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遣将、谋篇布局,斯大林指挥若定于“史诗般的战役”

2023-06-24   史密记

原标题:调兵遣将、谋篇布局,斯大林指挥若定于“史诗般的战役”

二战期间,德军入侵苏联后,其四十一号作战命令要求:“无论如何,必须尽一切努力到达斯大林格勒(即今天的伏尔加格勒)市区。或者至少使这座城市处于重炮射程范围内,从而使它不能再成为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

德军如此重视斯大林格勒,自有其理由。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苏联的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地。

伏尔加格勒(即斯大林格勒)图景

而且,德军于1941年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了苏联中部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这座城市成为一块吸铁石,把德国陆军与空军的主力都吸引过去了。”

一、调兵遣将,坚决守卫。

大敌当前,形势严峻。于是,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联最高统帅部及时组建了新的、共有38个师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但只有16个师能够据守主要地带的防御阵地。他们面对的是,拥有18个整建制师的、强大的德军第六集团军。

此时,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分布在700公里长的战线上,指挥十分不便。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斯大林于8月5日,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分为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面方面军,分属领导。

运筹帷幄的斯大林(图像)

同时,为了协调斯大林格勒地区部队的行动,斯大林委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前往督战。

为了斯大林格勒,斯大林虽然在努力调兵遣将,但一时间也难以抵挡德军的进攻。1941年8月23日,德军突破了苏军的防御阵地,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这座工业重镇危在旦夕!

斯大林接到坐阵斯大林格勒的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的报告后,意识到了战局的极其不利,随即严令华西列夫斯基:死守斯大林格勒,不得退后一步!

命令虽然下达,但斯大林心头的压力并没有丝毫减轻。危难之际,他迫切需要一位得力的助手,帮他分担繁重的军务,帮他拯救斯大林格勒。

忙碌中的斯大林(图像)

于是,正在指挥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以牵制德军的朱可夫大将,被斯大林一个电话召回莫斯科,成了苏军的最高副统帅。接着,责任心强、耿直敢言的朱可夫临危受命,担当起了守卫斯大林格勒的重任。

朱可夫到达后斯大林格勒地区的9月3日,德军突破了苏军的多处防线,逼近了市区。闻讯的斯大林电令朱可夫:应要求位于斯大林格勒以北和以西的各部队,立即突击敌人,援助守卫斯大林格勒的军民。

但是,朱可夫将军没有立即遵令而行,而是根据苏军弹药缺乏之极等实际情况,请求斯大林准予9月5日向德军发起反击。

请示斯大林的朱可夫(图像)

朱可夫是个既服从军事命令又不盲从、既尊敬斯大林又敢于发表个人意见的军事将领。对于朱可夫的“不服从命令”,斯大林有时会接受不了,但他知道朱可夫是个忠诚爱国,把革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经过双方反复交换意见后,斯大林最终同意了朱可夫的9月5日全力反击德军的建议。

二、谋篇布局,寻求反攻。

经过9月5日的反击,虽然暂时减缓了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速度,但是,朱可夫发现,如此冲击德军,只会不断消耗兵力、军备,并不能真正突破敌军,也无法得到其它部队的配合作战。

战场上的苏军士兵(剧照)

为此,当朱可夫奉命回到莫斯科汇报战况时,与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商议后,向斯大林提出了一种作战方案:以积极的防御消耗敌军,同时集结整合部队,然后于条件成熟之际,猛攻、围歼德军。

斯大林听后反问道:我们现在有能力组织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吗?朱可夫信心十足地说:根据我与华西列夫斯基的推算,假以时日,经过充分准备,我们可以成功地发起围歼性反攻。

接着,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与斯大林一起作了详细分析。最后,斯大林郑重地对他们说,对于这一计划,需要慎重对待,需要进一步考虑我方的兵力、物资等各种情况。

华西列夫斯基(左)与朱可夫(图像)

同时,斯大林告戒他们,该计划,目前不得再让其他人知晓。随后,因军情紧急,斯大林命朱可夫立即返回前线。

苏军的不利局面一直没有多大的扭转。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占斯大林格勒市区。

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争夺战,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广场都变成了激烈的战场;而且,有些重要地点,被反复争夺。第一火车站的争夺持续了一个星期,前后十三次易手。

市区争夺战中的苏军(剧照)

正当斯大林格勒的苏军面临巨大困难时,根据斯大林的指令,苏军的近卫第十三师渡过伏尔加河,突入了斯大林格勒市区,从而缓解了斯大林格勒地区苏军的被动局面。

接着,9月底和10月初,苏军又有六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奉命进驻斯大林格勒地域。德军发现后,也随即向斯大林格勒地域派出了20万增援部队,予以强力应对。双方都在整合力量,准备决一死战。

为了确保反攻、围歼德军计划的成功,斯大林不断与朱可夫和华西里夫斯会面磋商,努力完善行动计划。

斯大林与朱可夫磋商军情(剧照)

根据拟订的行动计划,在大约60天的时间里,100万苏军成功集结于斯大林格勒—顿河地区,13500门火炮和迫击炮、300多组火箭炮和1100架飞机也陆续运送至此。这一切,都是在斯大林的直接指挥下,由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具体落实到位的。

期间,为了加强空中力量,斯大林直接过问空军的编组和后备力量,亲自给空军部队调拨装备。直到反攻行动开始前五天,他还认为,如果空军力量仍不足,可暂时不采取行动。

1942年11月17日,因战事需要,斯大林改派朱可夫到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组织领导北面的攻击行动。其目的在于,防止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抽出部队,增援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德军。华西列夫斯基独立负责协调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反攻行动。

华西列夫斯基(图像)

当日,当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作每天的军情汇报时,斯大林命令他立即回到莫斯科。大战在即,这是为何?疑虑重重的华西列夫斯基只好遵命前往莫斯科。

原来,斯大林收到了苏军第四机械化军军长沃尔斯基的亲笔信。沃尔斯基认为,最高统帅部制订的反攻计划“是不现实的,注定要失败。”沃尔斯基是个有名望且令人尊敬的将领。

沃尔斯基(图像)

斯大林将情况告知华西列夫斯基后,要他就沃尔斯基的意见谈谈看法。华西列夫斯基根据沃尔斯基的有关质疑,进行分析判定后,坚定地说:计划周密,绝无问题,应当及时实施。

斯大林用殷切的目光,注视着华西列夫斯匆匆离去后,又雕塑般伫立在巨幅军事地图前,凝视着斯大林格勒地域……

三、铿然收束,大获全胜。

带着斯大林的嘱托回到前线后,华西列夫斯基有条不紊、充满信心地进行着战役部署。

11月19日上午,瓦杜丁和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奉命从北部向德军发起了进攻;20日,叶廖缅科将军指挥苏军,从西边发起了攻击。23日,两路大军在卡拉奇附近会师,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及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一个军。

反攻中的苏军(剧照)

得到捷报后,斯大林虽然轻松了不少,但仍有担心。于是,他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对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敌军,再加上一层合围圈。

两天后,华西列夫斯基提请斯大林,加强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以防德军反击。虽然华西列夫斯基要求的援军数量很大,但斯大林断然同意了他的建议。

同时,斯大林指示华西列夫斯基,把力量集中于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让瓦杜丁负责奇尔以北的外层合围圈,叶廖缅科负责合围圈的其余地区。

瓦杜丁(图像)

为了应对苏军的猛烈反攻,德军组建了顿河集团军军群,由陆军元帅曼施坦因指挥,企图解救被围困的第六集团军,可惜,没能成功!

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初期被围在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的地域中。

包围圈中的德军每天只能分到一片面包,15个人分一公斤土豆;骑兵的马匹已被饥饿的士兵们宰杀吃光;士兵只能饮用雪水,伤病员无人照顾。

如此一来,饥饿和严寒的折磨,加之,弹药的严重不足,使得德军的斗志丧失,伤亡人数与日俱增,战斗力不断下降。

鉴于此,德军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建议希特勒,让被困德军设法突围,但希特勒无动于衷。

希特勒(剧照)

后来,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员保卢斯竟然一再请求希特勒,允许他的部队投降苏军。希特勒恼怒地咆哮道:“不许投降”,要死守阵地,“直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1943年1月25日,被包围的保卢斯率领的德军第六集团军的伤亡、被俘已超过了10万人。苏军的保卫圈随之缩小到了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3.5公里的地段上。

2月2日,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被围困的德军彻底结束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或伤亡、或被俘……

随之,“二战”战史上,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从此,“二战”东部战线进入了转折点。

战役刚结束,斯大林就收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贺电。在贺电中,罗斯福盛赞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史诗般的战役”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