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爱说自己懒,越容易输掉人生?

2022-07-20   摄影肖鹏

原标题:为什么越爱说自己懒,越容易输掉人生?

越爱谈道德,你就越难看清生活的本质,改进生活更是无从谈起。

01

最近,朋友阿来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像我这么懒的人,是不是一辈子都没法成功了?”

她把这一切归罪于自己的懒惰,对着我抱怨:“我这个人实在太懒了,看来这辈子都没法成功了。”

我微微一笑,反问她一句:“如果勤奋就能成功,富士康的工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怎么没见他们成功?”

阿来一下子愣了,我趁热打铁,连问她三个问题:

“写文章非常耗神,你白天还要上班,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在晚上还能保持精力写作?”

阿来支支吾吾,一句话都说不出,半天才憋出一句:“你这是为我找借口吗?我真的觉得都是因为自己很懒啊!”

我一脸严肃地纠正她:“不是说你不懒,但我更愿意在指责你懒惰之前,要先想想还有没有更重要的原因。”

02

不少人都和阿来一样,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总爱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人格问题:

减肥失败,就说自己没有毅力;经常熬夜,就怪自己意志力太差;喜欢睡懒觉,就痛骂自己是根懒骨头…对自己如此,对别人更不用说:孩子早恋,就痛骂孩子学坏了;看到共享单车被偷,就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看到景区遍地是垃圾,就归咎于国人素质低下…

这已经成为一种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一发生什么问题,就要从内心中叩问自己,从自己的品格上寻找原因。

一定程度上的反省是必须的,但不少人的问题是,他们只会用这一种思维方式来面对生活,人生就会陷入各种困境。

首先,你会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奇葩说》上曾有一句名言:“只要人生有捷径,捷径很快就会变成唯一的路。”

对于人类的思维模式而言,用道德来判断事物,就是一条捷径——你学习退步了,就是你偷懒了;你胖了,就是你毅力不够忍不住嘴;你出轨了,就是你用情不一…

这已经成为一句万能药方,反正遇到什么事情,立刻挥舞着道德大棒:你不成功,就是因为你又懒又笨。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出现一些问题行为的时候,不能只看行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看到行为背后的生活目标。

春节在家看到一个报道,说附近一个景区游人素质太低,缺乏文明素养,配图是蓝天白云之下,游人正把手中的垃圾扔到地上。

这种情况下,与其指责游人素质低,倒不如在景区多摆几个垃圾桶。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儿科医生少,儿童看病困难,不少人指责医学生冷血无情,不愿奉献,才不愿学儿科;

事实上医生也是人,也要吃饭养家,儿科经费投入少,工资低,所以愿意当儿科医生的人越来越少。

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往往非常复杂,而所谓个人品格层面的原因,往往是最肤浅、最简单的逻辑,这样对解决问题根本无济于事。

喊口号、打鸡血,只能带来一时的改变,但如果问题的本质没改变,事情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更重要的是,口号喊多了,容易听腻;鸡血打多了,容易麻木,这时候就容易沦落到自我放弃的地步。

这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第二点坏处。

就像我的朋友小A,说要减肥,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吃东西,每次饿了,她就跑去厕所照镜子,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恶狠狠地说:“你看你这么胖了,还敢吃东西吗?”

问题是,人饿起来,怎么可能少吃东西?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节食-饿坏了-大吃大喝-增重”的循环下,她对自己彻底失望,自暴自弃,开始大吃大喝,体重一下飙升20斤。

此时,她只是一脸无所谓地说:“谁让我又懒又嘴馋,减肥是不可能的,那就这样吧。”

03

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无效又有害,削弱了你直达问题本质的能力,还会让你对自己失去信心。

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还是对这种思维方式乐此不疲?

原因很简单,他们可能自己也没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

即便意识到了,想找出问题的关键,但也需要经过漫长且认真的思考、比对、验证,这样的苦功,往往又是不少人不愿意去付出的。

所以,他们只能守着一个似是而非的“我失败只是因为我懒”观念,日复一日在罪恶感中沉沦。

那么,真正解决问题,那该怎么办?最关键的一点,必须找出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通过日本发明家丰田佐吉的“5个why分析法”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出问题的本质。

丰田佐吉是日本著名发明家,丰田汽车的创立者丰田喜一郎就是他的儿子,他首次提出“5个why分析法”,并在丰田汽车内部广泛使用。

这个办法,就像我们古人说的那句:“打破砂锅问到底。”关键在于你在自问的时候,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顺藤摸瓜,直至找到问题的根本答案。

当然,5个为什么也不是绝对,目的是要找出根本原因,你可以问3个,可以问5个,甚至可以问10个。

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举了一个例子,当时车间的机器停机了。

问题一:为什么机器停了?答案一: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问题二:为什么机器会超载?答案二: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问题三: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答案三:因为润滑泵失灵了。问题四: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答案四: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问题五: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答案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就这样,连续五次不停问“为什么”,终于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杂质跑到机器里面去了。

这时候,解决办法也很明了:在润滑泵上加装滤网。

如果没用这种办法挖掘真正的问题,员工可能就是换根保险丝就算了,以后杂质还是会跑到机器里面去,机器还是会继续停。

我身边也有个类似的例子。

因为工作原因,身边不少人都在创业,有两个朋友前几年也开起了自己的公司。

他们都很有才华,资源、能力都差不多,做的行业也一样,但几年下来,一个身家近千万,另一个却濒临破产。

朋友甲就是濒临破产的那位,当时他的公司发展了一段时期,逐渐步入正轨。

但他发现员工们越来越懈怠,迟到早退不说,工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完成就算了。

他勃然大怒,下意识觉得,员工刚做出点成绩就开始骄傲了,必须严格整风才行,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

每天必须准时上下班,迟到早退者扣当天工资;每天打卡四次,中午午休也要打卡;打瞌睡、衣领没扣好也要罚钱…

在他雷厉风行的手腕下,员工的工作态度果然积极了不少,他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力挽狂澜,终于把公司救了回来。

谁知道好日子还没过多久,员工的工作效率一下子掉下去了,还比之前更差了。

甚至,员工们开始大批大批地辞职,业务也大受影响,最后濒临破产。

类似的情况,朋友乙也遇到了,他是怎么处理的?

在他发现员工工作态度的变化后,他并没有盲目下判断,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员工之前很勤奋,现在开始懒散了?

为此,他一个个找来员工,与之深入交谈,再在日常工作中仔细观察,最后发现几点原因:一是公司结构不合理,员工之间分工不够明确,沟通成本很高,之前还能靠热情撑着,现在大家撑不下去了;

二是创业时许下的奖励没有发到位,员工心里有意见;三是所从事的行业有起伏,员工觉得不安心。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员工们的工作效率慢慢恢复,大家的士气也涨了起来。再加上乙这时候接了几个大单,员工们尽心尽力做好,公司的年收入一下子超过千万。

如果按照甲的想法,觉得公司不行是因为员工懈怠了,那唯一能做的,就是没日没夜地打鸡血,或者用严苛的制度强迫员工往前走。

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套根本不管用,因为打压员工的,根本不是员工心中的懈怠心理,而是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不公平的薪资。

你连敌人都找不准,还怎么指望自己能够战胜它?最终只能沦落到一地鸡毛,走向失败的边缘。

04

回到开头的故事,阿来在我的提醒下,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她发现:自己每天只顾着写,没有输入,后来慢慢写不出,自然就不想写了;

著名时评作家曹林曾说:

人人热衷于大谈道德,对一个社会不是好事,它制造着对人性不切实际的期待,孵化着虚伪和谎言,使思维的退化,使文明的进步受阻,妨碍着技术和制度逻辑的完善。

越爱谈道德,你就越难看清生活的本质,改进生活更是无从谈起,自然而然的,你的人生就会一步一步被你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