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山九十九寨之唐寨与余姓发展之古今

2023-12-20     挖贝网资讯

原标题:中华山九十九寨之唐寨与余姓发展之古今

广水市(原应山县)由于地处中国南北要冲,境北为大别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交汇处,武胜关、平靖关、黄土关三关鼎峙,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地。溯汉水之滨,邻淮水之源,这里是中华山脉的中枢,这里有一座古老的山寨——唐寨。淮水之南,汉江之东,前斟云梦,后仰淮源,左拱平靖,右揖大洪,这里有古荆楚之要镇、扼三关以为雄的(古城畈)余店镇。

广水姓氏文化研究会之最具规模的余氏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在会长余松青、常务副会长余金水、执行会长余新国带领下,一直致力于广水余氏文化探索及相关姓氏的考察,今日我们终于有了带着梦想,穿越时空去旅行之举了。

2023 年 11 月 21 日上午,秋高气爽,我们余氏一行五人来到西余店,由交通局公路段余和青驾车,邀约余店镇文化名人余天祯、余氏族谱主编余雅勇、余店镇企业老板余立功和唐寨“地主”余丹珍组成上唐寨的人选。余立功老板把茶水备足,余和清开车,上午9 点 30 出发,沿着余店北街直达唐寨半山腰的(曾经的炼铁厂)停车场。余和清将车停在停车场上,我们四人带着茶水由西南的旧矿点向东攀爬。余立功和余丹珍带路走在前面,快到山顶,被一个近500 斤的方形青石拦在寨墙口。余立功介绍说:“它就是唐寨的西门,我小时候上来过三次。那时这儿也没有砖的痕迹,只有大小不等的石头墙。”接着往山顶出发。余丹珍向山北坡方向一指,“那儿就是北寨门,在中间有一堆瓦砾。余主编,你快来看”。经我们取样看,有灰色的黛瓦片,有褚红色的陶片,还有带纹的陶片。看着不同颜色、不同厚度的瓦片,我们断言此寨有宋瓦遗留的迹象。余立功向我们介绍,外暗墙中有一条暗道,是通向上下的逃生通道。到达山顶,余丹珍向东南方向一公里处一指,“那里就是竹瓦湾,应山余姓始祖之地。”又向南一指,离这一公里处是蔡家湾(余店下江南余世才律师一门的原住地)。从竹瓦湾到唐寨要经过蔡家湾北上,地势较为平坦。

到了十点左右,我们一行决定下山寻找竹瓦湾(南宋时期到应山抗蒙的武举人余成忠住地)到唐寨的古栈道。下山路上我们想起广水市”石协”会长余森林在半年前考察余店唐寨竹瓦湾的一幕。余森林介绍说,竹瓦湾的历史悠久,多处发现宋朝的砖,还发现明朝以前的拦马石。最为稀奇的是,在湾西发现多个“木化石”,说明在这个唐寨山下曾经爆发过“小火山”。竹瓦湾居住历史在元朝之前,距今近千年。这与江西修水长茅的老谱记载的良公第十三代余成忠迁应山竹瓦湾一致。江西修水良公字宁仲,唐朝进士,晋升工部尚书,著名文人书法家黄庭坚曾为余宁仲写过墓志铭。著名的南宋抗蒙将军余玠是余宁仲的第十一代嫡传。余成忠从江西修水迁应山唐寨竹瓦湾是响应南宋朝庭之命,建立了配合重庆钓鱼城防守蒙古铁骑从四川攻襄阳再攻临安的防御体系——在桐柏山的大小山寨中形成一道由中原南下山城的防御体系。这在南宋抗金的战史上就有先例。如连万夫带领三千义军依托山寨防御体系抗击金人入侵,守寨于广水九大寨之一的黄陵寨,最终英勇就义于黄陵寨。黄陵寺就是为纪念连万夫而建立的。同治《应山县志》把张杨店定为应山东乡,黄陵寺在张杨店东一公里处。据《应山东乡余族黄陵支系》所载,黄陵寺僧人不在的时候,黄陵寺是余氏秀才日夜读书的好地方。据江西修水民国七年老谱记载,由余的第 66 世余成忠字文立,妻吉氏,生五子,长子余思㳟携妻吴氏驻守武昌马山里,次子余思本娶妻邓氏(竹瓦湾北边湾叫邓畈,邓畈是比余店更早的集市)先驻守唐寨,后人余朝元到孝感金余湾一带守寨。三子余思明娶妻冷氏,先驻守应山黄陵寨后携子余友德到重庆大足县守城,余友德之子余朝贵于 1340 年冬奉祖母冷氏之命回应山唐寨西边的小山坳余家岗栽了两棵柏树以纪念余思明抗蒙战斗的经历。据小山坳余家岗余良波主任介绍,余家岗现保存有宋朝“方砖”和被随州淅河余家畈视为祖屋吉祥物的”柏树”。余朝贵落籍江西九江的三十年后,才有其子余仁寿”麻城过籍“到随州淅河余家畈定居。余朝贵 1340年冬到李店黄陵寨半山腰种下两棵柏树是对连万夫战斗精神的敬仰和对其爷爷余思明战斗过的地方的纪念,后有连姓和余姓共同守护此山寨,共祭于黄陵寺。余成忠四子余思友娶妻朱氏(朱氏出生在淮渎寨南边的朱家八湾)迁应山东形成上下余家岗,驻守淮渎寨(怀胎庙)。余成忠五子余思礼驻守应山唐寨。

下面我们实地考察唐寨山下的千年古居——余家老屋。十点半左右,我们一行下山来到二三里地远的蔡家湾。蔡家湾已没有当年的驿站,只看到一个残存的古墓,这是 1851 年下江南的祖先之墓。是现今居住在安徽宁国余世才一门的祖墓。这支人就是留在唐寨山下余家老屋的余思礼的传人。仿佛看到从竹瓦湾上唐寨的古人的背影,我们接着向南行,车行两三里路就到达余家老屋。

踏进余家老屋湾就被湾北的古墙所吸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唐寨村主任余勇的老屋基地,就在路边的南北朝向老基上堆砌了很多明朝和宋朝的古砖,古人告诉我们,这是从竹瓦湾迁向唐寨山南的余姓的第一站——余家老屋。这儿在元朝就住着余姓大户,为余店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余家老屋的南边就是现在的余店街。

余店镇,位于市境西北部,又称“西余店”,以与市境东部的余店(东余店)相区别。距应山城区公路里程 31 公里。老街呈东西走向,街西头有一横街成“丁”字形,总长 320 米,宽 5 米。1958年后,与横街并行建了一条南北走向新街。改革开放后,经过发展,镇区面积达 4 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 2.5 万人。

余店镇是有名的“三白”(白茄子、白黄瓜、大白菜)蔬菜之乡,该地种植的白茄子柔嫩味美,白黄瓜香脆可口,大白菜卷叶成砣,鲜嫩无比,深受人们喜爱。余店“三白”有三种传说。

其一,相传盘古开天地后,神农炎帝故里在随州。神农尝百草也常到中华山腹地。其中,“治麻为布”“以穰裹腹”,在平靖关南就出现最早的集市“麻穰市”,“三白”作为“穰食”走进了集市。距平靖关不远处的“古城畈”就有神农炎帝给人们带来的各种作物。中华山泉浸润的土壤孕育出夏冬两季优质的白菜、白茄子、白黄瓜,供人们食用。据传在 2020 年,在韩国,在网上,有余店大白菜可治“新冠肺炎”的药方,一斤大白菜的价格被炒到余店本地价格的二十倍以上。

其二,大白菜是淮北的种子,茄子和黄瓜是南方的种子,有古城畈就有余店“三白”。在后唐时期古城畈南有铁城寨北有唐寨,是拱卫古城畈南北的大山寨。这时的古城畈南北就有驻军,在平靖关进行拉锯战。南北的驻军带来了优质的种子,古城畈的优质土壤孕育了各种蔬菜,其中有白菜、白茄子、白黄瓜。也就是说“三白”与古城畈同在。在宋朝初应山城与古城畈县城之争时“三白”就有更多传说。

其三,余店“三白”蔬菜,据说来自蓬莱仙境。相传,清朝末期的一年,楚地南涝北旱,官府催粮逼款,百姓纷纷逃难。一个赤日炎炎的上午,一对余姓夫妻在余家店街头自家草棚前卖小菜。快到中午时分,摊前来了几个衣裳褴褛、年老体衰的乞讨者。问之,则说是沔阳(今仙桃)人,逃水荒的。眼见可怜,夫妻俩急忙收了菜摊,把他们请到草棚里吃中饭。余家也糟糕,几个月没下雨,庄稼颗粒无收,菜也几乎干死绝了种,缸里只剩下没舍得吃的一点陈年细米。

于是熬了几碗粥给沔阳人,自己躲在厨房里吃水煮老菜叶子。饭罢,沔阳人起身说:“掌柜,真难为情,我们吃白米,你们却吃老菜叶子。无以为谢,送你三个白布包吧!”夫妻俩不由得纳闷起来:我们一直在厨房没出来,他们也一直没进去,怎么知道我们吃的是老菜叶子呢?二人推辞说:“不必客气,天下穷人是一家,这白布包即便包的是金是银,我们也不会要!”沔阳人说:“不要说了,这包你们无论如何得收下!”夫妻俩还要推辞,沔阳人早已步出草棚门外,不见踪影了。夫妻俩一阵惊罕之后,打开白布包一看,非金非银,而是三包菜种,内书“蓬莱菜种”四字。第二年风调雨顺,余家播下蓬莱菜种,不久长出又高又大水灵灵的白菜,结出又鲜又嫩白生生的黄瓜、茄子,味道极美,销路极好。乡亲们都前来讨要菜种,余家尽量满足,就这样,“三白”蔬菜在余家店传开了。

如今,余店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余店“三白”土特产成为金字招牌,2004 年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绿色食品’称号。并注册余店牌商标。“三白”广销河南湖北各地,深受消费者青睐。由余怡斌大师制作的《千佛手白菜》、《白菜豆腐饺》、《素鳖黄扒津白》、《白菜包》、《农家煎茄饼》等菜谱上了《中华厨圣食典》。

广水市有两个余店。西余店是明朝后期余姓大户收购罗氏庄园供余姓群住形成的集市。在元朝忽必烈攻破钓鱼城承诺不杀俘虏时,唐寨山下余姓和其他姓居民保存下来一部分。据《映山红》杂志主编黄海卿考证,嘉靖《应山县志》记载,到洪武二十四年应山县境不足千户,人口仅 6000 余人(包括洪武二年的各姓迁移人口在内,移民和移民的后代至少有 3000 人)。据江西修水民国七年的续谱记载,余成忠娶妻吉氏,迁湖北应山竹瓦湾,其曾孙余朝贵 1340年冬从四川大足回应山竹瓦湾等地省亲,并在余店小山坳余家岗和张杨黄陵寨种下四棵柏树,后世余姓看管至今。余氏的各地老谱都交待余成忠是应山余姓第一人(南宋时期)。余成忠长子一支驻守武昌马山里后经大沉塘、杨树塘等地“麻城过籍”到应山东余家坡和孝感金余湾。余成忠第三子驻守黄陵寨迁四川大足县回江西九江再“麻城过籍”到随州淅河余家畈。余成忠的子女留应山长住并在元朝期间同龙姓、黄姓、朱姓、李姓、邓姓、殷姓、吉姓、连姓有联姻关系。说明这些姓氏在宋朝至元朝一直住在应山。后来被农民起义军明玉珍带走到四川建国走了大部分家族。余姓因形成群体没有跟明玉珍走向四川的迹象。也就是说在应山,元朝时留下来的住民以余姓为主流。其它姓氏绝大多数是“麻城过籍”迁来的江西移民,主要是江西南昌筷子岭、筷子巷和鄱阳湖的瓦屑坝到湖北麻城领官方“路条”而到应山插草为记的群居人口,即“麻城过籍”移民。随州地区也大多是麻城过籍来的移民。在此之前应山本地居民大部分被大夏国明玉珍皇帝带走到四川,即民间传说及史料记载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据网民古今同月考证,中华山九十九寨有唐宋时期的古寨,也有明清时期的老寨。其中唐寨是后唐时期的战场,余姓抗蒙后,后人将其定名为唐寨。余店镇是余姓生存生活的明代产物,是对随州地区“麻城过籍”的最好诠释。在明代,余成忠的后代余宗伍支出了两位兄弟进士余珍、余璋,该湾被尊称“进士湾”。在大悟万岭寨余育恒官至道台,今日有余登良享受军级待遇。在应山东部仰山寨下的余家城出了一个“举人三爹”。应山黄陵寨下一个湾出了余普、余述、余达、余峻四位举人。尤其是余峻中举后,到余氏先辈余子明曾经驻守过的陕西榆林戍边,两代余姓前赴后继共守一处边疆,传为佳话。

东余店是“举人三爹”余宅三到杨寨东边收购郑氏农庄而在清初成立的集市。“举人三爹”的第三子余大中迁黄陵寨山下余旗杆湾,余旗杆湾出了四位举人,该湾因多人多次中举后立旗杆而得名。

如今还有余雅福在中国农科院任教授。余海东、余亚成等少将级军官驰骋疆场。余雅龙在武汉环亚振建筑集团任董事长。集团长年派发管理团队工资三千万元,高峰时发建筑工人的工资达五个亿。在东部余姓中还有余相明生产经营棕床,销售额达亿元。

图为:余少华在月光海的新民宿

“将门出虎子”。据广水市余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余金水副秘书长余辉调查,在抗日战争时期,长岭镇余光华(余少华之爷爷)参加了新四军李先念部队在京山、随枣、安应县一带抗击日寇,参加过应山吉阳山和唐寨抗日战斗,被李先念部授为“神枪手”。抗战胜利后,在周志坚、余孝礼的手下任机枪排排长,在信阳、大悟、花园一线作战。在 1949 年的孝昌磨山战斗中负伤,带伤把炮弹震伤的余孝礼副旅长送到后方医院救活。余光华出院后到解放区干校学习,后到武汉长江埠任铁路段长。因脑部经常头痛而回家务农,英雄深藏功名于农村。余少华在深圳以“教产融”创新商业模式独占鳌头,拥有亿元资产。并计划在湖北广水长岭投资亿元建新能源厂房和民宿馆,为广水市月光海旅游景区建设倾注活力。在湖北,在随州,在广水,有几十位处级干部活跃在政界,几十名博士教授在科研一线奋斗。总之,从唐寨山下竹瓦湾走出的余姓,人才辈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拼搏,奋发有为。他们有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有着埋头苦干、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他们有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作出了应有贡献。

组稿:余雅勇(网名:春风十里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aec29931935ccb60e9189780cc53f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