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萌葳
“文物”是一个近现代社会下的概念。民国时期,现代文物概念传入中国前,多以“古物”称之,如民国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抗战胜利以后,“文物”取代“古物”成为主流的称谓。提起文物,无论是青铜器、瓷器,抑或是石器、陶器,都早已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存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皇帝贵族也会对特定的器物产生兴趣,但我们恐怕都不能认同,文人雅士收集的拓本古籍或是上古青铜器、普通农民口中的“雷斧”就已经是“文物”了。
1960 年10 月1 日,天安门广场庆祝“十一”国庆节的游行队伍,远处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
1949年4月20日,北平市军管会很快就侦破了北平雍和宫的“五佛冠”被盗案,将惯犯雍和宫大管理伽那木桑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50年《文物参考资料》上报道过南京江宁牛首山盗墓猖獗的情况和唐山专区遵化县清东陵、惠陵地宫、慈安陵等皇陵和贵族陵墓被盗的盗掘活动,公安机关很快侦破并判以重刑。对不遵守法令的商人,如盗卖龙门石佛的奸商岳彬,也进行了制裁。地方政府有保护文物不力的,问责与处罚在所难免,如1956年龙泉县委私自破坏三座古塔,相关责任人被严肃处理。针对同年发生的陕西省在西安西周丰镐遗址中心区修建砖瓦厂和煤炭工业部在河北邯郸战国赵王城遗址建厂破坏文物事件,习仲勋签发《国务院关于贯彻在工农业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1957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浙江省龙泉县和湖北省均县破坏文物事件的通报》,对事件进行问责,当地县政府负责人被免职。
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使资金紧缺,各个方面都需要用钱,中央政府仍然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保护与修缮活动。1952年,毛泽东到开封游览佑国寺铁塔,要求修复被日本侵略者破坏的部位,指示省领导对铁塔进行维修,“打不倒,共产党就应该把它修起来”。1949年占领南京后即维修了中山陵,对墓穴、台阶、铜鼎、祭堂及藏经楼的碑廊进行大修,设立中山陵管理处。1950年对国立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库房和宫殿的屋顶开始进行保养工程并对保和殿崇楼、武英殿、寿康宫、乾隆花园符望阁、西华门内画馆等处进行修缮,开始对从清代堆积至当时的外东路箭亭前的垃圾山进行清理。
1959 年,北京故宫进行大规模修缮,远处大殿为太和殿
1951年9月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维修保护方案,拨款抢救了濒临倒塌的唐宋木构窟檐,对即将脱落的壁画进行抢救性边缘加固,1956年又拨款加固莫高窟248-259窟。这种活动实在是太多,如绍兴兰亭、禹陵及杭州孔庙南宋石经的维修保护,不能一一列举。除了禁止珍贵文物出国、保护修缮古迹,新中国还通过灵活的手段收购流失在市场上、即将流失到国外的珍贵文物,1951年3月,周总理同意拨专款用于在香港抢救文物,并在香港成立收购小组,并指示秘密进行工作。经过几年的工作,收购了一批国宝级文物和图书,如董源的《潇湘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马远的《踏歌图》等。
无论是出土还是向群众征集的文物,都需要在博物馆中存放。新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1958年,毛泽东在参观安徽省博物馆后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新中国成立之后,先是接管了旧中国留下来的博物馆并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教育机构”为目标进行改造。首先以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历史博物馆为重点,改造陈列内容,整顿藏品管理等。1956年,明确规定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出博物馆的三个性质“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基本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时接收了21座博物馆,到1965年已经建成各类博物馆214座,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博物馆是其中代表。许多展览也卓有成效,如1954年文化部在故宫午门城楼主办的“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毛泽东曾两次来看,观众达17万余人,其他的还有1956年的“五省出土重要文物展览”,1958年的“黄河水库考古展览”等。
在文物保护技术上,新中国也有非常多的成就,1955年胡继高介绍了保护苏州双塔中宋人墨迹和太平天国忠王府彩绘的经验,茹士安介绍了处理古墓壁画的经验,李庆和介绍了修补陶器的经验,王志敏介绍的处理出土漆器的方法等等,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