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集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正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该片以贴近生活的人物纪实和丰富情感的细腻呈现向观众展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近日,《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市级媒体聚焦天津西青,带读者感受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浓浓乡愁与厚重文化。
《天津日报》
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今晚收官
讲述年画背后“人”的故事
“它不仅是年画,更像是一部史书”“向往天津,向往杨柳青”“传统文化的魅力太大了”“杨柳青木版年画蕴藏着古老而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连日来,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在央视纪录频道持续热播,“透物看人,随人附事”的新颖创作理念让观众通过杨柳青木版年画打开更加多元的文化视角。
杨柳青木版年画民间研究者方博参与了第三集《画里新风》的拍摄工作,在与《过年的画》主创团队有过一番深入的交流后,方博对于这部纪录片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纪录片要拍得外表酷炫、夺人眼球并不难。动画特效、裸眼3D、原景复现,这些高大上的技术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研究年画发展的历史,挖掘饱含情感的人物,却成了一件受累不讨好的事,摄制组偏偏选择了后者。但花哨的外表,难掩空虚的内核。只有内涵的立体丰满,才能拍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方博看来,年画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既满足了广大民众的审美要求,又传播了历史和道德观念,凝聚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随着时代变迁,其文化价值将更加鲜明地彰显出来。甚至可以说,年画是一个民族的图像史书,是难得的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的形象史料,在美术上的独特价值不容忽视。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在介绍杨柳青年画工艺流程、操作技法、图像寓意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年画反映大时代的角度,在史料文献考证方面下足功夫。通过《大公报》《益世报》《北洋画报》《京话日报》等时事报道与年画内容相融合,更细微多角度地呈现出年画中的图景。”
与其他同题材纪录片相比,《过年的画》撷取了大量的人物和故事充实内容,生动呈现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绵延不息的精神传承。说起片中的人物故事,方博如数家珍:“在王树村夫人林凌风的讲述下,王树村这位中国民间美术奠基人对杨柳青年画的痴情令人印象深刻。在张映雪女儿张安纪的回忆中,张映雪这位新中国天津美术界的领路人对杨柳青年画的抢救历程让人过目难忘。在齐健隆后人齐匡之的叙述中,一个年画世家的兴衰荣辱更是历历在目。在年画老艺人韩秀英、霍秀英的采访里,上世纪50年代年画互助组、合作社的时光仿佛昨日。”
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陈雍全程参与了该片的创作。他认为,《过年的画》以人类学的视角探究杨柳青年画承载的文化内涵,“就像它的名字《过年的画》一样,去掉了杨柳青的地域属性,赋予它一个‘过年’的社会属性,这就让年画有了社会功能。概括起来,这部片子就是通过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讲了一条河,京杭大运河;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杨柳青古镇;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天津;还有一群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今晚,《过年的画》播出最后一集《年画回家》,将讲述旧时的杨柳青年画历经战乱、经济凋敝,几乎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后,在张映雪等有识之士的抢救下,招募民间老艺人,成立杨柳青年画社,收集年画和老版,杨柳青木版年画又枯木逢春。在杨柳青画社传承人的守正与新生代的创新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都正在路上。
《今晚报》
纪录片《过年的画》在央视播出
再次带火了年画之乡古镇杨柳青
杨柳青年画 走进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提起杨柳青年画,人们首先就能想到“连年有余”中抱鱼娃娃的形象。这两天,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登陆央视,让全国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独特天津地域文化,了解杨柳青年画背后的故事。纪录片的播出,再次带火了年画之乡古镇杨柳青,“杨柳青”在新春之际,成为网络热搜词。
“产生于明朝崇祯年间,既继承了宋、元的笔法,又有木版生产方式和表现方式的创新,时至今日,广大从业者和艺术家仍遵循传统、加强创新。”杨柳青年画协会秘书长王琳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直是杨柳青年画的“魂”,这指的是年画的生产方式,更是指年画的内容和精神内涵。
临近正月十五,雪后景色甚美,记者赴西青区,在杨柳青古镇漫步。大运河畔铜质雕塑,刻画出年画中的经典人物造型,仕女栩栩如生、娃娃憨态可掬。一些游人或与雕塑合影,或拍成视频,传到网上与不在现场的朋友们分享。古色建筑中,各流派的杨柳青年画店开门迎客,经营者摆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趁着好光景多售卖几张,在新春争个头彩。
“过去人们年年春节贴门神、年画,供灶王龛,为降低成本,工业印刷年画曾一度挤压手绘年画的生存空间;如今,消费者更多是把杨柳青年画作为一种艺术品、收藏品,手工刻版、拓印、手工上色的杨柳青年画,重新焕发了生机。”王琳杰说,为传承非遗,提高从业者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艺术水平,市、区两级还多次筹办专题讲座和大专班,使这项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
打开一本杨柳青木版年画集成,记者看到,除了经典的“连年有余”,杨柳青年画还有不少旨在传承弘扬传统美德的作品,甚至有的古版年画,在几百年前就宣传了环保理念。
“一代代的年画从业者,在传承这门技艺的同时,还致力于与时俱进、记录时代,展现时代精神。”王琳杰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杨柳青年画协会的艺术家们各展所能,创作出一批以抗疫为主题的“战疫年画”,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和“逆行者”致敬。
转载请注明来源“天津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