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能做些什么呢?在很多人眼里,老了之后也干不成啥了,顶多带带孙儿、下下棋什么的。但你知道吗?
抗日战争时期,曾出现过 “老子军”, 他们只收60岁以上、敢死的老年人。这么悲壮的军队,为什么如此鲜为人知呢?今天咱们就来讲讲。
1937年7月7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的野蛮行径,激起了全国上下无数爱国人士的激愤。
卢沟桥事变
为了驱逐侵略者,数以百万的战士踏上了战场。当然,抗战的主力军是青壮年。
有人去了前线,有人留在后方。前线战士奋勇杀敌,后方留守人员也想方设法,尽自己的力量去抗战。如70岁老人张一麟,联合59岁的好友李根源,一起创办了《斗报周刊》。
一个“斗”字,尽显两位老人的激愤。他们以笔为刀,义愤填膺地号召全国人民抗战到底。
与此同时,张一麟还亲自上手撰写文章。他是个不畏强权的老人,哪怕知道当局不会高兴,依旧强烈倡导“三不”主义。所谓“三不”,就是“不不抵抗,不签丧权辱国条约,不压制舆论”。
《斗报周刊》
张一麟在社会上很有声望,他这文章一发表,立刻引起很多人重视。就连民国“四大元老”之一的蔡元培,也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催国人奋进抗战的号角。
或许有人好奇了,张一麟到底是什么人?为何周刊说办就办起来了,写个文章还能引起蔡元培的重视,这就不得不说说他早年的经历了。
张一麟1967年生,字仲仁,苏州吴县人。此人打小就是个神童,12岁考上秀才,18岁成为举人。
对比一般学霸范进,中举后竟然疯了,就能看出张一麟的“妖孽”程度。36岁时,张一麟被分到袁世凯手下任职。因他有智慧、有远见,且足智多谋,深受袁世凯倚重。
袁世凯
民国初年,袁世凯升任大总统,张一麟则是他的秘书。后来历任机要局局长、教育总长、总统府秘书长等职。那些年,袁世凯的每一个决策,几乎都有垂询张一麟的意见。
总统府的机密文件,也基本是张一麟起草保存的。由此可见,他绝对是袁世凯心腹中的心腹。
不过心腹的意见再重要,也抵不过帝位的诱惑。在袁世凯想要称帝的那段时间,张一麟明确反对,他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所有弊端都讲得明明白白了,袁世凯还是一心称帝。
张一麟知道这是条绝路,可他劝不动袁世凯,只能愤而辞职了。
之后,张一麟返回苏州潜心着书,从此不问政事。著书的同时,张一麟还与他人一起改良农业、兴办教育、编纂县志等,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实事。如此总总,使得张一麟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威望,时人称他“仲老”。
张一麟
如果说张一麟属于文人,那他拉来的合作伙伴李根源,就属于武将了。
李根源1879年生,云南腾冲人,1904年到东京学习,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李根源和蔡锷等人纷纷响应,建立起云南军政府。
后来,他还担任过陕西省省长、广州卫戍司令、北洋政府航空督办等职。如此位高权重的元老级人物,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只能离开政界。
之后,李根源也没回云南,而是选择留在苏州。他办过学校、修过公共浴池、还公开为“七君子”聘请律师,很是让人尊敬。因为他的字是印泉,所以时人尊他为“印老”。
李根源
同居苏州,还都在北洋政府做过高官,李根源与张一麟自然而然地相识了,还成为极好的朋友,有“吴下二老”的美誉。两
人意气相投、过从甚密,所以当抗日战争爆发时,哪怕年纪不小了,他们依旧想为救国贡献一份力量。
“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又进攻上海,发动了“八一三事变”。苏州与上海的距离有多近?想必大家都知道。一时间,城里是人心惶惶。
但那些爱国志士们,却顾不上操心个人安慰,纷纷投身爱国行动中了。
为了支援前线,张一麟和李根源商量过后,在苏州组织起“抗日治安会”,将募捐来的粮草、棉衣、药品等,全部押送到上海守军那。
李根源
同胞在受难,张一麟和李根源的怒火在燃烧。面对猖狂的侵略者,他们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哪怕一个70岁,一个快60岁,两人依旧想到战场上,跟鬼子真刀真枪地干。
可他们两个老头,军队也不会收啊。推己及人,他们觉得肯定有持同意念头的老年人。
与一些爱国人士商量过后,决定发动全国老人,一起投入抗日救国斗争。
在当前的抗战中,青少年有童子军,妇女有娘子军,而他们老年人,自然也应该有“老子军”。这个“老子”之名,取自爱国名人范仲淹的雅号“小范老子”,可不是“爸爸”的意思。
抗日儿童兵
当然,老年人体弱,怎么能拼得过年富力强的敌军?对于这点,他们当然明白。但是“少者、壮者前程远大,来日方长,若多牺牲,未免可惜。”
但是上了年纪的人,本就没多少年活头了,“视死如归,是其天职”。
这是“老子军”创建的原因,也是他们创建的目的。虽然上了年纪,但他们仍有一颗报国之心,愿意为抗战付出生命的代价。
“老子军”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满60岁以上,55~59岁之间的,可以成为预备军。
抗日敢死队员
对于“老子军”的任务,也有明确的规定。如:点燃雷管发动机关,破坏敌人重工业、军械,制裁土豪劣绅汉奸等等。
像这种不需要太大体力、但必须以命相搏的任务,都可以交给“老子军”执行。
“老子军”面向全国招人,但必须有敢于一死的决心。
因为“凡青壮年不必牺牲者,则‘老子军’当代之”。经过仔细研讨,关于“老子军”的规则、宣言,悉数在报刊上发表。这代表着,“老子军”开始招兵买马了。
后来,高寿98岁的马相伯成为总司令,张一麟为副,李根源做参谋长,李恒升做后勤部长。张一麟和李根源上面已经介绍过了,马相伯、李恒升又是什么人?说起来都不是一般人。
马相伯
马相伯是复旦大学创始人,号召力响当当的。李恒升则是著名实业家,曾一举捐出百万元抗日经费。文人、武将、富豪齐聚,“老子军”的领导班子初具规模。
招人信息在报纸上大肆刊登之后,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
老年人喜形于色,觉得自己这把老骨头,总算有用武之地了。哪怕是送死,又有何惧?这是为国捐躯、死得其所。不少老人发来电报、寄来信件,要求报名参加。
老年人尚有如此雄心,青壮年怎会不受震动?就连妇女、儿童也纷纷响应参战。
士兵与童子军
一时间,壮烈的情怀涌在每个国人心头,抗战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郭沫若还特地为其撰文,称张一麟和李根源是“天下之大老”。
举国百姓都深受震动、觉得有可行之处的事,偏偏蒋介石不同意。
9月16日,蒋介石特意致电张一麟,告诉他们“军事组织,贵在严整,军事名称,未可轻用”,直接叫停了“老子军”。
就这样,“老子军”筹建计划流产了,终是成为憾事。正是因此,“老子军”才变得鲜为人知,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不过两位老人的爱国情怀,并不会随“老子军”的流产而消失。
战争后的场景
据不完全统计,从“八一三事变”开始,苏州地方的后援会、红十字会等,先后救治伤兵约5万,收容难民约15万。
直到日寇逼近苏州,救助行动才被迫终止。能有这样的成果,张一麟、李根源两位老人起到了巨大作用。
淞沪会战中,抗战军士多有死伤。由于战事激烈,根本来不及收敛尸体,很多战士就那么暴尸荒野。
是张一麟和李根源组织起红十字会,远赴上海为抗日烈士们敛尸,并披麻戴孝,收葬于苏州善人桥。
苏州善人桥村
为了安置受灾群众,李根源一直奋战到11月中旬。那时日军都逼近苏州了,安排好最后一批难民,他才选择了离开。
而张一麟呢,直到苏州沦陷,他也没走。乔装成僧侣,藏于城西寺庙,用自己的家财、声望,继续组织抗日,安置伤兵难民。
但苏州毕竟沦陷了,张一麟这么个有声望的老人,留下来实在太危险。经人力劝后,他才由上海取道香港,辗转去了武汉。
后来,张一麟被聘为国民参政员。1943年10月,病逝于重庆,享年76岁。他这一辈子,终究没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李根源
相较之下,李根源幸运多了,活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1949年之后,李根源做过西南军政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196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