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一个人“懒”,到底在说什么?

2022-04-08   九州心理

原标题:当我们说一个人“懒”,到底在说什么?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在我小时候,身边大人们对于“懒”一词非常敏感。

那时候说谁懒,这个人仿佛就该被钉在耻辱柱上。在经常填不饱肚子的年代,懒是原罪,直逼死亡。

人们憎恨自己和他人的懒,懒作为一种败坏的道德品质,被处处提防着。

当老师说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懒,一般会被父母揍得更狠;而一个懒汉,找不到对象的风险太大,即使结了婚,邻居也会替他的老婆和孩子哀叹不幸。

时代巨变,我们早已摆脱温饱的困境;懒这件事情,开始从物质过渡向精神。

人们对自己不能更上进、拖延越发不满,由此产生严重的内耗,让人更加想“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平”。

从心理学看,懒的外表大都相似,缺乏动力的内在,各有各的不同。

自恋的折损

很久之前读到的故事:有一位青年,很擅长做家具,经他打造的家具,既美观又实用。后来青年谈恋爱了,女友指着他做的椅子尖叫赞叹:“这哪里是椅子,分明是艺术品!”

从此以后,青年再也无法做出一把艺术品椅子来,手艺逐渐荒废。

如果这个青年的自恋处在相对健康的水平,女友的夸赞会令他很满足,但同时他也能接受自己做的椅子有时只是实用,好的时候也会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然后,继续安心地做椅子。

青年可能不知道,他内心深处已经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了。

当这个身份被女友揭示了之后,他很害怕自己无法一直维持艺术家的水准。为了不使这样的自恋折损或破灭,变懒、回避是最好的办法。

见不得自己懒,就指责别人懒

某个周末,几个家长一起带小朋友出去玩,顺便聚餐。

席间,大家谈到孩子学习问题,一位妈妈开始吐槽9岁的儿子很懒,写作业磨蹭。结果儿子没客气,当着一桌叔叔阿姨的面,把他妈妈在家如何懒控诉了个遍。

大家面面相觑有些尴尬,这位妈妈恼羞成怒抄起手边的湿巾砸过去。男孩的脸蛋气成红苹果,然后被爸爸拎出去教育了。

简单粗暴给孩子贴上一个懒的标签,孩子想勤快起来都不好意思。

在潜意识中,孩子能够精准地接收到,懒是父母不想要的东西,既让他们把懒投射过来了,我怎能不好好接着?为父母分忧,是每个孩子乐意去做的事情。

往往自己懒的人,对别人的懒格外有鉴赏力。有一种心理的防御机制叫做:投射性指责。即因为自己的问题而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把自己懒说成是你懒,我就可以不用再面对我懒的这件事了。

面对自己的懒,是痛苦的。一个懒人,注定风评不太好。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会被大家谈论和排斥,容易社死。

再者,通过盯着别人的懒,就好像自己很勤快了一样,如此起到缓解死亡焦虑的作用。

接着不断指责别人懒,实现心理上对懒的控制。如果把懒惰比喻成敌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敌人,总比内鬼对付起来要方便和安全的多。

懒的外表之下,是在勤快地渴求关系

曾奇峰老师给出过经典又透彻的解释:懒惰,是别样的勤快。

懒惰之下,正在勤快地呼唤关注以及表达心理需要。

电视剧《金婚》中有一个片段:男主佟志和老婆文丽怄气,文丽搬回娘家老屋,佟志几请不回,没办法就勤快地演懒惰。不刷牙,袜子不洗,内裤不换,脏碗盘堆满水池,最后把自己作进医院。终于文丽回家来了,当佟志在里屋听到文丽唠叨他和孩子把家造成猪窝,他放心而满意地偷笑了。

从佟志的角度理解:我把自己的功能废掉,用懒到生蛆来表达对你的依赖,没有你的照顾我活不下去。

反过来看,又是这样一种情形:文丽投射的是权力控制的关系姿态,诱导佟志做出生活不能自理了的无能反应,最终真的验证了,没有我,你就活不下去的“事实”。

成年人任何功能的丧失,可能都是一种渴求关系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关系的渴求并不都是如我们认为的正向的、爱着的、求认可的。

一位30多岁的男性,几乎从不帮妻子分担家务,最近因工作上的懈怠被公司淘汰。没了工作,在家饭也不做,地也不拖,整日埋头于游戏。妻子抱怨,他的理由很正当:工作丢了,没心情干别的。

婆婆来了,一边佯装骂儿子没出息,一边塞钱给儿媳并安慰道:都是打小把孩子惯坏了,家里的事情从不让他伸手。

英国客体关系心理学家费尔贝恩指出:儿童借助父母所提供的任何接触形式与父母建立联结,这些形式成为他们与他人依恋和联系的终生模式。

由此可以看到,这位男性用懒惰在工作和当下的亲密关系中,重温对母亲的强烈依恋。

结局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在妻子的“允许”下,丈夫由啃老变成啃老婆;另一种是婚姻走向解体。

要打破这个童年早期奠定的人际范本,相当于改变命运,需要进行足够长时间的心理治疗。

懒惰,是“假自我”在保护客体的脆弱

另一位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在他后期的论文中提出一个概念:客体利用。

如果母亲无法承受孩子对她的使用,如果她退缩、垮塌或者报复,那么孩子就将抑制自己的欲望,害怕需要客体。

付出的代价是丧失充分的自我体验,必须过早地关注外界和他人。

所有“听话的孩子”,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很多时候,他们是在迎合外部世界,被动适应生活,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常常感到空虚无意义,恹恹的没精神,以“假自我”行走人间。

在这些人的潜意识中,客体禁不住攻击,一碰就毁;客体不是另一个独立的、不受他们控制的个体。

有一个女孩子,上大学之前都是那种随便学学就能进年级前十的天赋选手,在所有人都认为她能考上重点大学的情况下,她高考考砸了。

她很清楚记得,高中时班里有一群人,学习非常努力刻苦,但成绩就是上不去。但她并没有看不起他们,反而是羡慕这些同学的拼劲,那是她没有的东西。然后,莫名其妙她对自己充满了鄙夷。

从那以后,她懒得学习,上课就睡觉,成绩也没怎么掉。高考失利后,落下了再也不敢参加考试的后遗症,考研一直拖。

不用功却成绩好,这是女孩的真实状态。

但在她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人鼓励和承认她的“真自我”,几乎在所有人眼中,勤奋吃苦才是最可靠的品质,其他都是瞎折腾。为了配合大多数人,她不得不将真自我封存起来。

同时,在她心中,如果考上重点大学,所有同学会为她的成功而遭受重创。为了保护所有人的脆弱,只能选择牺牲自己。

懒和拖延的不同

懒、拖延,听上去是在说一件事情;但在生活中,我观察到它们很大的差别。

当我们说懒得做某件事,这件事就基本不会去做了。如果情绪上不痛苦,也就无所谓了。

但总是对自己的懒,耿耿于怀,可能意味着心理上正处于退行状态。

懒是面对困境无法应对的一种防御。当我们处理不了更复杂的关系,就会从独立阶段退回到依赖状态。

拖延的主要特点是,拖的过程无比痛苦,但最终哭着也要完成。拖延的每一刻,其实都在用小拳拳捶自己的胸口,虽然表面上东扯西逛。拖延做某事,是在恐惧丧失某段关系,以及与其分离。

最后,每个人都有懒的时候,退行一会儿不必恐慌,那是为了蓄存能量,再度出发。在内卷严重的环境下,要善待自己的“懒”。

人之初,性本勤。如果懒到影响了自我功能的程度,还是有必要去探索关系中哪里出了问题。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编辑 | 花花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近期课程 (点击可查看详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课程表

【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招生简章(常年招生)

【社会工作师】人社部、民政部双认证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少儿心理发展咨询指导师培训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培训

【家庭教育指导师·智慧父母培养计划】

张海音客体关系精神分析连续培训(4.15-17贵州)

郭海峰五日止语静修营长沙站 (4.29-5.4)

以性为议题自我探索体验工作坊(5.1-3)

张沛超家庭深度动力工作坊杭州站 (5.2-4)

陈灿锐荣格曼陀罗绘画疗法连续培训 (5.13-15)

罗家永全国心理拓展实操高级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国际临床催眠师认证系统培训(5.26-29)

张维扬博士觉梦工作坊第三期厦门站 (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工作坊 (6.24-26)

李晓驷心理咨询技能深化连续培训(8.5-7 贵阳

徐钧自体心理学连续培训项目( 广/深/长 8.5-7 )

邱丽娃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8.25-28)

zvika舞动 |身心之恋 系列 (大理8.26-29)

陈伯炜国际潜意识引导OH卡系统培训( 9.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