以古为镜、以人为镜?而唐玄宗也会去做他的铜镜周边产品,送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勉励他们明镜高悬,为官清正廉明,叫做千秋镜,他还写了一首诗: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
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
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王公贵族和群臣为唐玄宗献上的生日礼物——“千秋镜”
等到公元742年时,千秋节还换了一个名字,有大臣提议,“千秋万代”毕竟有限,希望不如改为“天长节”,就换成了这个名字。
唐玄宗退位后,他的儿子登基,唐肃宗效法他的父亲,把自己的生日农历九月三日,定为“天平地成节”,因为唐玄宗还在世,所以两个节日都过。
等到唐德宗时,干脆把两个节日并作一个,在八月初五和九月初三之间折中,选了一个八月十五日来庆祝,仍叫“天长节”。
宋朝:吃米线
和唐朝一样,宋朝也把“国庆”发扬光大,且每个皇帝都很有个人意识,大多数选择了自己的生日来举国欢庆,每个人上位时,都更改了名字,下面为你划上知识点:
宋太祖二月十六生日,取名“长春节”;
宋太宗十月初七生日,取名“乾明节”;
宋真宗腊月初二生日,取名“承天节”;
宋仁宗四月十四生日,取名“乾元节”;
宋英宗正月初三生日,取名“寿圣节”;
宋神宗四月初十生日,取名“同天节”;
宋哲宗腊月生日,把腊月初八取名“兴龙节”;
宋徽宗五月初五生日,把十月初十取名“天宁节”;
宋钦宗四月十三生日,取名“乾龙节”;
宋高宗五月廿一生日,取名“天申节”;
宋孝宗十月廿二生日,取名“会庆节”;
宋光宗九月初四生日,取名“重明节”;
宋宁宗十月十九生日,取名“瑞庆节”;
宋理宗正月初五生日,取名“天基节”;
宋度宗四月初九生日,取名“干会节”。
由上可知,除了宋哲宗和宋徽宗,其他皇帝都是把自己生日作为国庆节,为啥他们两个例外?生于腊月初七的宋哲宗,据说宋太祖的高祖是这天去世的,为了避开忌辰,他将国庆节改到了腊月初八。而生于端午节的宋徽宗,则是民间有“端午节生出来的男孩会克父克母”的说法,他从小就把生日改到了十月初十,这一天就成了“国庆节”。
宋朝的“国庆“怎么过?宋代的孟元老,曾写过一本《东京梦华录》,第九卷里,详细记录了宋徽宗的“天宁节”。
从书里记载来看,应该有连贯的歌舞表演,共有九段表演,包括杂剧、百戏表演、歌舞、乐器演奏等等,比如第一段表演,就是:
第一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讫,先笙与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众乐齐举,独闻歌者之声。
等到第三段表演时,方有吃食,包括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等,此后,每段表演,都有标明下酒菜,我数了一下,大概有炙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群仙炙、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水饭、肚羹、缕肉羹、白肉胡饼、莲花肉饼,排炊羊胡饼、炙金肠等等。
这些食物的名称,看起来有点云里雾里,实际上都很家常,比如索粉,就是“白如雪,细如丝”的米线,独下馒头是肉包子,双下驼峰角子是狭长型的包子,天花饼、白肉胡饼、莲花肉饼都是馅儿饼,炙子骨头是烤羊肋肉,群仙炙听起来很玄,也比较名贵,是鹿肉和熊肉混烤。
清朝:搞千叟宴
等到明清时,又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用各个皇帝的生日作为庆祝日,但名称终于不再变来变去了,而是换成了统一的“万寿节”。
万寿节在明朝很重要,它和元旦节、冬至节一起,并称为三大节,并且增加了祭天等活动,变得更加庄严。
到了清朝时,更是发扬光大,除了万寿节最让人喜欢的三天小长假,清朝还增加了很多惠民举措。
比如减免赋税,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在万寿盛典期间,有过“各省先免三分之一,三年内轮完”的举措;比如大赦天下,万寿节期间,“一月内不理刑名”,同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罪犯酌情实施减刑、免罪;比如增加恩科,从康熙六十大寿,召开第一个万寿恩科开始,文科和武科乡试每十年加开一次。
每十年还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清代万寿节很注重旬寿,比如康熙六十岁生日、乾隆七十岁生日、嘉庆五十岁生日,都有隆重的旬寿庆典,这也很好理解,直到今天,我们过生日,不还是很在意“过十”嘛,一个道理。
最有意思的,还是重老,万寿盛典时,给百岁以上的老人建坊、颁发匾额,对六十五岁以上的赏银、赏物、免除杂役等,更有出名的千叟宴。
第一次千叟宴是康熙搞的,当时他快要60岁了,就邀请65岁以上的年长者,不论官民,均可到京城参加聚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为自己隆重地举办了60岁生日,这就是第一次千叟宴。
历史上,有记载的“千叟宴”共有4次,康熙皇帝在快70岁又办了一次,后来,他的孙子乾隆皇帝效仿他,也办了两次,最后一次,乾隆快86岁了,就把外地来的老叟们,年龄门槛改到了70岁以上。
文字 | 萌鹿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编辑|棐溪
监制丨王红
漫成都小编微信:jinshanmama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