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时代,骁龙想让你的设备更“懂你”

2023-11-16     电脑报

原标题:万物互联时代,骁龙想让你的设备更“懂你”

将信息时代的技术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由繁到简”的规律。

早期计算机需要通过命令行界面来输入指令,只有一些具备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才能操作计算机。图形用户界面(GUI)技术出现后,普通人可以通过点击图标和可视化的按钮就能完成操作,计算机的使用门槛被大大降低。智能手机时代也是如此。新一代屏幕触控技术和系统交互出现之后,即便是几岁的小朋友也可以通过直观,且符合直觉的点触,熟练地操作设备。设备形态在改变,性能不断增强,但交互和使用的方式却变得更简单。

按照这个发展规律,无论下一代计算设备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更加“懂你”,更加“简单”。随着新一代骁龙平台问世,我们从它身上具备的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案,似乎已经可以窥见到未来行业的一些新的改变。

先进的连接是基础设施

从智能时代向万物互联时代迈进,是当前行业的一个基本共识。

在智能时代,我们身边的传统设备逐渐走向智能化、数字化。手机、电脑、平板、家电都实现了智能化和网络化。尽管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拥有数台,甚至是数十台的各种计算设备,但这些设备之间由于采用了各自不同的软硬件方案,在使用和交互上往往存在着天然的鸿沟。

以大家常见的办公场景为例,手机、平板是安卓,电脑是Windows。在手机上收到的资料,如果想要在电脑上进行编辑和查看,往往还需要将相关资料导入到电脑,在电脑上重新打开。有的时候同样的文件不同的设备之间还存在着格式、兼容性的问题。在不同的设备上进行资料传输的时候,还存在接口兼容、协议匹配等等问题。仅仅一个传输的过程,本身就极为繁琐且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和效率的提升。

事实上,办公场景还算是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环境。在诸如智能家居、IOT等领域,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协议,很多时候干脆就无法实现设备连接和信息共享。尽管你可能购买的是智能设备,但这些设备就如同一个个“孤岛”,没有一套统一的生态将它们有效地连接起来。

这些“孤岛”的存在和各种用户诟病多年的交互难题,就是当前万物互联概念兴起的内在推动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骁龙这些年一直都在重点强调平台的“连接”属性的原因。无论是当前的智能时代,还是未来的万物互联时代,无线连接技术可以看作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基于Snapdragon Connect的先进连接特性一直都是骁龙平台的杀手锏。无论是从基带到天线的完整系统级解决方案,还是对于蓝牙、WiFi、5G连接技术的支持方面,骁龙一直都是行业领先的存在。在过去几年,Snapdragon Connect涵盖各种品类的骁龙终端产品,包括手机、PC、手持游戏设备、XR、智能手表以及汽车等等。

在全新的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上,高通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先进的连接性能。其配备的骁龙X75是全球首个支持传感器辅助的毫米波波束管理的基带产品,也是全球首个面向毫米波频段的十载波聚合,支持QAM-256,具备全球首个Sub-6GHz频段下行五载波聚合、FDD+FDD上行载波聚合、FDD上行MIMO,支持QAM-1024。在骁龙X75的助力下,骁龙设备能够实现更高的传输效率、更出色的网络覆盖和链路稳健性。

在今年高通全新带来的骁龙 X Elite计算平台上,我们也看到了诸多在连接特性方面的跃升。骁龙 X Elite 可外挂支持骁龙 X65 5G调制解调器,同时支持WiFi 7、无损音频技术以及 Microsoft Pluton等效先进连接技术。

可以说,在连接性能和体验方面,骁龙平台算是整个行业的标杆。

更便捷的跨平台能力,更强大的AI

在做好连接技术的基础上,骁龙还在着力解决设备的跨平台体验问题。

在今年的骁龙技术峰会上,高通带来了全新的Snapdragon Seamless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设备跨平台的连接、共享和协同。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在电脑上处理手机上的文档,你只需要在电脑屏幕上将鼠标指针跨屏幕移动到手机,将文档直接“拖拽”到PC,就能够在当前的进程下开始工作。这个过程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外设、存储设备,直接用一个简单、直观地拖拽动作就能够完成文件在不同设备之间的传输。

再比如,当你使用耳机在手机上听歌的时候,此时PC端突然进来一个线上会议。这时候你也无须重新配对连接耳机,耳机自动就能够暂停音乐,自动接入会议的音频。这个过程完全符合你当前的使用需求,其设备连接的体验也是无感的。

在Snapdragon Seamless技术的助力下,你不仅能够以极其简单高效的方式完成跨设备、跨平台的连接和传输体验,你的设备能够清楚地知道你当前的意图和需求。Snapdragon Seamless适用于大部分配有骁龙平台的产品,涵盖了包括第三代骁龙8、骁龙X Elite、第一代高通S7 Pro和第一代骁龙AR2等不同的平台。未来,只要是搭载了骁龙平台的设备,均底层支持了这样便捷、高效的连接能力。长久以来困扰行业的跨平台、跨终端的互联互通问题,得以解决。

骁龙要做的还不止于此。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我们已经看到了AI,尤其是各种生成式AI模型带给了整个行业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就终端侧而言,未来AI具备的感知、推理和行为等核心能力势必将带来更加高效、智能的交互体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是具有变革意义的时刻。

在相关的AI技术探索方面,骁龙可谓是布局已久。以当前火热的生成式AI大模型为例,实际上第二代骁龙8移动平台已经可以支持参数超过10亿的AI模型运行,甚至能让Stable Diffusion在智能手机上高效运行,15秒内执行20步推理,生成一张生动的高清图像。

在全新的平台上,高通更是不遗余力地提升平台的AI性能。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支持包括Meta Llama 2在内的多模型生成式AI,可处理的大模型参数超过100亿,每秒可执行最多20个tokens。而全新的计算平台骁龙X Elite能够以30 tokens/秒的速度运行70亿参数的模型,最高支持超过130亿参数的生成式AI模型。高通还提供了全新的一体化AI Stack开发平台,首发支持20多个不同模型,支持Pytorch等各种AI框架。

AI更加个性化,设备更懂你

骁龙在AI大模型支持方面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多模态的支持,它能够保证AI终端能够像人类一样处理多种输入类型,不管是视觉、文本,还是语音都能够得到骁龙AI的强力支持。另一方面,和当前主流的云端AI大模型不一样的是,骁龙更加强调端侧的AI大模型体验。

端侧AI能力对于用户来说,最显著的优点就能能实现更加个性化的端侧AI体验。比如你想要让AI给你制作一份旅游规划,在云端AI模型上你得到的可能会是一个相对通用的“模板答案”。但在端侧,AI能够根据你的喜好和习惯,做出更有针对性、更符合你个人需求的规划。原因很简单,你自己的手机或许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懂你的设备。同时,基于AI的终端侧学习能力,后续还能根据用户个人数据持续微调这类神经网络,最终终端侧模型会变得更加符合每一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更好用。

当然,端侧AI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很多用户的个人数据将保留在端侧,不会上传到云端。从隐私安全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它相较于其他AI大模型在体验上的一大优势。

可以看到,无论是在AI相关的技术创新开发,以及终端侧,场景侧的应用探索方面,骁龙已经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未来借助骁龙平台强大的AI能力,将会给终端、应用层面的变革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而无论设备、应用如何在形态、交互上变革,最终落脚到用户体验上一定还是由复杂走向简单。

之前谈到骁龙,一些人的主观印象还是手机芯片。事实上在过去这些年,骁龙平台在连接、AI、影像、音频、安全、游戏等方面都做出了诸多创新性的尝试,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案彻底改变了包括智能手机、PC、汽车、AR/VR在内的诸多行业。在当前又明显感觉到,骁龙平台在维持既有强大、完善的基础体验之上,更加着重强调了平台的生态、互联、AI方面的能力。未来基于骁龙平台的强大能力,用户能够在不同的设备,不同的系统之间都能够享受到完善、便捷、强大的统一体验。这可能才是AI时代、万物互联时代的未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9da0d717c9f9c95938705ea81ef33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