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TV筹备几年后,今年终于出手了!
在美国时间9月10日,一年一度的苹果发布会如期举行,发布会上宣布了Apple TV+将于11月1日上线,并在100多个国家推出。
同时公布了即将于11月1日在自家流媒体Apple TV+上线的8部自制内容。这8部自制内容包括5部剧集,1部纪录片和2部动画。
这八部自制内容分别是:两部动画《布偶小帮手 》和《史努比太空历险记》分别是芝麻街和史努比的IP衍生,
《大象女王》是一部动物题材纪录片,《幽灵写手》是一部儿童剧,《迪金森》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先驱之一艾米莉·狄金森的传记剧。
《晨间新闻》(the Morning Show)是一部电视新闻职场剧,由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和詹妮弗·安妮斯顿和一众名演员出演。《看见》是一部“盲人科幻剧”,由“海王”杰森·莫玛主演。
如今,这八部自创剧都将陆续 上线。
Apple TV +的推出,标志着苹果开始加入以影视内容为驱动的流媒体混战。据了解,Apple TV +会员服务为4.99美元/月,是北美全网最低价。
推出Apple TV+的这个时间点也挺有趣的,比Disney+早了11天。
迪士尼将于11月12日推出Disney+,近几个月来该公司股价上涨了近20%。默多克家族又可以大赚一笔了。(谁让我爱看《继承》背后的故事呢)
迪士尼通过收购皮克斯动画制作室、漫威娱乐有限公司和卢卡斯影业,迪士尼已经成为一个集电影、主题公园和消费品为一体的娱乐产业集团。而收购 21 世纪福克斯旗下的大部分产业后,它将变身为不折不扣的娱乐产业巨头,足以与硅谷的大公司们一战高下。届时,默多克家族将会是迪士尼公司最大的非机构股东并从中受益。
迪士尼目前已经控制着快速增长的流媒体服务Hulu,此外还拥有漫威超级英雄大片、《星球大战》、《玩具总动员》、国家地理频道等丰富资源。
Disney+在原创内容上的预算超过10亿美元,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20亿美元左右。它的定价高于Apple TV+,每月7美元,或每年70美元,其中包括ESPN+和Hulu在内的捆绑服务将每月收费13美元。
而传统电视巨头HBO也将在明天春天推出HBO max,这家成立于1972年的老牌电视公司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感动和震撼的瞬间,如今也要顺应时代,加入流媒体的阵营。
而HBO MAX 拥有华纳兄弟、HBO的众多资源库,别的不说,就《权力的游戏》、《老友记》这两部经典剧,在全球拥有的粉丝数量和重复观看率就相当之高。且不说《权力的游戏》会开发一系列的衍生剧和衍生品,比如手游啥的,《老友记》完结十五年之后,包括安妮斯顿在内的每位主演,每年仍然可以依靠重播,分到2000万美元的收入。
而且这个收入还在不断的上涨。
为什么呢?因为2015年起,网飞就买下了《老友记》的重播权,每年支付大约10亿美元,而每位主演可以拿到2%的收入分成,大约也就是在2000万。
而到明年春天,HBO max将上线,它的付费订价为每月16-17美元,高于亚马逊、苹果、迪士尼、网飞,毕竟HBO和华纳兄弟的资源库太丰富了。
六刷《老友记》的都不在少数。
网飞的首席内容官萨兰多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目标是快速成为HBO,而不让HBO赶上我们。
如火如荼的网飞经济学
如今的流媒体平台中,处在第一位的当然是网飞,如果说网飞开启了流媒体的时代,那么亚马逊最早跟随加入的互联网巨头,苹果算是第二个。
硬生生改变行业格局的,从来都不是同行,而是某个你不曾注意到的互联网公司。
从2012年,网飞投资拍摄美剧《纸牌屋》开始,一个流媒体的经济时代已经开启了。
只是当时的我们还浑然不觉。
就拿网飞的起家剧《纸牌屋》为例,这部剧的诞生是从3000万付费用户的数据中总结的收视习惯,并根据对用户喜好的精准分析进行创作。《纸牌屋》的数据库包含了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最终,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由数千万观众的客观喜好统计决定。从受众洞察、受众定位、受众接触到受众转化,每一步都由精准细致高效经济的数据引导,从而实现由用户需求决定内容生产。--摘自《AR革命》安福双著
能过大数据来统计用户的需求,以用户的需求为基准,来选择拍摄什么样的题材,通时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搜索分析用户的行为偏好,变搜索为推荐。通过算法,将合适的内容和剧集推送给可能会喜欢的人群,通过算法分析关键数据,让即使看起来用户基数不大的小众题材也能找到合适的用户,从而保证收益。
从2012年,网飞投资2亿美元拍摄收视爆款《纸牌屋》,将之前都认为的小众政治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部剧就让网飞硬生生的从强手如林的电视剧产业中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
《纸牌屋》第一季就拿下了艾美奖和金球奖,连奥巴马都赞不绝口。
在此后几年中,网飞源源不断的拍出优秀的剧集、纪录片、甚至电影。
有沉重的纪录片《守护者》;
有各种奇绝脑洞和令人惊艳质感的迷你剧集《爱、死亡、机器人》
有拿到奥斯卡15项提名,三项大奖: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的电影《罗马》。
在2018年的艾美奖上,网飞第一次获得的提名多达112项,首次超过了HBO,成为提名最多的平台。
而在2019年初,当《罗马》获得捧回三座小金人之后,网飞也正式加入了美国电影协会,成为继迪士尼、华纳、环球影业、20世纪福斯、派拉蒙、索尼之后,第七位成员,也是唯一一位流媒体平台。
标志者网飞正式开始进入电影行业。
电影产业即将被改写。
在网飞的内容库里,它可以不计成本的去拍摄冷门题材,只为了满足那不到1%的人的需求,它会根据大数据将剧集划分为成千上万种类型,从而统计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的偏好和需求,它每一部剧集的出发点,都完全是以满足用户为核心,而不仅仅只是导演自己想去讲一个他感兴趣的故事。
这样的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推导出受众群体,定向开发的剧本,已经成为网飞独有的模式,网飞也在不断的试验和推陈出新,比如今年不少每集只有十分钟的迷你剧,相信也是根据大数据,以现在快节奏生活人群而量身打造的。
这是一家非常可怕的公司,但也是一家让观众非常喜欢的公司。
每次一次性放出全季,比起其他平台的每周更新一集,更简单粗暴,好喜欢。
网飞只提供优质、多样性的原创内容。
这一宗旨使得网飞公司在2018年5月25日,市值超过迪士尼,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的市值达到了1514.3亿美元。作为曾经一家媒体技术公司,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媒体公司。
网飞进入一个新的国家时,都会改变其原有运作模式。
在网飞进军日本动画业后,声优中田让治在推特上对现行的模式提出了疑问:“网飞会像拍摄电视剧那样,提供动画的制作费吧。而我们的电视台反而在向动画收取放映费用?”
网飞则带来了另一种模式:由动画制作公司全资进行动画制作,在完工交付成品后,网飞对其进行验收并支付授权费用作为报酬。
而网飞也不会放过任何一部好剧。
比如国内的《白夜追凶》,因为的确质量过硬,而被网飞买下海外版权。
而另一家互联网巨头进军流媒体的亚马逊则是另一种模式,很多人和我一样,直到《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热播之时,才惊讶的注意到,出品方竟然是那个什么都卖的亚马逊?
后来才发现,人家不止一部《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奥斯卡获奖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和《推销员》都出自亚马逊。
而目前亚马逊的流媒体付费用户达到了8500万,一年可以制作16部电影,流媒体中心签约了一大批优秀的制作人、编剧和导演。
其中包括《伦敦生活》的主演、编剧和导演菲比.沃勒.布里奇。
但亚马逊的初衷和网飞并不一样,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留住亚马逊的会员,如果能够提供更优质的剧集,使得消费者可以增加对网站的忠诚度,让亚马逊的会员可以毫不犹豫的续订的话,这是它的目的所在。零售业是它的主业,流媒体只是为主业服务的副业。毕竟,一个付费会员一年至少能在亚马逊消费1400美元,而优质的视频内容能让这一亿用户轻松续订的话,拍剧的钱轻松就回本了。
但随着大数据的介入,亚马逊也希望剧集不单单只覆盖他们原本的目标群体----中产阶层,这些剧集如果还能帮助他们继续扩大新用户就更好了。
于是亚马逊也开始了不同的尝试,和更年轻的编剧、导演合作。
无论如何,流媒体这块蛋糕足够大,使得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媒体大佬都前后不计成本的加入进来。
而原本影视剧行业的格局也被完全改变。
好的剧本更受重视了,编剧的位置就更重要了。
因为多元化的审美和丰富的类型,年轻人的机会则更多了。
比如这位抱了满怀奖杯的85年的姑娘。
2016年,一部只有6集,每集不到半小时的英剧火了,很多人最开始是开怀大笑,然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这部剧不是自传,却将年轻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痛苦、疼痛表现得丝丝入扣。
这部剧就是《伦敦生活》第一季。
而这部剧的编剧和主演都是菲比 .沃勒.布里奇。
她还是《杀死伊芙》的编剧之一。
《伦敦生活》是由BBC和亚马逊联合开发的,在亚马逊流媒体平台上线后,口碑爆棚。两季的烂番茄新鲜度都达到100%,MTC评分第1季92分、第2季96分,在获得艾美奖之后,菲比也和亚马逊流媒体签下了一份大合约,合约期为三年,外界估计每年合约收入至少2000万美元,她的创作内容将在亚马逊平台首播。
再比如最近亚马逊新推出的剧集《现代爱情》又译作《摩登情爱》中,埃米 罗森就执导了第六集。看名字或许不熟悉,但只要说《无耻之徒》中的大姐,啊,都知道了。
行业井喷,内容至上,原创剧本紧缺 ,编剧们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在大数据和流媒体的时代,希望网飞、亚马逊的经济学模式也可以迅速影响到国内的相关行业。
多年观看韩剧发现,韩国的编剧牢牢占据主导权,导演次之,编剧有权去拍板认为更适合剧中角色的演员,这样的制作模式,保证了一部剧的水准不会与剧本之间相差太远。只要剧本够好,电视剧水准就不会太差。
而韩国编剧的收入也极有竞争力。
而在国内,目前国产剧的低智化、同质化严重,原著抄袭事件也时有发生。
我多想能有更多优质、良心的国产剧出现啊。
尤其我国的人口众多,需求的差异化也更大,更需要精细化的分层和多种多样的类型剧。
但是,现实如此单薄。
很多人不是只爱看欧美剧,而是国产剧实在是质量让人难以满意。
在今年影视行业下行,一堆大咖面临项目减少,纷纷争上综艺的情况来看,我倒觉得,变革终究要来,国内不缺少购买力,在优质原创剧本稀缺的情况下,可能优质编剧们的春天是真的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