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我们还得向俄罗斯学

2023-08-13   泥腿看客

原标题:有些事,我们还得向俄罗斯学

全球局势每天都在变化,但当我们看到的变化,实际上是经历很长时间运作。就在外界对俄乌冲突关注度有所疲劳时,非洲那边爆出突发事件。

7月26日,非洲小国尼日尔发生军事政变,总统被扣押,政变人员随即解除总统职务。尼日尔是非洲穷国,以前是法国的殖民地。盎撒人的殖民地没有一个富的。

尼日尔政变后,有四个很奇怪的现象。

一是得到尼日尔民众的支持,而且尼日尔数千民众还要求法国从本国撤军,政变者准备召回驻法大使。

二是得到了阿尔及利亚、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等国家的支持。

三是尼日尔的政变正值俄罗斯召开俄非峰会。

四是尼日尔政变后,法国随后撤侨,还帮助意大利人撤离。但美国人却没有撤离。

尼日尔政变后,法国指责俄罗斯,而俄罗斯则指责西方。不过被推翻的尼日尔总统是亲西方的,而政变上任的总统是一个亲俄总统。政变后,很多尼日尔人挥舞着俄罗斯国旗。

为什么我们要谈非洲小国政变呢?

01

我们通过政变可以看到,俄罗斯已经出手,要在非洲开辟第二战场。对于俄罗斯在非洲的事,但无论此事是否与俄罗斯有关系,但从政变者支持俄罗斯来看,关系非同小可。

俄非峰会上,非洲领导人甚至穿着印有普京的T恤衫,而且非洲国家对俄罗斯很好,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得不佩服俄罗斯,不动声色的布局非洲。

非洲国家历来是西方国家的后花园,曾被西方国家长期殖民。西方国家只知道从非洲索取,并不想发展非洲。近几年非洲国家觉醒,认识到非洲的贫困与西方有直接关系,而给非洲带来发展的是中国和俄罗斯。

此次俄罗斯对封锁粮食通道后,却免费给非洲一些贫困国家送去粮食。不得不说俄罗斯对非洲一直在用力。

包括瓦格集团,也一直在非洲国家。至于干什么,并没人知道。必然与亲西方力量相斗。现在瓦格纳集团已经到了尼日尔。

俄罗斯之所以重视非洲,早就开始布局了。很多非洲国家对俄罗斯有好感,也源于苏联时期。

俄罗斯在非洲用劲,主要还是打击西方的势力范围,让西方“后花园”不稳。毕竟非洲一些国家盛产大量矿产和能源,是欧洲国家必需品。此次尼日尔政变后,就宣布向法国等禁止出售铀原料,这必将影响法国核电厂发电。

俄罗斯如果在非洲运作军事政变及选举,除了与西方争夺非洲,也让欧洲感受到压力。非洲如果倒向俄罗斯,俄罗斯就可以实现从非洲对欧洲进行威胁。

从这一点,俄罗斯是我们老师,毕竟我们在非洲只是生意,但对非洲的政治有一定影响力。而俄罗斯明显加快了进入非洲的步伐,这必将影响俄乌冲突,西方就不会有精力再支持乌克兰。

02

法国撤桥后,法国已经在尼日尔用兵了。但美国也有侨民,美国人却没有撤。不排除美国还有其他打算。

现在尼日尔既有美国驻军,也有法国驻军,而尼日尔人只要求法国撤军。而政变者也没有将矛头指向美国,让人不理解。

因为美国也只想从非洲索取,但美国未在非洲殖民,不过美国从非洲贩运黑奴的很多,美国可以把这件脏事安在英国头上。

法国如果用兵,西非将可能出现混战。虽然法国军力很强,俄罗斯派瓦格纳集团进入尼日尔,将帮助政变者维持其统治。俄法可能将在非洲展开较量。

以法国的战斗力来看,虽然武器先进,但能否赢得战争,很难保证。毕竟有非洲亲俄的国家越来越多,俄罗斯必然提供援助。

非洲局势生变,最终也将影响俄乌冲突,不排除俄法达成协议或者交换,各自退一步,法国不可能再支持乌克兰了。

美国现在动向很关键,美国很鬼,已经看出门道,所以美国也会使黑手。或许俄美在非洲有背后交易。

不要小看尼日尔的军事政变,却让我们看到背后大国较量。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我们上了牌桌,但如何出牌,什么时候出,还需要向俄美学习。

俄罗斯经验让我们看到苏联影子,不得不说俄罗斯在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与手法上很老道。

03

我们既要向俄罗斯学习,也要看到非洲国家动荡与外部因素有关。我们在非洲都有贸易和投资,如果是亲俄亲华的国家元首还好说,但如果政变上来的有美国等西方国家影子,那对我们投资和贸易将是打击。

不过从尼日尔政变者来看,此人亲俄,对华也不会有什么动作。

俄罗斯布局非洲的手法,我们学习借鉴后,并不是在非洲国家搞政变,但至少能找到与西方对抗的方式。

俄罗斯突然在非洲用劲,本身就是减轻俄乌冲突的压力。也可以把欧洲带入另一场战争。这种打法,需要我们借鉴。

如果我们在梧桐时,有国家敢介入,我们也要针对介入国家在全球的利益进行干扰,或者打击,也只有通过这种办法,才能敲打有些国家。

俄罗斯为什么把瓦格纳集团派到白俄罗斯?

俄罗斯很明白,如果直接打击北约国家,就容易触发北约的共同防御的条款。所以俄罗斯采取其他方式刺激北约相关国家,瓦络纳是雇佣兵集团,用瓦格纳打击波兰,北约国家不敢动。

同样,俄罗斯在非洲开辟第二战场,支持非洲国家,对法国等国进行打击,也是一种办法。

我们向俄罗斯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