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农村彩礼愈演愈烈?一文告诉你“天价彩礼”的背后原因

2019-08-19   我会种

广大的农民朋友们对于“彩礼”这个话题都深有体会,“娶妻彩礼”是古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习俗,从古至今更多的人倾向于彩礼是男方家对女方家劳动力丧失的种经济补偿。女方家长把女儿的权力让渡给男方家庭,男方家则以物质或货币的形式向女方家偿付养育之恩并通过财物的补偿以显示获得权力让渡的合理性。

在古代时彩礼最初的功能并非是女方家庭为了索取高额财物,而是一种对“礼仪”的尊重,男婚女嫁通过礼来结订婚姻,规范婚姻秩序。

在小农经济下的农村社会,组成家庭最重要的目的是延续香火、传宗接代,许多农民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人生任务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家庭延续的使命感,同时,这种使命感凝结为一种被当地人共享的规范。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也是高额彩礼背后的重要动因。

同时古代的劳动力不发达,最重要的劳动力即是人口,在潜意识里,人们会把嫁女儿看做是转让劳动力给对方家庭,甚至是让渡妇女权利,因此会把彩礼看做是一种劳动力减少的补偿。反过来看待男方家庭娶妻后就意味着家里的劳动人口增多,生产力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代的彩礼带有偿付功能和资助功能。

而如今社会发展,农村许多的劳动力都向城市流动,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在当下中国农村婚姻中,彩礼的内涵、性质、功能都发生了异化,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彩礼节性的范畴,女性的经济能力渐渐与男性持平,这也是女方要价彩礼的动力因素。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男女比例失衡也是男性在婚姻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彩礼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

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观念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社会经济的市场化显著地提升了女性的地位,因此女性地位提高也是高额彩礼形成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方面女方的家庭观念也是高额彩礼形成的重要原因,不过这取决于女方自身要价动力和女方父母的要价动力。

随着高额彩礼婚姻的出现。礼原始的偿付功能和资助功能也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工具性和剥削性。彩礼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变,它不再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财富资助、财富转移,而变成了农村子代剥削父代、兄弟剥削姐妹、城镇剥削农村的一种新迹象。

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许多农民家庭都默认一个现状,那就是:

彩礼不涉及儿女,都是由父母承担,债也是由父母背。可是儿子结一次婚就极有可能要花完父母所有的积蓄,彩礼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年迈的的父母渐渐地劳动能力下降,基本上要靠借债来满足彩礼,儿子是否帮助还钱只是良心上的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是否合理呢?

彩礼从法律上来讲并不是必须需要收取的财物,它只是一种风俗习惯而已,不应该被被当做女子结婚必须满足的条件,高额彩礼的发展有腐朽文化的因素,也有现代社会发展的潜在推动,而最重要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彩礼观,这样彩礼问题才可彻底的得到解决。从这方面来说丈母娘对于彩礼的要求也要适可而止,若一味的盲目攀比,索要天价彩礼,只怕会伤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