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资本协议作为全球银行业监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其变革始终代表着不同市场条件下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从2010年巴塞尔Ⅲ首份文本在G20峰会被正式认可,到2017年巴塞尔Ⅲ最终修订完成,国际银行监管框架已经形成一套十分复杂的规则体系,巴塞尔协议的改革重点也处于不断拓展和变化之中。
6月11日晚,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师友沙龙”《巴塞尔协议Ⅲ的演变、挑战与实施趋势》专题讲座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兼职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为金融EMBA、金融CEO和金融EMBA“一带一路”(BRI EMBA)项目的校友们作闭门分享,探讨具备完整框架的巴塞尔Ⅲ的形成脉络及未来发展方向,并就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的新金融业态下巴塞尔协议适用性及疫情后巴塞尔III的实施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教育中心主任李卫锋主持活动。
从金融危机看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进
《巴塞尔协议I》——创立统一的国际标准
19世纪70年代,银行业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但当时国际性的银行监管还十分薄弱。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很多商业银行大量进行风险经营,出现了风险资产远远高于其资本的局面。1974年,随着两家大型国际性银行——赫斯塔特银行(Herstatt Bank)和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的相继倒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立,并在此后颁布了一系列监管协议。
1982年,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爆发了债务危机,使得美国银行业损失较大,美国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幅增加。 拉美债务危机过后,十国集团(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比利时、意大利、荷兰、加拿大和瑞典)达成 《巴塞尔协议I》,开创了基于风险的资本监管先河, 建立了统一的国际标准。
《巴塞尔协议I》的评价
- 虽然建立了统一的国际标准,但仍需差异化实施;
- 引发了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大讨论;
- 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管,但同时带来了监管套利。
《巴塞尔协议Ⅱ》——三大支柱深化全面风险监管理念
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银行业的发展,大型国际金融集团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金融产品及金融结构急剧复杂化,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因此《巴塞尔协议I》的约束逐渐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求。
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巴塞尔委员会把修订新的全球资本监管协议提上议程。2004年, 《巴塞尔协议Ⅱ》正式出台,新协议建立了资本监管三大支柱体系,对银行的制度、设备、数据和人才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全面风险监管的理念。
第一支柱:资本充足率
- 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维持8%
- 操作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 提出内部评级法
第二支柱:外部监管
- 引入外部监管以减少银行利用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违规行为
- 要求各国监管当局灵活监管
第三支柱:市场约束率
- 引入市场约束以使银行合理分配资金、有效控制风险
- 全面信息披露理念
《巴塞尔协议Ⅱ》的评价
- 从信用风险监管转向全面风险监管,但未能解决监管框架的顺周期性问题、缺乏复杂风险的有效应对措施;
- 鼓励金融机构使用内部模型来完善风险度量与管理,实现金融机构自我约束与监管约束的平衡,但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有待商榷;
- 国家之间的经济条件和发展程度不同,规模不同的银行以及金融集团在资本监管方面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资本监管中仍存在大量套利行为。
《巴塞尔协议Ⅲ》——建立多层次监管框架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雷曼银行宣布破产, 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打乱了各国对于《巴塞尔协议Ⅱ》的实施步伐,同时引发了理论界对金融监督有效性的质疑和反思。随后,监管当局开始重视《巴塞尔协议Ⅱ》的不足,出台更有效的新监管法规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0年9月, 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Ⅲ》,新协议沿用了“三大支柱”框架,同时对原有监管要求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并新增了必要的监管内容。
第一支柱:资本要求的提高和模型的改进
- 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
- 提高监管资本要求
- 改进风险衡量模型
- 设置资本底线
第二支柱:监管水平和范围的提高及
激励机制的完善
- 加入宏观审慎监管
- 改进微观审慎监管
第三支柱:信息披露要求的完善
- 信息披露框架的三个阶段审查
- 增加信息披露的新要求
《巴塞尔协议Ⅲ》的评价
- 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引入杠杆率和新的流动性指标,资本质量更高;
- 加入宏观审慎监管,改善顺周期问题和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问题
《巴塞尔协议Ⅲ》的争议
争议一:有效性有待检验
新协议监管指标大幅增加可能会引起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以欧美政府债券回购市场为例,针对该市场出现了流动性、交易量下降的情况,许多学者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巴塞尔协议Ⅲ》增加的杠杆率监管指标所引起的后果。
争议二:前瞻型反应机制仍需探索
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并不一定表明银行足以抗击未来的金融危机。对于银行业而言,下一次危机潜伏在何处,新协议无法预见。
争议三:实施的一致性受到诟病
巴塞尔委员会陆续对各个成员开展一致性评估,结果累计确定了1200多个偏离《巴塞尔协议Ⅲ》的偏差,因此对于新协议的实施进展和实施内容,各国存在巨大差异。
争议四:最终方案的落地面临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得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不少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也因此难以维持。同时,逆全球化思潮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全球化规则和标准。巴塞尔委员会于2020年4月对最终方案的实施也做出了调整。
讲座尾声,巴曙松老师谈到,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利率市场化的深化阶段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经济环境中。在这一背景下,跟踪《巴塞尔协议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进展已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关乎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现实课题。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巴曙松老师就校友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图为:本期师友沙龙嘉宾巴曙松
关于主办方
本次论坛由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教育中心主办。中心旨在搭建以产融结合为核心的企业家与金融家的提升平台,开设金融EMBA、金融EMBA“一带一路”(BRIEMBA)和金融CEO三个项目,以金融赋能与创新赋能双向驱动,培养面向未来,立足国际的前瞻型金融领袖和新时代新经济的领军者。
关于师友沙龙
自2019年4月第一期以来,“师友沙龙”已经完成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上线下双驱动”的进阶。升级后的“师友沙龙”将全面融合金融、产业和科创师友的智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学术研讨、案例研究和走访实践,全面打造校友新经济生态圈终身学习平台,活动累计覆盖校友及各界人士逾十万人次。
编辑:ZZT
师友沙龙
- 危•机并存——周延礼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师友沙龙线上讲座
- 山雨欲来风满楼——新格局下的风险与对策 | 金融EMBA师友沙龙在线讲座
- 肖钢:疫情下资本市场及未来展望 | 金融EMBA“师友沙龙”线上讲座
- 疫情下银行的新举措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王忠民详解疫情后的宏观经济影响与分析|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程实:大动荡,大拐点,大趋势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季昕华:云计算人工智能推动中国经济数字化浪潮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亨利·蒂尔曼:“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挑战,成绩斐然,数字化将成发展关键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崔晓波:消费产业如何打赢数字化基建战“疫”?|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疫情下PreIPO投资的影响及企业的转型努力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疫情下的市场分析和应对策略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谢清海:新冠疫情如何应影响投资布局?|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保险行业支援防疫工作实践及业务转型的探讨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沈鹏:从疫情看2020年互联网健康险趋势及水滴的普惠实践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昆仲资本王钧:银发经济的未来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智慧物流: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化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校友代表看两会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柯成兴:新冠疫情与世界格局 | 金融EMBA“师友沙龙”
- 数字+合纵连横,新基建一触即发 | 师友沙龙线下研讨会看点摘录
- 三大转换与四个自信| 师友沙龙线上讲座精彩回顾
- 师友沙龙特别策划:现场校友看两会|线上讲座精彩回顾
- 金涌院士:“碳中和”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需求 | 师友沙龙线下研讨会
- 大咖云集,迭代升级——朱民院长首次作客师友沙龙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