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孔乙己》,我们都是那个孤独被嘲笑的人??

2022-03-18   流水十年现

原标题:重读《孔乙己》,我们都是那个孤独被嘲笑的人??

孔乙己小声说,“摔,摔,摔……”他的表情像是在恳求店主,不要再提了。这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店主笑道:

这一刻,孔乙己几乎是听天由命了,他不再为自己不懂的东西而狡辩,比如“君子之道,小人之身”。他反而只希望别人不要那么愤世嫉俗,他最终还是认命了。

国庆节我和朋友一起来到书店看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看了一遍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孔乙己》。

03010的故事我看了很多遍。即使在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经典的写茴香脑的四种方法,以及主角孔乙己,当他出来时必然会引来嘲笑。

但是说到细节,我就记不太清楚了。

我只记得语文老师说孔乙己是邪恶的封建主义的产物,他代表了愚昧的旧人物。这是当年的标准答案,背下来就行了。至于真正读懂孔乙己,这不是初中生能做到的。

现在再读孔乙己,仍会觉得他有些可笑,有些迂腐,但又有些可怜,有些善良。读到最后,我甚至在孔乙己的身上看到了一丝自己的影子。

那个永远孤独而被嘲笑的自己。

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孔乙己

孔乙己有许多缺点。作为唯一一个“唯一一个站着喝酒穿长衫的人”,他之所以处境如此悲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自己,而不是社会环境。

他邋遢又懒惰。从原文中孔乙己的形象介绍可以看出:

”一把凌乱的蓬蓬灰色胡须。虽然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好像十几年没补没洗了。”

十几年没换过衣服,也没修过衣服,可以说是贫穷造成的。但是衣服连整齐都保持不了,只能说是懒。

8-->

他迂腐,顽固,非要在读书一途中走到黑,导致自己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境地。

他还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帮人抄书会连带着书籍纸张笔砚一起消失,冠冕堂皇地说着什么“窃书不算偷”的言论。

按照鲁迅先生在其他文章中批判国人的劣根性上,孔乙己则对应了国人的:爱面子,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等劣根性。

但话又说回来,孔乙己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某些方面,他又散发着善良和单纯的光辉。

他会偷书,但在酒店中,他的品行要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酒钱。

哪怕窘迫到只能点一碗茴香豆下酒,也会好心地给围观的孩子们一人一颗。

也会恳切地教导文中的“我”如何写茴香豆的“茴”字。

“恳切”二字表明孔乙己并非是在卖弄学问,而是真心实意地想要“我”将来做掌柜的时候记账用。见“我”不学,又显出惋惜的样子。

可惜一片好心做驴肝肺,不管是吃了他茴香豆的小孩,还是被好心教写字的“我”,全都会跟着大人一起嘲笑站着喝酒的孔乙己。

从这一方面来说,孔乙己真的是个可怜人,可怜到让人心疼。

不肯认命的孔乙己

重读完一遍《孔乙己》,刨除他自带的劣根性,我竟十分敬佩孔乙己的不肯认命。

哪怕沦落到将要街头讨饭的境地,孔乙己也不肯换掉长衫或卖掉长衫,这件衣服对他来说就像是“读书”的具象化,再窘迫也不会放弃。

酒店众人的嘲笑对孔乙己来说更像是一种磨炼,对着那些不怀好意地嘲笑,孔乙己能涨红脸争辩道:“君子固穷。”

这句由孔子所说的“君子不以穷困而改变操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孔乙己对自己所处境地的回答。

所以即使他贫穷,偷书,孔乙己仍会给小孩茴香豆,仍会热心教导“我”写字,仍会在心中留有一息坚守。

在给围观小孩派发茴香豆的时候,孔乙己罩住豆子摇头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旁人只笑他派个豆子也要咬文嚼字。其实这句“多乎哉,不多也。”是《论语》中孔子说的: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直到这种时候,孔乙己还在偷偷以君子自喻,只当旁人不理解自己,他始终不肯认命。

在大多数人的智慧里,相当信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金律良言。

凡是要顺其自然,学会顺水推舟,孔乙己身处腐朽的封建社会,又不是一块读书的好料,那就应当及时转换门路,脱下长衫,要么种地要么学习营生。

就像那些在酒店站着喝酒的短衣工人,那些嘲笑着孔乙己的看客们。

只是古往今来能做成大事,能活得顺心如意的人,又有哪个是会屈从命运,选择认命的呢?孔乙己与这些旁人口中称赞的英雄相比,只不过是没有成功。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是在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之后的一个初冬。这一次他终于不再身穿破旧的长衫,被众人嘲笑时也不再梗着脖子辩论说“窃书不算偷”,只是向掌柜求饶不要再提了,然后用满是泥的手撑着残废的身躯走远了。

这一次,孔乙己终究不得不认命了。

说到底,孔乙己是一个不被人理解的人

再读起《孔乙己》,在某个时刻,我脑子中蹦出的形象竟然是《Hello!树先生》电影中的树先生。

两人在所处境地的窘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树先生作为村子中的边缘人,众人从没有拿正眼瞧过他,却偏偏又用“先生”这个充满尊敬的称呼来当树先生的外号,只为多增笑料罢了。

孔乙己的外号来源同样相似。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可知礼,八九子,七十士”这里的描述是指孔子一生教化三千多名好学生,拿孔子的名号给一个连秀才都不是的孔乙己当外号,又哪里有按好心呢?

两人都是社会的边缘人,不管做的是好事或是坏事,第一时间得到的必然就是来自周围人的嘲弄。

或许在某个时间,我们每个人都会化身为那个被众人嘲讽的孔乙己。

还记得那个重本毕业找不到工作去卖水的人吗,亦或是清华毕业去当屠夫,亦或是找不到工作在地铁站嚎啕大哭的中年人,逆行被交警拦下后情绪崩溃的年轻人......

在这些一个个热点人物的背后,他们身边几乎没有人愿意去了解他们,愿意去真心帮助他们。就算最后情绪崩溃,仍会有看客不屑地评价一句他们为“没本事的人”。

很多人抨击孔乙己都是怀着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境。仿佛把孔乙己的境地安在他的身上,那这世上便会少一个悲惨的人。

真是如此吗?鲁迅先生没公开孔乙己的原型,我们无法了解更多关于孔乙己的事情。

但大概情况是能够想象得到的,古时读书耗费钱财,孔乙己能够读书十多年,必定是举家之力,从小便是家人的希望。

吸了父母十多二十年的血,承载了家族成功的希望,换做是你,真的甘心脱下长衫,换上短衣凭力气讨饭吃吗?

学了几十年的东西,有人让你放下它,说这些都是垃圾。换做是你,你真的甘心吗?

归根结底,不是孔乙己,我们始终无法了解“读书”对于孔乙己的重量,我们同样是一群不了解孔乙己的看客。

结语

再读《孔乙己》实在是机缘巧合,一般我是不喜欢重读已经读过的书籍,这次在书店也只是想随意翻翻。

但没想到就这么突然地被这个曾经我一直嘲笑的人物感动到了,这才发现孔乙己这个小人物不可笑,反而让我越读越伤感。

在孔乙己的世界,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去了解过他,他是如此孤独而可怜。