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决定未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各类科创主体都可以在科技创新领域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中,强科技排在首位;省委主要领导在兰州市调研时强调要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奋力建设创新型甘肃;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强省会的关键驱动力、首要突破口,进一步把兰州打造成为各类主体创新创业的热土。
兰州作为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人才队伍和科技发展基础雄厚,在科研能力和科技资源禀赋上具有突出优势,不仅是一座科创资源富集的城市,还是全国十五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更成功跻身全球创新百强科技集群城市。在新时代,如何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兰州市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兰州市情的科技创新之路。
以科技创新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需要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力量。近年来,兰州市研究制定了“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完善了“兰白两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与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中医药、先进能源、超算等研发平台,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行动。同时,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在技术攻关、转化应用上深耕发力,加快构建要素齐全、载体有力、企业主导、转化畅通的创新体系。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市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以开放创新聚资源、以协同创新增能力、以创新创业添活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为加快推进强省会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不仅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全力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更需要我们“到中流击水”,用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在企业、高校、科技机构、科研院所之间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服务协调和创新链的衔接工作,努力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让群众享受更多发展带来的红利。另一方,科技企业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高校、科技机构、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发展之果。此外,还要以加快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为牵引,鼓励一批在兰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研究型大学、领军型企业承担国家战略科研任务和重点研发项目,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一批原创性强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和战略产品,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全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源头保障。
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因此,广大科技企业要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在产业能力、研发力度和技术攻关上加把“火”,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不断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推广新工艺,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强省会行动注入强劲动力,为重振“兰州辉煌”“兰州雄风”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兰州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下一步,兰州市按照“六个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和“兰州九问”的实践要求,将积极抢抓多重战略叠加机遇,以科技赋能为依托,支撑引领强省会行动,全面奏响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最强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魏奇峰
王璇 石雨涵/视频
本期编辑丨孙 悦
本期审核丨王 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值班总编丨张 鹏
兰州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小兰帮办 一门统管”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兰州市新闻媒体庆祝第24个记者节
1至9月,兰州新区引进产业项目20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