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10月12日上午,湖北省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农业种质资源保种技术培训会暨年度总结会在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举行。记者会上得知,全省82185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得到保护并完成初级编目,保护和编目微生物种质资源31911份,鉴定评价农作物1637份、微生物90份,共享各类种质资源2480份次。
我省是种质资源大省,拥有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46家,共保存各类农业种质资源16万余份,居全国第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种业振兴行动,拿出“真金白银”强优势、补短板、固根基,在全省种业高质量发展资金项目中单独设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专项,年度经费1500万,主要用于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库(圃、场、区、中心等)更新维护设施设备,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或测定)、评价、分发和“专精特新”种质资源挖掘创制与开发利用,有效提升我省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据悉,“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已执行1年。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郭英介绍,该项目完成了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初级编目,制定全国首个农作物种质资源省级地方系列标准,建设智能化、自动化精准鉴定平台,优异种质资源基因挖掘有新进展,专精特新种质资源的研发与利用取得新突破。并透露,预计在2026年,项目将实现综合鉴定评价种质资源6000份以上,筛选特色优异种质资源(遗传材料)10个以上,创制可以应用于育种的优异新种质(遗传材料)30个以上,持续推动我省“专精特新”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程度。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段志红表示,务必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突破技术领域短板和瓶颈,进一步提高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共同推动我省农业种质资源保种技术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