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抛开政治立场不讲,希特勒的前半生,算得上是一部“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这位战争狂魔的人生巅峰,大概就是1941年冬天之前的那段时间了。
早在1941年8月底,德国强大的装甲军团就突破了斯摩棱斯克,一个月后,庞大的德军主力便抵达苏联首都莫斯科城远郊,并渐渐形成合围之势。此时,虽然最高领袖斯大林拿出了与首都共存亡的魄力,但是国家机关和百姓还是忙着跑路,莫斯科城内一片慌张。希特勒更是叫嚣要在苏联的传统节日“十月革命节”当天,让自己的军队在红场阅兵。为此,他还特意下令赶制了一批礼服,但出乎意料的是,德军不仅输了,而且输得很惨。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精锐死伤达到58.2万人,装甲部队更是损失惨重。这是自二战爆发以来德军遭遇最大规模的一场失败,赢惯了的德国人一时间甚至有些难以承受,希特勒的将军们中更是有不少人着急要撤退。不少智囊认为,当下德军最合理的选择,就是适当地后撤一段距离,然后在占领区前沿建立坚固防线。
这些将军们身经百战,提出这样的建议是事出有因的。他们明白,以苏联的国家组织形式,他们守住了莫斯科,必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大规模的反攻。而此时德军遭遇了一场败仗,气势低落,当务之急便是确保能够抵挡得住苏军可怕的反扑。不过,希特勒最终还是固执己见地要求德军各部必须守住当前阵地,不能后退。
有不少人认为,希特勒早在分兵之初就已经犯了大错,如今命令部队坚守,更是让数不清的德军精锐面临灭顶之灾,彻底让德军深陷苏联这个可怕的战争机器之中。从“巴巴罗萨”计划招惹苏联开始后的一系列昏招,是葬送二战德国良好开局的关键所在。
都说事情有两面性,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当时德军撤退,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呢?
1941年12月,在军事行动上遭遇巨大挫折后,德军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原本被压得毫无喘息之地的苏军不但有了更大的战略空间,新的兵源也陆续补充到位,此时苏军又可以组织起他们最熟悉的“人海战术”式的进攻。在这里,不少朋友大概存在一种误区:击败德军的不是苏军,而是寒冬。
这种说法非常不合理,客观地讲,德军确实在补给上吃了大亏,但这个冬天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恐怖。在整个1941年的冬季里,苏军每一次不计损失的反扑,伤亡几乎都要远大于德军。比如在1941年12月5日到1942年1月7日的这段时间内,装备齐全的苏军损失了40万人,只歼灭德军不到8万。
另外,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希特勒的将军们在莫斯科战役前自信满满,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战败这回事。因此,战役失败后,此时的德军根本就没有一套充分详细的撤退计划。闪电战的精髓就在于“快”,而快速推进又必然导致一个问题——补给跟不上。因此,德军当前的情况,根本不容易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撤军。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遭遇一场惨烈的失败后,士气低落,却又要在一个草率的甚至是没有计划的情况下仓促撤退,补给还跟不上,加上身后又是气势汹汹的、士气高涨的苏军死命追赶,德军会遭遇什么?有可能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就不是一场失败,而是彻彻底底的溃败了。
二战中有这样一个段子:在“海狮计划”时,英国人本来想刺杀威廉·戈林,后来却主动打消了这个打算,因为他们希望戈林继续留在德军里出昏招。有人认为希特勒也是这样的存在,他的一些“瞎指挥”葬送了德国的良好开局,但实际上,战争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将军有将军的考虑,政客有政客的考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面对苏联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