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守护候鸟迁飞 共绘美丽图景

2024-07-01     天天正能量

【光明时评】

作者:任堃(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

为全面加强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和修复工作,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编制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将90%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纳入有效保护范围,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80%以上的候鸟种类得到有效监测等目标。

鸟类迁徙是一段艰辛而壮丽的旅程。从东亚到西伯利亚,从非洲到亚洲,从南半球到北半球,越山川、河流、海洋、荒漠、城镇、田野,候鸟的迁徙有一股撼动人心的自然魅力。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都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神秘莫测的季节信使。鸟类通过迁徙,在地球上不同的环境中寻找生存和繁衍的机会,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和基因交换,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迁徙过程中的能量和物质转移,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作为生态自行平衡和修复的重要方式,候鸟迁徙是生态保护大架构中重要的一环。

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其中候鸟超过800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53%。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4条途经我国,几乎覆盖我国所有领土。完善保护体系,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是我国守护候鸟迁飞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提出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建设、关键栖息地修复、调查监测能力提升、人鸟友好等四个方面主要行动,通过全面强化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实现对我国4条候鸟迁飞通道的整体协同保护。

在洞庭湖畔栖息、在青海湖边觅食、在群山叠翠间穿梭、在湖光山色中嬉戏,远道而至的候鸟混群栖息、筑巢繁衍,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鸟类保护工作,加强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为鸟类创造了更好的栖息条件。在浙江省建德市,通过退养还湿、退渔还湿、补植恢复植被等措施,不断提升新安江沿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平,候鸟种类和数量创历史之最;在湖南,“候鸟守护者”行动网络配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湖南省林业局开展“护鸟飞”等系列活动,在全国首创“省级护鸟营-县级护鸟营-候鸟守护站/村级护鸟队-候鸟守护者”四级联动模式,构建起覆盖全省各市州的行动网络平台;在深圳,通过治水攻坚,深圳湾海域以及大片红树林湿地成为中国东部候鸟迁徙通道中重要的“中转站”和“加油站”,每年都要吸引10万~20万只候鸟在这里补充能量、越过寒冬;在同时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的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成为保护候鸟的重要力量,保护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遥感、雷达、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建设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打造全方位监管体系。放眼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护佑候鸟迁徙,谱写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样本。

候鸟迁飞也让世界成为更加紧密相连的“地球村”。在关乎全球候鸟种群生存与繁衍的重要迁徙通道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命运与共之心、生态创新之智爱鸟护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愿景正在照进现实。飞鸟如今相与还,似曾相识“鹤”归来,得益于中国的大力保护,许多珍稀濒危候鸟种群数量得以增长。《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发布的《中国水鸟十佳保护案例》显示,黑脸琵鹭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只,增加到现在的6000只左右。20世纪90年代至今,黑颈鹤从5000余只增至1.5万余只,东方白鹳从3000只增至近1万只,这些物种正逐步摆脱濒危状态,为未来全球候鸟保护带来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画卷,中国答卷。一幅幅生态图景,背后是一个个生态故事,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绚丽画卷,更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答卷。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大候鸟迁飞通道的保护力度,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就要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形成爱鸟护鸟良好氛围,共同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美家园。守护候鸟的迁徙路,留住参差多态的自然之美,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享的绿色福祉。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01日 11版)

[ 责编:邢彬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fb71b4f28fcb0fb008a2310c5ab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