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低层次的父母讲道理发脾气,高层次的父母只做一件事
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孩子是父母负面情绪的起点,同样是父母负面情绪的终点。”一时间感慨万千。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产生负面情绪,又把这种情绪反馈给孩子,在情绪传递的过程中,两败俱伤。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孩子不听话,你的第一反应是?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不听话的小孩时,有两大杀手锏——“讲道理”+“发脾气”。
故事1:
孩子吃饭时看电视,妈妈就会在饭桌上不停地叨叨,对着孩子一顿输出,结果发现小朋友仿佛跟没听见一样。
妈妈的怒火被激起,忍不住拍了一下孩子的后脑勺,然后对着他吼一顿。“吃饭的时候不给我好好吃,看什么电视,再看我让你爸来收拾你……”
本以为这样能起到震慑作用,结果孩子还是无动于衷,甚至看得更起劲了。
故事2:
孩子在考试时数学没及格,妈妈第一反应就是他最近没好好用功,于是开始给小孩上价值。
“你这次又没及格,是不是平时不好好听课,我和你爸为了供你读书多么辛苦,你觉得你对得起爸爸妈妈吗?”
如果孩子在这时试图解释,妈妈顿时火冒三丈,直接打断,“没考好还给我狡辩,你是不是最近皮痒了……”
以上这些场景,不知道是否也在你的生活中时常出现,事实上,上面这些妈妈的解决方式,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它往往会带来两种结局:
一、习惯性给孩子讲道理的父母,往往容易陷入“死循环”的局面,你会发现,即使你说了再多道理,孩子依旧听不进去,看见他们“油盐不进”,你又忍不住生气,对着他们发脾气,结果小孩又回归原样
二、习惯用发脾气恐吓孩子的父母,或许能在表面上震慑住他们,让小孩低头认错,但事实上,他们心里可能并不服气,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
只是“求生”的本能,令他们暂时低头,可下次遇上同样的事情,他们还是会犯错。
所以你看,当孩子不听话,犯错误的时候,讲道理和发脾气是没用的。你的负面情绪,甚至还会伤到他们。
为人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你的不良情绪,往往容易给孩子造成以下伤害——
1、让孩子以后变得情绪化
心理学上,有个叫 “强迫性重复”的专业术语。它指的是,一些人会有意无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重复过去经历的痛苦。
例如,从小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容易出现暴力倾向,复刻父母的行为,虐待自己的孩子;
从小在情绪化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情绪管理能力往往也比较差。
所以,一个坏的家庭基因,往往能影响几代人,为了不让家庭悲剧循环出现,父母需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2、影响孩子的性格发育
心理研究发现,孩子7岁左右,人格基本就已经形成,所以我们平时经常会说, “三岁看大,七岁至老。”
不过在孩子1岁左右,就能感知父母的情绪变化,甚至会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明自己的感受。例如,他们如果发现父母在发脾气,会因为害怕而大声哭泣。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父母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发育出现缺陷。他们往往容易缺乏安全感,变得敏感多疑、习惯性压抑自己甚至是出现抑郁倾向。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先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再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对着他们发脾气、讲道理。
高层次的父母,懂得做好这件事
高层次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往往选择做孩子的“领路人”——以身作则,把孩子往正路上引。
央视有部高分纪录片《镜子》,里面记录了三个“问题少年”想要辍学,父母无奈把孩子送进特殊学校接受长达81天的“改造”,而家长们也需要参加6天的家长课堂。
其中一个孩子接受采访说道:实际上要待81天的是父母,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
而通过观察他们的生活也可以发现,里面的父母确实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例如,里面有个叫泽清的男孩,在“高知家庭”长大,可却并没有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他叛逆乖张,不尊重母亲,甚至对着父母动手。
而透过泽清父母的日常相处模式和教育孩子的行为中,大概就能看出这个小少年为何会“走歪”。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是“绝对掌权者”,他对妻子的要求是“要当好贤妻良母,绝对服从“,夫妻间又缺少沟通,这让妻子内心倦怠。
为了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她把关注度放在孩子身上,经常对着小孩讲道理发脾气,解决不了的时候,还使用暴力。
父亲的冷漠,母亲的强势,最终令这个孩子忍不住反抗。可神奇的是:尽管他讨厌父亲的那一套,又学会了用父亲的方式来对待母亲,用来反击母亲的暴躁和唠叨。
最终心理辅导人员指出了泽清父母存在的教育问题,后面夫妻俩可是做出改变。
妈妈在家尽量维持情绪平和,用柔和的语气跟家人说话,而爸爸也开始慢慢关注妈妈的感受,学会尊重妻子。
结果这一家人迎来了久违的和谐,儿子在父母的改变下,性情大变,自觉回到校园读书,还变成了一个上进青年。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如果你想孩子做出改变,那就得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们什么样,孩子往往也会变成什么样。
【总结】
我们总抱怨小孩吃饭时看电视,喜欢玩手机不好好学习,在责备他们之前,有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平时的习惯就不太好,导致孩子“有样学样”。
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我们要学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给孩子正面积极的影响,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